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历史选修改革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改革题目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目前,我们选修的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改革有九个专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有六个专题。教材以通史的体例进行编写。主要改革的内容来讲讲答题的方法与技巧。本专题在各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都定位选考内容,从内容上看,侧重古今、中外改革的对比,关注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从题型上看,本专题的内容都以非选择题形式命题,在复习中,应当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和讲评。1.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5.改革的作用。1、改变了社会形态(怎么改变?以商鞅变法为例,有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2、清楚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6.改革的认识和启示1、每个国家和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在改革的同时,必须要有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4、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国情的改革之路。5、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6、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7、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在高考中,选修内容一般只考材料题型。所以材料题型的解答成为最重要的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前提下,依据课文所体现的历史知识网络,从提供的种种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各个问题。这种试题能够有效地考查考生驾驭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然而学生普遍对这种题型感到畏惧,无所适从。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含义: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不等同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它们在获取的渠道、目的等方面是不相同的。对知识的获取主要由课堂或其它形式的教学过程完成,其主要目的是奠定学习者的文化基础;而信息获取的路径较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基础知识愈深厚,对信息感受愈敏锐,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愈深刻,判断事物则愈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的讯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效果。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借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成年男子每人20亩,用于种植桑树等)皆为世业,身终不还。——《魏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种制度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共同点。(6分)①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得知材料一是指的商鞅变法。材料二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两次改革的内容都是广泛。材料中表述的内容是什么。先要弄明白。②审清设问,弄清楚设问中的概念。在这道题目中,学生可能不太明白的就是关于“生产关系”这个概念。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产品的分配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再结合材料去看。材料一中的“坏井田,开阡陌”就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材料二中的“下诏均给天下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指的是政府给农民分土地。也就是生产关系中的第一项,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农民都部分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同时也有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至于第三点共同点。因为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小农在上缴国家赋税后,有一定的剩余产品。(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次改革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这一问,要说明两次改革的联系,先弄清楚两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商鞅变法是改变社会形态的变法,变法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制度形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改革后,促进了封建化进程。因为两次改革不是同一时期,所以要想到,有继承的关系。商鞅变法,确立了中原地区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北魏孝文帝是向汉族学习,所以他的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制度和文化。参考答案:(1)农民获得了土地(或部分土地的所有权)、生产经营自主权、部分产品的支配权。(6分)(2)联系:商鞅变法确立中原地区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制度文化。(3分)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国家统一。另外,在答题时。还要注意:1.严格按照答题要求,三化二距,字迹工整,布局整齐,答题规范。2.常见的错误就是,不结合所学知识答题。就材料的内容反复答,用不同的概念,答同一个得分点。非常可惜的。3.总是对材料不能准确的与书本的知识结合,紧扣史实,不能与书本的概念结合起来。不能用书本中的史学概念来答题。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1)不同:春秋改革①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②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③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①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②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③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答:相同点:①背景相同,即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②目的相同:巩固统治,挽救危机。③作用相同: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④结果相同:旧势力强烈反对,失败。⑤性质相同: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不同点:①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②措施不同:庆历新政主要在政治上,如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王安石变法包括理财、军事、取士等措施。③失败原因不同:王安石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失败。④影响不同: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对缓和社会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短作用不大。⑤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全面改革。(2)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似:商鞅被杀;王安石被革职,后又被迫辞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本文标题:历史选修改革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3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