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气环流张宇飞3108015001热力环流示意图.swf1、地面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高气压;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低气压。3、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什么叫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形成季风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大气环流的形成赤道南极北极赤道单圈环流图0º90ºN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高空由赤道流向极地,近地面由极地流向赤道。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低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单圈环流0º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流向极地,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30º地区附近风向偏转为西风,上空空气堆积下沉,到地表向南北分流。90º地区空气冷却下沉,在地表流向低纬。60º地区冷暖两股气流相遇,暖空气抬升,到高空向南北分流。三圈环流图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东北信风带24副极地低压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76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13589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北东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气压带成因:a.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b.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高压低压太阳规律: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的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7月份,北半球,陆地上的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使得副高只停留在海洋上.1月份,北半球,陆地上的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只停留在海洋上.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不同:2、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差异: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º以南地区。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而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海陆的热力差异,气压带的纬向分布南半球比北半球明显。七月份大陆增温快,形成印度低压(亚欧大陆),海洋增温慢形成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一月份大陆降温快,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欧大陆),海洋降温慢形成阿流申低压(北太平洋)、冰岛低压(北大西洋)大气活动中心的变化会影响各地的天气和气候。一月七月60N30°N亚欧大陆洋大西洋太平副极地低气压带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亚洲(印度)低压亚速尔高压夏威夷高压冬夏冬夏大气环流的意义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节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换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纬度0102030405060708090辐射差额(大气不流动)393632228-6-20-32-41-44观测温度(流动大气)26272520146-1-9-18-22温度差-13-9-7-2+6+12+19+23+23+22季风环流季风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的成因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如南亚季风)海平面气压图.swf解说季风环流2.swf1、东亚季风是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2、南亚冬季风是源于蒙古高原,夏季的西南风是来源于印度洋上北移的东南信风;3、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移动也是重要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它是重要的气候形成因素。大气运动气候特点赤道低压带热带雨林气候:气流辐合上升,对流强烈,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大陆内部和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旱,是热带沙漠气候。中纬西风带40°-60°大陆西岸地带,终年盛行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温和湿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和副高30°-40°大陆西岸地带,交替受西风和副高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环流显著,形成了三种季风气候,风向和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世界气候分布图.swf返回异常的大气环流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影响: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拉尼娜现象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2008年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等等。1998年洪灾“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2008年雪灾强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西北的冷空气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冻雨。2009年冬麦区北方大旱拉尼娜现象导致来自东南、西南的两条水汽路线输送能力较弱,冷空气一股一股的南下,今冬连续三次寒潮天气,但没有暖湿空气,配合不上就没有雨,就导致了冬麦区少雨,而且持续时间还很长。
本文标题:大气环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5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