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世界的本原的问题—本体论(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认识论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这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2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3这是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产生两大基本哲学派别: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唯物主义德谟克利特马克思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贝克莱陆九渊朱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能否发生关系,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由此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存在??可知论代表:荀子不可知论代表:休谟、康德凡以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也。康德(1724-1804)休谟(1711-177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泰勒士:“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物质=物质具体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洛克爱尔维修拉美特里培根物质=原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2、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意识的本质2、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两种错误倾向割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就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1)静止的含义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没有发生位置移动没有发生质变(2)静止的表现形式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联系: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两种错误倾向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相对主义诡辩论看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呀两种错误倾向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四、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2)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1)时间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含义4、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时间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含义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正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时间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2、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自在世界(自在自然)人类社会人化自然人的实践人类世界人类社会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创立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观念领域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体现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联系的涵义(一)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2)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1)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的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什么是发展?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区分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历史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有新的结构与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恩格斯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我的矛无坚不摧!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6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