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下册作文《绿色记事本》分析
星期一我为一种濒临灭绝的灰鹤捐了1元的零用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星期二晚上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忘了关灯,结果白白浪费了大量的电,真不应该!星期三上图画课时,我因画得不够好而连撕了3张白纸,其实我是完全可以画得再小心些的。老师说,造1吨纸不仅要消耗木材,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的水,想到这些我感到惭愧。星期四我发现妈妈只为了洗我的两件内衣就开动洗衣机,不仅浪费水,而且浪费电。后来妈妈接受了我的建议,以后不再每天都开洗衣机,而是等把衣服积得多些再洗。星期五哥哥是个赛车手,但当他得知开赛车会排放大量污染环境的有毒废气后,他和几个也爱开赛车的朋友竟然想出了一个弥补的办法——每年每人额外种20棵树!哥哥真聪明!环保名师导指环保,是当今社会叫得最响亮、在各种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这也是摆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最沉重的话题,环保与发展,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和热点。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各种污染更是越演越剧,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未来的发展。在我们身边,常常可以见到与环保不协调的音符。马路边的树木受到破坏,垃圾被人随手丢弃,工厂的烟囱放出黑烟,河里的鱼一条条死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环保问题。要写好环保的文章,需要注意这么几点:写作文,没有主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环保的主题很多,比如现在的塑料袋收费问题,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等等。你也可以把环保作文当做一个描述你在大街上看到的一些情景,哪些行为环保,哪些行为不够环保,如何改进等,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当做环保作文来写。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写作方法。我们要描述的对象以前是怎么样的,现在变成怎么样了,前后一对比,就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比如一位同学们这样描写草坪:记得三个月前,这块草坪还是郁郁葱葱的,到处是喜人的绿色,星星点点的小花点缀在草坪中,如同一块彩色的地毯。可是现在呢?草坪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几只脚踩出来的小路,把草坪分割成杂乱的几块,上面有丢弃的烂水果、塑料袋和被太阳烤干的痰迹。这么一对比,就能从心底唤起读者为草坪抱不平的情绪。环境被破坏之后总是让人感到惋惜,怎么样把当时那种“惨状”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呢?我们需要在作文中调动各种感官,进行细腻地描写。比如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拐弯处的这个垃圾突然出现,给行人造成很多不方便。你看—那经过雨水浸泡的垃圾都变白色了,腐烂的水果流出黄色的水,我在十米远的地方就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真想把鼻子用水泥糊起来。从视觉、嗅觉描写随意堆积的垃圾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很形象,有感染力。如果把环境比作一个人,我们随意地去破坏它,它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如果我们懂得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它们会怎么对我们表示感谢呢?用拟人的写作方法来表现环保的观点,文章一定很生动。好句储蓄1.人不给自然留后路,自然也不给人留后路。2.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3.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4.人类既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应是环境灾难的预防者。我听见小河在歌唱例文1我们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原本是清澈见底的,里面住着很多活泼乱跳的小鱼儿。听!“哗哗……啦啦……”小河唱着多欢快的歌呀!可是,就在去年,河面上出现了很多的垃圾,住在河边的人们贪图方便,都把垃圾扔进了小河里,一眼望去,河面上满是垃圾。瞧,一个个的塑料袋、塑料饭盒,各种各样的零食包装袋……把小河“点缀”得满身斑斑点点。“点缀”本来很美的,然而这些“点缀”却让小河原有的面貌不复存在了,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了,不再“哗哗”地流淌了。每当路过小河的时候,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难闻气味,我仿佛听到了小河在哭泣。现在,人们从河边经过的时候,都要用手将鼻子和嘴捂住,然后急匆匆地跑过,再也没有人会到小河边去钓鱼了。小河里的鱼在这臭气熏天的水里还怎么生活呢?早被熏死了吧?真是可怜的小鱼儿!今年的春天,在小河的河面上多了两个陌生的身影。清洁工阿姨开着一条小船,手里拿着网,看到河面上有垃圾她们就把它打捞到船上。她们在河面上不停地打捞着,每天都要捞好几船的垃圾上来。我开始为小河高兴了。一个月后,我走在小河边,看到小河又变得干净了,鱼儿们的身影又出现在清澈的河水中,“哗哗……啦啦……”小河在欢快地歌唱,是在感谢那两个清洁工阿姨,还是在庆祝幸福生活的回归?小草的自述我是一棵小草,从小就快乐地生活在草坪上。我的家园是那么的和谐美满,我每天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那是多么美好!如今,一切都变了,眼前光秃秃的一片,我的家庭成员变得那么稀少。空气中夹着许多灰尘,我的邻居小河也变得臭烘烘的。每天我都呼吸着浑浊空气,喝着黑乎乎、臭烘烘的河水,看到这样的景象,我黯然神伤。草坪上死气沉沉,没有了绿色,没有了生机。我多么怀念从前那美好的时光啊!那时,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在春风的抚摸下轻快地跳舞……正在我回想着以前种种的好处时,“啪”的一声,一个破罐子掉在我身上,把我拉回了现实生活中。两个小孩跑到草坪上追逐。不幸的事降临了,他们踏在我身上,一阵阵疼痛随即而来,我不禁发出一声声哀鸣,可惜他们听不到我哀嚎。“呜呜……”我们小草家族向人类呼吁:“请不要伤害我们了,还我们一片绿色,给我们一片安宁吧!”不久前,我从电视新闻上看到上海动物园里一头长颈鹿患了病,最后不治身亡。解剖后发现长颈鹿胃内竟然有许多五彩的泡沫塑料袋!原来这些塑料袋是导致它肠胃溃烂而死的元凶。我的心震颤了。多么可怜的长颈鹿啊!这么多塑料袋是哪儿来的?来自每天络绎不绝的游客!我们人类天天在呼唤保护野生动物珍稀动物,却又在不知不觉中残害屠杀它们。这是多么矛盾啊!然而这就是现实。其实,这种矛盾现象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我们一方面都在埋怨环境被污染,可是我们自己又何尝不在污染环境呢!比如,我们一方面在大声疾呼抽烟有害健康,而另一方面又在大批量地生产和销售香烟。我们一方面提倡不乱丢垃圾,另一方面我们在吃棒冰时往往随便地将包装纸扔在地上。又比如,有些厂的老板把厂房装饰得美丽豪华,可是背地里却把污水、废水偷偷地源源不断地往河里排放……所以,尽管我们天天在宣传环保,可是污染环境、危害生物的事仍然屡屡发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矛盾现象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很多人没有重视环境保护。埋怨别人污染了环境,恰恰忘记了自己也在污染环境!所以在宣传保护环境时,还要加上“从我做起”这后半句。使环保意识真正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扎下根,使我们的所作所为时刻都符号保护环境的要求。但愿其他的长颈鹿不再无辜病死,但愿长颈鹿的死能唤醒我们许多人的良知!•在一个星期日的早上,我和妈妈去上街,在路上我看见一位叔叔在前面吃香蕉,随手就把香蕉皮扔到了地上,我跑过去对他大声说:“叔叔,你不能把垃圾丢在这里,应该放到垃圾箱里。”那位叔叔却凶巴巴地对我吼道:“小孩子懂什么,别管闲事,快躲开!”•这时一位清洁工阿姨走了过来,很有礼貌地对那位叔叔说:“请你不要乱扔垃圾”。那位叔叔满不在乎地说:绿色记事本•“我就扔了,你能把我咋地?你是清洁工,你应该把它扫走,不然,国家养着你们吃闲饭啊!”。阿姨气的涨红了脸,对那位叔叔没好气的嚷起来:“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破坏环境,累死我们清洁工,这垃圾也扫干净不了啊,到处是又脏又臭的垃圾,你愿意呆在这样的环境里啊?”。•听到这里那位叔叔不吱声了,俯下身捡起香蕉皮丢到了垃圾箱里,灰溜溜的跑开了。我想说:“绿色环保,人人有责。请大家都不要乱丢垃圾,让我们徜徉在欢快的绿色环境里幸福生活”。绿色记事本•前些日子,我看到了一则广告:山区的孩子因缺少食物而身体发育不良;也有很多儿童因没有电而只能点蜡烛看书。想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我家的一些浪费情况。•每次我和爸爸出门,都忘记关电视,白白浪费了好多的电能;每次吃完饭,都会剩下很多饭菜,放在冰箱里,坏了就扔掉。天啊!原来我们家这么不环保!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今天下午,爸爸刚看完电视,就说要去餐厅吃饭,刚要出门,我一看,呀!电视机又没关!于是,我连忙跑进客厅,关掉电视机,严肃地对爸爸说:“如果每次都这样,出门不关电视,那浪费多少电呀!咱们节省出来的电可以供给山区,也能让山区的人用上电,所以,要养成出门关电视的好习惯。”爸爸听了,点了点头,说:“我下次再也不敢了!”到了餐厅后,妈妈点了许多菜,可又没吃完,而且剩了很多,就要走,我赶紧拉住妈妈,说:“妈妈,我们吃不完打包吧!正好明天还可以吃,不能刚吃了一点就扔了,那样多浪费呀!贫困山区的孩子还吃不饱呢!你这样做,既然浪费粮食,又浪费钱。”妈妈看了我一眼,笑了说:“好,就听你的!”我急忙拿打包袋把饭菜都装了进去。•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如果连家都管不好,那还能做什么呢?所以说“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记事本••有一天,我去公园里面散步,这时,我看到一个烧烤摊,好多人都在那排队,一个阿姨买了一大串,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吃了起来,可那位阿姨吃完以后顺手把竹签就扔到了地上,我走上去问:“阿姨,乱扔垃圾是不对的,垃圾桶就在旁边,您走几步就到了。”阿姨一脸得不愿意,说:“我愿意扔哪就扔哪,你一个小孩子管那么多事干什么?”阿姨说完就有许多人都向我这边瞅来,我说:“阿姨,您这样会破坏环境的!”老板觉得我是在赶他的顾客,想要把我赶走,一个大哥哥走了过来,说:“这位小朋友说得对,乱扔垃圾是不对的!破坏环境也是犯法的!信不信我告诉警察?”阿姨和老板被大哥哥的威严吓到了,阿姨赶紧吧地上的竹签捡了起来,扔到了垃圾桶里。•我想对所有乱扔垃圾的人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同学们,快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吧!最好写一写家乡的环保问题哟!
本文标题: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下册作文《绿色记事本》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5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