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培训体会2017-2-14
2017年2月目录一、整体印象二、专业层面三、教师层面四、学生层面一、整体印象(一)背景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二)战略推动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一、整体印象(三)机遇与挑战•如何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业4.0下人才培养变革?•如何重塑工匠精神?•如何探索现代学徒制路径?一、整体印象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四)存在问题•定位不清。盲目追求专业设置和建设,与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不对接。•培养模式陈旧。不符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规律。•课程体现僵化。不符合时代产业特点知识、技术、技能结构。•教材相对落后。不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教师队伍滞后。知识结构、素质结构与现代职业教育与较大差距。•实训条件差。设备技术水平落后,不适应产业升级。一、整体印象一、整体印象(五)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目标是: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任务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树立现代质量文化输入产业需求社会需求政府要求质量方针与目标输出社会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专业质量保证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标准诊改制度实施运行外部诊断课程质量保证课程建设规划目标标准诊改制度实施运行实施效果师资质量保证队伍建设规划目标标准诊改制度实施保障实施效果学生质量保证育人规划目标标准诊改制度安全保障生活效果成长环境工作制度实时准确日常监控定期分析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职能部门科室职工学生企业二级单位教研室教师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架构纵向系统横向层面信息平台数据源监控决策专业建绩效标准资源资产经营学校质量报告总规划设规划专业标准培养体系校园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施教师的研究与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基地建设资源管理教学条件实训条件资源使用教学设施工作设施学习设施生活设施条件链专业质量报告课程质量报告教师发展质量报告学生发展质量报告课程建师资建设规划设规划课程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学生发展标准育人规划质量方针章程结构与总目标生成支持校企合作资源开发五纵五横质量保证体系实验实训部、资产经营处、校企合作处财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后勤服务、工会、团委等质量管理办公室、审计处、监察处教务处、学工处、继教处党委、院长、质量保证委员会建设任务——标准体系组织机构组织职责组织岗位岗位工作标准决策指挥系统组织资源建设系统组织质量生成系统组织支持服务系统组织监督控制系统组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发展标准建设任务——标准体系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发展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标准专业建设标准专业诊改标准要素(定性)符合度指标(定量)满意度目标修改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学生质量提升对接职业(技术)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论证流程文本编辑控制要点需求调研目标描述课程设置组织实施论证流程文本编辑控制要点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组成建设任务——标准体系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发展标准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标准(大纲)制定课程教学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课程诊改标准授课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辅导答疑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教学纪律对接职业(技术)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论证流程文本编辑控制要点课程目标课程学时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课程考核文本编辑控制要点选题开题课题实施论文撰写论文批改学生答辩考核成绩要素(定性)符合度指标(定量)满足度建设任务——标准体系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发展标准专业发展标准成熟期标准成长期标准教师培养体系课程教学班级管理课程设计与教学研究起步进修学习敬业精神及态度班级管理与辅导研究发展和进修敬业精神及态度学生学习促进与创造力激发数字化教学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时代学习与工作典范成为学生的良师和榜样参与专业发展和提升领导力•建立常态化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逐步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引导和支持学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二、专业层面二、专业层面《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引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证体系,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个层面形成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关联支撑的保证机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成效,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预警机制;•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强化质量意识,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形成特色质量文化。•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有利于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水平;•运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预警,引导高职院校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二、专业层面2专业质量保证2.1专业建设规划规划制定与实施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目标与标准有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规范并不断优化。条件保障新增专业设置程序规范;专业建设条件(经费、师资、实验实训条件)有明确保障措施。2.2专业诊改诊改制度与运行学校内部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形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诊改效果专业自我诊改形成制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校企融合程度、专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建设成效显著。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应用积极参加外部专业诊断(或评估、认证);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得到有效应用;对学校自诊自改起到良好促进作用。2.3课程质量保证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课程建设规划严格执行。目标与标准有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规范性;课程目标、标准有落实保证措施。诊改制度实施与效果开展校内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改;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明显推进作用。三、教师层面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提出了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123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三、教师层面•八大政策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对外开发健全组织实施机制•九大战略任务提高国家制造业穿心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十个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三、教师层面德国所谓的工业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三、教师层面工业4.0已经进入中德合作新时代,中德双方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有关工业4.0合作的内容共有4条,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就是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双方认为,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三、教师层面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新词。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国务院常务会新闻通稿中首次使用“品质革命”这一提法。)三、教师层面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内涵信息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三、教师层面3师资质量保证3.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规划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可行;院系有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有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施保障师资建设规划实施有外部环境保障;师资建设规划实施有组织管理保障;师资建设规划实施有资源支撑保障;师资建设规划实施有经费投入保障。3.2师资建设诊改工作诊改制度制定专、兼职教师标准;制定专业带头人标准;制定骨干教师标准;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成效诊改。实施效果教师质量意识得到提升;教学改革主动性得到提高;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生评教满意度持续提升;师资队伍规划目标达成度高。四、学生层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人全面发展;•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定;•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学生全面发展的定义四、学生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学生全面发展的定义•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畅通人
本文标题: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培训体会2017-2-1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5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