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北京 上海 纽约三大城市规划对比研究PPT 2012.10.15
背景介绍:北京与上海城市规划分三阶段进行对比北京当代规划特点上海当代规划特点纽约当代规划特点对比小结横轴方向纵轴方向背景:第一阶段1840年~1949年北京清北京城承袭明北京的旧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城市和设计上是集前朝之大成者。它的前身元大都就是按照中国封建都城理想模式——《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规划建成的,体现了“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皇城居中,左右对称的格局。1912年清王朝覆灭,民国诞生,旧城格局有了新的时代印记,东西向的道路被打通,故宫坛庙,皇家园林对外开放。1949年北京以一个比较完整的封建城市旧貌迎来了新的时代,当时城市基本上没有什么现代工业,是一个人口200万的文化古城。背景:第一阶段1840年~1949年上海背景:第一阶段1840年~1949年上海明代建城,是长江三角洲上的一个小县城。上海在1843年被迫开埠,整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外国租界的扩展史,各国租界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统一的城市道路系统和各项基本设施。上海的第一个城市规划是由上海特别政府于1929年提出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它的中心区规划采用方格网加放射形道路的规划手法,同时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布局的对称手法,是一种纪念碑式的城市规划布局模式。1949年,完成上海城市规划第三稿。按照当时国际上对大城市的有机疏散理论,在规划布局上采用手掌式布局手法,沿城市主要交通轴向外伸展,集团之间保留了大片农田绿地,并规划了卫星城,今天的上海规划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发展的。小结:第一阶段是我国城市规划的萌芽时期。以北京为代表的封建城市基本上保留了它们的传统格局,而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城市则开始接受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两个规划不仅反映了各自的社会性质和特征,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基本区别。第二阶段1949~1979年北京第二阶段1949~1979年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在对旧城市作了一系列清理整顿后,即着手研究城市规划。考虑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原因,借鉴莫斯科,巴黎等世界著名古都的建成经验,采用了旧城基础上进行改造并加以发展的方针。1954年的总体规划是北京第一个比较全面的综合规划。北京城市性质是我国政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而且还应该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京城规划布局是在旧城外采用放射环形道路网系统,同心圆式由内向外发展。60年代经济调整,特别是接着10年动乱,北京城市规划停止执行,产生了更多的失误:城墙被拆、不少古建及其环境受到破坏,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进入市区,旧城内建设失去控制。上海第二阶段1949~1979年上海1949年的总体规划比较实际,并符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解放后规划方案的编制与修改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进行。50年代初期根据规划新辟了北新径、彭浦、潜河径等近郊工业区,结合工业区建设了一批工人新村,都是围绕旧市区边缘发展。从50年代中到了70年代初,上海城市规划也几经修改。由于上海市区面积大,人口多,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万人,70年代末在长江口南岸宝山县境内建起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即宝山钢铁总厂,和原有吴淞工业区形成另一个新的吴淞卫星城,与金山卫星城遥遥相对,一个临长江口一个临杭州湾,形成上海市总体布局的南北两翼。小结:第二阶段中,建国30年北京、上海这两大城市都有巨大变化,城市规划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着很大变化.反映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但基本上是工业生产力布局模式。其次,规划思想的能动柞用也很明显。如北京总体规划初期受苏联影响,到1958年又由于人民公社化和向共产主义过渡思想而走向有机疏散,上海则始终按有机疏散理论进行发展。第三是北京、上海以至全国的城市规划强调的都是物质规划,对社会规划、规划管理、法令条例等重视很不够,而这一物质规划又随着国民经济计划走,即所谓“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具体化”,计划一变规划也就成了墙上挂挂,规划管理也是人治代替了法治。这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第三阶段1979年~1999年北京第三阶段1979年~199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给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北京和上海两市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0年中共中央提出约北京城市建设四项原则拉转了北京以工业发展为主的主导思想,明确了其性质是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对外窗口,国际交往中心,主要从政治思想建设、环境美化建设、科学文化建设和适合首都点的经济建设四个方面深入展开工作。这是第一次把单纯物质经济规划和社会文化规划结合起来,而且把长远目标和当前建设目标结合起来。此后,北京的城市建设都面临着巨大矛盾:首先,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有限能源(特别是水源)和空间的矛盾。同时,城市功能特别是中心区功能正在逐渐转化,而相应的设施并没有到位。第三,古城保护成为日益成为北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第四,城市的舒适性规划成为重大考验。第三阶段1979年~1999年上海1978年以后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是城市性质是“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之一,是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条件下,上海CBD的功能不仅要恢复,还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心城市布局为适应今后发展已提出一个多心开敞式规划结构,并提出以外滩、陆家嘴为中心的城市开发设想。上海中心区规划在改革开放新体制上提出一条东西轴的城市开发设想:西起虹桥机场,经虹桥国际贸易开发区、以第三产业和住宅为主的古北新区、静安新区、展览中心、锦江中心、南京路、外滩,直至陆家嘴。小结:改革开放十年,北京、上海城市功能布局、城市面貌有很大变化,对规划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历史条件完全不同的城市,在第一阶段差别很大。第二阶段开始时规划思想也很不一致,但随着建设发展,共性逐渐多起来。到第三阶段,面临的挑战几乎是相同的,这是指宏观上,在微观上,上海、北京各有其特色和风采,因此,城市设计应当继承各自的优秀传统并加以发展,将民族性、地方性和时代性统一起来。它们之间带有共同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一阶段可以归纳为:1.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形态探索;2.中心城市功能和布局调整;3.旧城保护日益重要;4.城市土地使用规划需进一步在定性和定量上深化;5.城市管理上的法令条例进一步完善;6.城市环境和舒适性规划结合城市设计日益提上日程;7.城市交通、信息和基础设施进一步现代化。北京当代规划自然资源概况北京市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368.3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54.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041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2%平原面积6390.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8%北京市人均耕地面积为0.3亩占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8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0立方米占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世界的1/32人口概况截止200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1695万人口密度995人/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30万人外来人口465.1万人规划控制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1800万左右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城市定位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实现目标“产业优质化城乡一体化管理集约化城市国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城市空间布局——“两轴两带多中心”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土地利用总格局——“三圈九田多中心”三圈:指围绕城市中心区的三个“绿圈”,即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圈、以“九田”为基础的平原农田生态圈和以燕山、太行山山系为依托的山区生态屏障圈。九田:指位于大兴、通州、顺义等区县内的就饿规划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多中心:指中心城、新城,以及其它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重要城市节点。首都核心功能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中心城功能拓展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新城发展协调区:昌平平原、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房山平原;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区:昌平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山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城市功能拓展区海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国内知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石景山——重点打造创意创智CBD,宜商宜居城市环境。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朝阳——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提升土地价值。保障高端产业发展用地,推动产业的高端化、集群化。上海当代规划地位和作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期限:自1999年到2020年,近期至2005年。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新城(含县城)-中心镇-集镇”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及由沿海发展轴、沪宁、沪杭发展轴和市域各级城镇等组成的“多核、多轴”空间布局结构。概览“辐射”“聚合”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城市是在经济上对其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和“聚合”作用的城市。航运中心:上海港吞吐量目前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二,这已是世界独一无二。除此之外,上海也是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城市性质至2011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指出,上海市将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预计到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上海主要年份人口数量统计:人口规模——组团状,呈现沿苏州河由东向西延伸,沿黄浦江由南向北拓展的态势,是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城市形态与空间布局结构。中心城区——“圈与点”组合圈:内、中、外三个圈点:CBD、金桥、虹桥等多点中心城区产业体系——外环以内,开始了第三产业和都市工业集群从六大支柱工业转化——形成了东西南北四大工业基地经济盲区——全郊区散步着130多个城镇、近300个各类经济开发区,以及生产规模较小、生产组织高度分散的农业生产体系形态结构城市文化:——吴越文化,为水文化作为上海城市形态主体因素奠定了基础;经济与文化的共存,映射了吴越文化的重商重利的意味,呈现了一种放任不羁的非正统体态。——西方文化的引入,使上海成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一时期,上海的城市形态由传统的吴越文化转向一种多元、复杂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充满矛盾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并存,是一种强制性的文化冲击。——独特的“海派文化”,不同时代片段中形态的变异形成了具有“拼贴”个性特征的上海城市形态,海派文化在上海的磨合与发展渐渐产生了文化的共生。功能布局成因城市经济与产业结构:——以中心城区
本文标题:北京 上海 纽约三大城市规划对比研究PPT 2012.10.1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8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