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三首》课件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试试吧。5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吕岩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mùsuō读准字音pū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节奏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铺铺:铺开弄弄:逗弄。饱饭饱饭:吃饱了饭。蓑衣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卧月明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传来悠扬的、时续时断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吃饱后已是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绿草的繁茂,感受到牧童的快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淡泊,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思想感情。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来的?•可爱、调皮、疲倦。•一个“弄”,一个“卧”。风景:野草横铺—六七里晚风明月—黄昏牧童:弄笛卧表现出牧童的天真.悠闲.自在.无拘无束优美恬静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所见),第二句写(所听),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往)。所听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原野的宽阔唐吕岩所见视觉听觉乡村傍晚的静寂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吃饱饭的牧童休息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牧童》中“铺”字好在(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平缓舒适的感觉表现出来);“弄”字的意思是(逗弄),好在(传达出了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平缓舒适的感觉表现出来了逗弄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了风中《牧童》改写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个牧童,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着笛子,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中兴四大家”之一。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gāozhàozhē读准字音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读出节奏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使风:借助风的力量。篙棹怪生遮头使风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怪不得没有下雨他们也张开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淘气、可爱和天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两个小孩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的赞赏。《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小池》。小池所悟宋杨万里所见送林子方晓出净慈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后作业请将《舟过安仁》改写成一片短文。《舟过安仁》改写有一次,宋朝诗人杨万里坐着小船路过安仁县时,透过船舱的窗口,看见两边的河岸上覆盖青青的小草,像铺上了鲜绿的地毯,到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切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欣欣向荣,他被美景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出船舱,伫立在船头,举目眺望。这时,春风拂面,花香扑鼻,顿时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于是,他张开双臂,深深地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尽情地享受着这春天赐于大自然的美景。忽然,一阵清脆的歌声传入耳中,定睛一看,原来不远处的河面上还有一只小渔船,船头坐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子。他俩一边划浆撑船,一边放声高歌。过了一会儿,这两个孩子突然停止歌唱,随即又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桨,跑进船舱,拿出一把雨伞站到船头,将伞撑开。“咦,这时既不下雨,阳光也不强烈,他们拿雨伞干什么呢?”杨万里觉得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促使他将船靠上前问道:“现在风和日丽,你们为什么要撑伞呢?”两个小孩睁大眼睛,歪着脑袋,天真无邪地说:“我们这条船没有帆,撑开雨伞当帆用呗。这样,使船既能快速前进,又能省力气!”杨万里这才恍然大悟。他一面点头,一面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你们俩太聪明了,居然能想出这么好的点子。不简单,不简单!”随后,杨万里走进船舱,挥笔疾书:“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就这样诞生了,一直流传到如今。“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写作背景辛弃疾任职期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劾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隐居长达二十年,他退居乡间,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生活。此时,他一改过去壮大场面的描述和豪杰人物的刻画,转而饱蘸色彩去描绘田园风景画和俚俗乡情图。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yuèzuìmèiǎochúbāow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村居[宋]辛弃疾清平乐茅檐吴音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茅檐:茅屋的屋檐。吴音: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白发谁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茅檐吴音·村居[宋]辛弃疾清平乐相媚好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妇。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翁媪亡赖“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这句描绘了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景色,将它们组合成一幅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有田园特色。(1)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作者看到了白发翁媪,但是作者不知道他们是谁。从“谁家”两个字可以看出来。(2)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谈些什么吗?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上去询问而打断他们交谈,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在农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词中的第三、四句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有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三个儿子的行动,刻画了他们的可爱形象。一天下午,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了。我一人走到村旁去散步。忽然,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他们的茅屋前,亲切地交谈着。他们说的“吴音”,我一句也听不懂。我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只得站在远处看着……我向他们的周围看了看,猜到了他们交谈的内容。他们虽然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围的景色却非常美丽。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个勤劳而可爱的儿子。这怎么能不使他们高兴呢?我呆呆地望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词。《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幅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图,表现了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
本文标题: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三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7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