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魏晋那些人(一)——嵇康和阮籍(2009-11-2722:42:31)标签:知识/探索读书随笔嵇康阮籍杂谈分类: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在这个兵荒马乱、灾连祸结的时代,当时一大批的文人士大夫远离政治,逍遥自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从表面上看消极颓废,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对社会、人生和命运的强烈的追求。在这300余年间,在那些文人的身上,不仅留下了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还形成了被后世顶礼膜拜的“魏晋风度”。(嵇康)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这就是传说中的“竹林七贤”。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他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因为对于当时权倾朝野的司马氏家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而招致忌恨。嵇康和山涛本是好朋友,但因山涛结交了司马氏权贵,为嵇康所不齿,他一怒之下与之绝交,并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其浩然正气,为世人仰慕。嵇康是一个非常注重养生的人,他最引以为豪的锻炼方式就是打铁,他曾和向秀在大柳树下打铁,钟会来访的时候,他视而不见,等钟会要走了,他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立即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后来嵇康被司马昭以妖言惑众治罪,随即押赴刑场,临行前,嵇康神态自若,奏一曲《广陵散》,从容赴死。《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唱。阮籍在竹林七贤中是和嵇康齐名的。阮籍很孝顺,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跟人下棋,别人去给他报信的时候,他还仿佛没听见一样,坚持下完棋分出输赢。他下完棋以后,他端过酒杯,饮酒两斗,然后一声号哭,竟然吐了血!在他母亲下葬的时候,他又是喝酒吃肉,饮酒数升,然后就再哭,再就吐血数斗……阮籍和嵇康是一类人,性情为人处事,都很相象。他二人可以算是知己好友。阮籍也不满意司马政权,不过没嵇康那么强硬,那么激烈。他为了拒绝司马昭提亲,曾连醉六十日,不与人语。他最后还是向司马氏政权妥协了。所以他得以天年。特别令人感动的一件事是:一位女孩,极有才华又非常美丽,不幸还没有出嫁就死了。阮籍根本不认识这家的任何人,也不认识这个女孩,听到消息后却莽撞赶去吊唁,在灵堂里大哭一场,把满心的哀悼倾诉完了才离开。阮籍不会装假,他哭得那样真诚,没有其他任何理由,只为美丽,只为青春,只为生命。阮籍嗜酒如命,他听说步兵校尉府中有几百桶酒,就毛遂自荐去当步兵校尉,官不在高,有酒则灵。在饮酒上,阮家的后人也不甘示弱,有一次,阮家饮酒聚会,他们嫌酒杯太小,就用大缸盛酒,大家围坐一起肆意畅饮,恰好一群猪走过来,把嘴也伸入缸中喝起来,猪走后,阮家人照饮不误。(阮籍)阮籍志气豪放,人性不羁,爱憎分明,但是他们一生总是处在矛盾和苦闷之中。他常常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言语癫狂,行止放浪。阮籍经常喜欢一个人驾着木车,木车上载着酒,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向前行驶。泥路高低不平,木车颠簸着,酒坛摇晃着,他的双手则抖抖索索地握着缰绳。突然马停了,他定睛一看,路走到了尽头。真地没路了?他哑着嗓子自问,眼泪已夺眶而出。后来声声抽泣变成了号啕大哭,哭够了,持缰驱车向后转,另外找路继续行走,走着走着也到尽头了,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郊野地没有谁会听见他哭,他只哭给自己听。唐代诗人李白对阮籍的这种潇洒劲头钦佩万分,曾写诗赞道:“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魏晋那些人(二)——酒仙刘伶(2009-11-2923:48:24)标签:读书随笔知识/探索人文/历史娱乐休闲刘伶杂谈分类:历史刘伶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书中记载他身长六尺,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如果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刘伶是个十足的酒精依赖者,是病态的。但在他生活的时代,没有人这样认为,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因为大喝特喝而喝出一世英名。刘伶年轻时也做过几天芝麻官,还被请去咨询治国安邦的大计,结果满脑子“无为而治”的刘伶却说,这世界本来没什么要紧的事情,都是好事者管来管去把这个世界管坏了。当权者听了这话岂能不恼火,马上就把他打发回家了。被罢了官的刘伶于是经常乘鹿车,手里抱着一壶酒,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我们也许听说过刘伶大醉三年的故事。传说有一天刘伶出洛阳城往南,来到杜康开的酒店门前,只见门上写着这样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是:“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一看当然不服气,心想:店主人也太孤陋寡闻了,他不先打听一下我刘伶的酒量,竟敢夸此海口。刘伶憋着气进了酒店,杜康便端出酒来。刘伶喝了一杯还要喝,杜康就劝他不要再喝,可他不依。直到三杯酒下肚,刘伶才一路摇摇晃晃往家走去。刘伶一到家就一醉不醒,他的老婆以为他死了,就安葬了他。三年之后,杜康上门来找刘伶讨酒钱,刘伶的老婆十分恼火,说:“刘伶三年前不知喝了谁家的酒,回家就死了,原来是喝了你家的酒!你还来要酒钱,我还找你要人呢!”杜康忙说:“他不是死了,是醉了,走走走,你快领我到埋他的地方。”他们来到埋葬刘伶的地方,挖开坟墓,打开棺材一看,只见刘伶穿戴整齐,面色红润,如生前一样。杜康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叫道:“刘伶醒来,刘伶醒来!”刘伶果然打了个哈欠,睁开了眼,嘴里还说道:“好酒!好酒!”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那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于把拳头放了下来。有一次,他的酒病又发作得很厉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着把剩余的酒洒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要他戒酒。刘伶回答说:“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戒酒的,必须在神明前发誓,才能戒得掉。就烦你准备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为真,听从了他的吩咐。于是刘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来祷告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取过酒肉,结果可想而知,他又醉得一塌糊涂了。刘伶是个醉鬼,他的思想接近庄子。因沈湎于酒中,终日醉醺醺,无视礼仪,任性胡为。他经常在家脱光衣服赤裸身体饮酒。按西方人的说法,那是“行为艺术。”有一次,有人来到他家,笑话他不雅。刘伶却有自己的观点:“我把天地当成了房子,把房子当成了裤子,你今天怎么跑到我的裤裆里来啦?”说罢刘伶就哈哈大笑,继续伴着美酒进行着表演。他的那篇传世之作《酒德颂》完全是酒精泡出来的。《酒德颂》大意是说,有所谓大人先生者,他将宇宙看成是自己的家,把天当帐幕,把地当席子,以太阳为门,以月亮为窗,一万年只不过是转瞬而已。他在《酒德颂》中对于礼法之士表现出不屑,尽是一片揶揄嘲笑。短短的一篇《酒德颂》竟然代表了他的思想成就,在文学史上实属罕见。活在污浊的乱世,却又无力挽救当时的社会,刘伶只好放浪形骸,借酒避世。世人皆醒我独醉。和刘伶同一时代的许多文人皆因太聪明太清醒而招来杀身之祸,不得善终。这也算是刘伶因酒得福吧。魏晋那些人(三)——王猛扪虱谈天下(2009-12-0823:07:27)标签:读书随笔娱乐休闲知识/探索杂谈分类:历史话说晋朝的大司马桓温率军北伐驻军灞上,有一天,军营前来了一个穿着破旧的读书人,要求见桓温。桓温当时正想招揽人,就高兴地接见了他。这个读书人就是王猛,从小家里很贫困,靠卖畚箕过活。但是他挺喜欢读书,学问渊博。虽然他出身低微,别人瞧不起他,他却毫不在乎。有人曾经请他在前秦的官府里做小官吏,他也不愿去。后来索性隐居起来。这次听到桓温打进关中,特地到灞上求见桓温。桓温想试试王猛的学识才能,请王猛谈谈当今天下形势。王猛把南北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见解精辟,桓温听了不禁暗暗佩服。这王猛一面谈论天下大事,一面把手伸进衣襟里摸虱子(文言是“扪虱”)。桓温左右的兵士们见了,差一点笑出来。但是王猛却旁若无人,照样跟桓温谈得头头是道。桓温问王猛:“这次我带了大军,这次我奉命率兵征战,为百姓除害。但是为什么我来到这里,地方上的豪杰都不来见我呢?”王猛淡淡一笑说:“您千里征战,深入敌人腹地。但是长安近在眼前,您却不渡过灞水。大家不知道您心思,因此不愿来见您。”王猛这一番话正说中了桓温的心事。原来桓温北伐,主要是想在东晋朝廷树立他的威信,获得政治筹码。他驻军灞上,不急于攻下长安,正是想保存他的实力。王猛的一番话说得桓温无话可答。他也看出王猛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因此他退兵回去时,他邀请王猛一起南下,并许以高官。但是王猛知道东晋王朝的内部矛盾很大,拒绝了桓温的邀请,又回去隐居了。但是这样一来,这个摸虱子谈天下的读书人却出了名。后来,苻坚当上了前秦的皇帝。他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广揽人才,于是他派人把王猛请了来,两个人一见如故,王猛成为他最亲信的大臣,一年里被提升五次,位高权重。那时候,王猛才三十六岁。前秦的老臣见到苻坚这样信任王猛,心中不服。有个老资格大臣樊世,经常责骂王猛,有一次甚至樊世当着苻坚的面,要想打王猛。苻坚就把他办了死罪。从此以后,朝中的大臣再不敢说王猛的坏话。王猛受苻坚的信任,帮助苻坚镇压豪强,整顿朝政。王猛兼任京兆尹的时候,太后的弟弟、光禄大夫强德酗酒闹事,强抢人家财物和妇女。王猛一到任,就逮捕了强德,一面派人报告苻坚。未等到苻坚前来赦免,王猛早已把强德处决了。后来长安的权门豪强,皇亲国戚,被处死判刑免官的竟有二十多人。朝廷官员大为震惊,坏人也不敢胡作非为了。苻坚赞叹说:“我现在才懂得国家应该有法制。”过了十几年,前秦在苻坚和王猛的治理下,国力越来越强大,先后灭了几个小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后来王猛得了重病。临终时苻坚去探望他。王猛交代苻坚今后千万不要去进攻晋国,而要灭掉身后的鲜卑族和羌人,以免后患。可是后来苻坚没有听从王猛的忠告,率兵攻晋,终于兵败淝水,前秦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也因而留下了“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扪虱谈天下,魏晋的这些文人实在是可笑又可爱,但是他们对当时天下时势的敏锐的判断力,不得不令人佩服。魏晋那些人(四)——桓温的感叹(2009-12-1022:20:06)标签:读书随笔娱乐休闲魏晋风度人文/历史杂谈分类:历史桓温在东晋可是了不得的人物。他是桓彝之子,是将门之后。据说他出生时就不寻常,朝中的大臣温峤看过他以后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听到啼声后说:“真英物也!”。桓温长大后娶了晋明帝之女为妻,从此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他三次带兵北伐,战功赫赫,后来官至大司马,长期执掌东晋朝政。桓温不仅会打仗和治理国家,他也是一个会清谈的主儿,他的几句感慨的话,至今仍广为流传。第一句感叹是“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这句话是有是有典故的:西汉时期有叫王阳的人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当时巴蜀之地,开化未久,王阳见蜀道险恶,超出自己的想象,就上书朝廷,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冒险为由,辞官而回。之后朝廷派了个叫王尊的人代替他入蜀,王尊路过王阳当初停驻之处,就对人说“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后来当桓温率兵沿长江逆流而上,去讨伐蕞尔小国成汉,经过三峡时,见绝壁天悬,惊涛拍岸,忍不住发出一声喟叹:“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从此成了那些整日忙于大事而无暇为长辈尽孝的人最好的藉口。第二句感叹是:“男子汉大丈夫不留芳千古,便遗臭万年。”桓温因战功卓著,权倾朝野,可谓风光无限。但长期掌握大权,他渐渐有了不臣之志,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他几次率兵北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树立自己在朝中的威信。为自己夺取皇位增加筹码,但他看到朝中士族中反对他的势力很大,不敢轻易动手。最后一次他率兵进攻前燕,被切断粮草供应惨败而归。他的兵权也由其弟桓冲接掌。不久桓温病死,终年六十二岁。他没能当上皇帝,没能够让自己流芳百世。倒是他的这句感叹的话成了后世许多枭雄的口头禅。第三次北伐时,桓温率领大军途经数十年前的旧地金城,见自己当年种的柳树均已达十围,忍不住攀执着柳树的枝条,感慨落泪,说出了更加著名的第三句话:“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木尚且禁不住时间这把风刀霜剑的磨损,何况是人呢?这真是让人掉泪的一句,比罗大佑的“流水它带
本文标题:魏晋那些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8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