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上节内容回顾问题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A.环境状况恶化B.环境状况良好C.环境破坏缓解D.环境破坏加剧C上节内容回顾问题2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江南经济开发成果的是()A.耕作技术进步B.农田水利兴修较多C.农作物品种增多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D上节内容回顾问题3下列最能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较秦汉有所发展的是()A.种类增多B.产量增加C.品种更丰富D.技术有重大发明或进步D上节内容回顾问题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商业一度萎缩的主要原因是()A.少数民族内迁B.城市遭到战争破坏C.农业、手工业生产一直不如秦汉D.统治者推行抑商政策B上节内容回顾问题5下列哪些情况可造成土地的高度集中()①士族制度②封建经济发展③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③④B科学技术的进步代表人物主要成就地位数学农学地理学刘徽裴秀郦道远提出圆周率计算方法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早一千年著《齐民要术》最早最完整绘《禹贡地域图》著《水经注》综合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贾思勰祖冲之问题设置1下列典籍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具有很高价值的是()A.《禹贡地域图》B.《水经注》C.《水经》D.《两都赋》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道教官方化1、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成为地主阶级宗教。2、萧梁: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道教教义,建起道教的神仙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佛教盛行影响3、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原因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容易接受宗教;2、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宣传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到精神解脱,也适合统治者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对中国的思想、雕塑、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2、也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3、使佞佛与反佛的斗争激烈。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财富。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争夺劳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问题设置2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不包括()A.社会动荡者B.佛教的欺骗性C.人民饱受战乱之苦D.统治阶级支持B问题设置3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肆宣扬佛教的根本目的是()A.麻痹人民B.发展石窟艺术C.扩大寺院势力D.维护封建统治D反佛斗争①范缜《神灭论》---------在理论上针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存神存,体亡神灭。这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②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先后灭佛。------在实践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道教官方化,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宗教哲学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王充和范缜的思想比较思想内容不同:王充的《论衡》是反对封建神学的;范缜的《神灭论》是反对佛教的发展;相同:都阐述了精神与肉体与形体的关系,但范缜认识更深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北周武帝是一位有才能、有作为的皇帝,为了富国强兵,他实行改革,灭佛是他改革的内容之一。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源。因此,北周武帝要通过灭佛来“求兵”“取地”。他把寺院财产分赏臣下,成百万僧侣与依附农民还归编户,销毁佛经佛像。他的灭佛与其他改革措施增加了北周的财政收入和力役、兵役的来源,加强了北周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为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灭佛是北周武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与其他措施相互配合,调整了社会关系,也巩固了北周的统治。但也应看到,灭佛使佛教文化遭到了损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问题设置4北朝时期,政府为加强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征收租调B.颁行均田令C.两次来佛D.健全户籍C问题设置5荀况、王充、范缜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人的精神随肉体消亡而消亡B.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C.雷雨风是正常的自然现象D.揭露佛教对人民的欺骗作用B承上启下的文学诗歌南北朝民歌建安文学:建安时期,曹操父子等诗人写出的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曹操《蒿里行》等。北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如《敕勒歌》、《木兰辞》等。陶渊明田园诗:向往农村生活,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南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如《采桑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大放光彩的艺术书法绘画曹魏: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兰亭序》、《黄庭经》是其代表。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石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东汉末: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著名书法家。三国: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画人物《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往往带有宗教色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女史箴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洛神赋图》来源于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著名文学家曹植编著的《洛神赋》。原作内容描述的是诗人感情发展不顺利,不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在洛水河边与美丽的仙女相遇,通过发生的浪漫故事,表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思念。这幅画很好地传达了文学的思想,用画笔展示出洛神典雅美丽的形象。《洛神赋图》是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标志着当时绘画发展的高度水平。《洛神赋图》全幅作品共画了61个人物,分为几个场景。画面中除了主人公以外,还反映了山石、树木和马匹,形象十分生动。画面主要用线造型,墨线是典型的蚕丝线描,用色厚重、艳丽。分段描绘的画卷用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展示了从曹植见到洛神,直到洛神离去,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反映着人物欢乐、哀怨的情调。构思巧妙,画面生动感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经典作品。含情脉脉——《洛神赋图》洛神赋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洛神赋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这里有一条伊水,河两岸是香山和龙门山。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40余座。2000年11月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上:经济上:民族关系:国家分裂,南北对峙;出现的局部统一与短暂统一的局面。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民族融合进程加快。此外秦汉文化的基础及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都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2、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如:a南北民歌风格迥异;b外来佛教及相关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重要的文化成就,是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记忆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的口诀刘徽首创割圆术,冲之推七加《缀术》;道元实践注水经,齐人思勰得要术。记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口诀三曹七子名诗人,蒿里七哀悲愤诗。陶潜辞官归田园,虚构世外桃花源。书圣作品《兰亭序》,恺之创作洛神图。佛教盛行凿石窟,云冈龙门传世界。练习设计1、下列学科中同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医学B.天文学C.农学D.建筑学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无”的观点强调了()A.物质决定意识到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意识决定物质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3、下列科学家,在地理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有()①贾思勰②张衡③鹂道无④裴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BAB练习设计4、魏晋南北朝时期与秦汉时期相比,自然科学进步最突出的表现在()A.天文、数学B.天文、医学C.农学、机械D.农学、数学5、佛教广为传播,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A.绘画题材B.建筑风格C.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哲学斗争DC练习设计课后思考题: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创作条件、特点和地位?再见END
本文标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8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