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转基因技术浅谈转基因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渔业、食品业、医药等众多领域,然而由于其存在的潜在风险,其安全问题已不是纯科技问题,而是广泛而深远地涉及人民健康、公共卫生、社会安定、生态环境、经济贸易、国家利益、国际外交甚至国家安全的全球性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性大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看待转基因技术成为社会的争论焦点。因此分析转基因技术的精神文化特性,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要求也是社会实践的要求。转基因技术是根据人们的意愿,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定向地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使新物种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它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对于发展工业、农业和医药业,解决新世纪人类面临的人口、食物、健康、环境、资源、能源六大困境,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该点已为各国政府公认。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食品工业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成了公众关心的焦点。生物安全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发展的动态性概念,它的主要内容是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而生态环境的安全又是以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的多样性为核心。一般所谓的“生物安全”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自然或人类的剧烈活动引起对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和危害,特别是人类的强烈活动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物资源的滥用、引来外来物种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威胁和危害生物多样性。而转基因技术在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的诸多活动,可能对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和生活等产生有害影响,这是一类特殊的新型“生物安全”问题,它主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人为设计和构建产生的特殊生物体及其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因此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已超出了传统的生物安全概念范畴,它是一类通过人为修饰所产生的改性活生物体的特殊性生物入侵问题。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衰减和丧失,主要是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环境破坏而边缘化、滥用生物资源等三大原因所引起。而转基因生物这类自然界原本根本不存在的、由人工造成的特殊生物物种的入侵,其产生的生态后果可能会比自然生物物种的入侵要严重、广泛且深远得多。同时,转基因生物中导入的外源性基因插入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以及外源性基因的表达性状可能受生物体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而发生的不确定性变异,对健康和生态所构成的威胁与危害都难以预测。正是由于转基因技术的这种潜在安全性造成了公众对这项技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反对者指出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转基因食品对人的负面影响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其营养作用、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对环境的威胁等问题尚未得到证实或解决等,因此强烈反对发展转基因技术。而赞成者认为转基因技术可增加粮食生产、减少生产投入,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问题;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的特性,可减少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并且通过转基因技术,癌症、艾滋病、心脏病等顽症的治疗亦可望取得突破,因此政府应该给予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然而争论的双方都不能给公众一个明确保证和充分的论证,无疑该项技术的命运将决定于各国的社会结构特征、制度安排、利益取向和文化因素。转基因技术不仅是一种科学技术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对人是一种合乎规律与合目的性的存在的一种展现方式,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一种双重存在物的某种展现方式。人之所以需要转基因技术,就是因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要同自然打交道,就要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而人要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就离不开科学与技术。因为科学提供了人对自然的规律性认识,而技术则提供了人改造自然包括保护和优化的手段,一种人的体力无法比拟的客体生产力。因此,可以说转基因这项科学技术理性与人作为一种自然性的存在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人在肉体层面上的自我肯定方式,它所凸显的主要是人的物质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转基因技术作为对人自身生命现象的研究也具有对人体的认识和改造作用。就此而言,转基因技术既能认识改造自然,也能认识改造人自身。所以转基因技术既有外在功利目的性,又具有提高人自身精神境界的内在目的性,表现出科学活动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且它与科学功利主义一起构成了转基因技术发展进步的两大动力。我们坚信转基因技术会在种种社会压力与否定上,更加完善,科学家必将会向人类奉献更完美的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水稻是最早应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品种改良的作物之一。转基因技术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转基因水稻项目以来,我国全方位地开展了转基因水稻育种研究。目前,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究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转基因抗虫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可能率先实现产业化,转基因水稻的应用将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作出重要的贡献。我国水稻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包括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灾害、干旱和逆境以及化肥的过分使用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完善水稻转化技术和基因表达系统。将外源基因转移到受体植物中是转基因技术的第一步,水稻转基因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才有所突破,人们通过原生质体体系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水稻中,并发展了直接转化法、PEG介导法、电激法和脂质体介导法等水稻转化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根癌农杆菌转化水稻技术的建立使水稻转化成为一项常规的实用技术,目前绝大多数的水稻转基因事件都是通过此法获得的。出于生物安全方面的考虑,必须建立无选择标记转化技术。使用基因枪法共转化分别携带有目标基因和选择标记基因的表达载体,通过自交分离从后代中选择出无选择标记转化子的技术已获成功。使用双T-DNA载体建立的无选择标记转化系统已成为常规技术,并被广泛使用。基于Cre/loxP的删除系统也适用于无选择标记转化体系,同时还可用于转基因的删除;目前,基于Cre/loxP的多基因转化体系也已成功建立。目前,全球转基因水稻研究进展迅速,已有数百例转基因水稻获准田间试验,涉及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品质和农艺性状改良等多方面内容。美国于2001年和2006年分别批准药用型转基因水稻和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第三世界国家伊朗于2004年批准Bt抗虫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面积从开始的200hm2现已增加数倍。我国转基因水稻研发与世界同步,其中抗虫转基因水稻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到2005年为止,转基因水稻进入大田试验的共有173项,其中抗鳞翅目害虫、抗白叶枯病和抗除草剂等5个转基因水稻已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最近,其中两个已获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这些研究积累为推进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环境问题被人们广泛关注。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很难被发现,需要使用专门的装置才能够探测到。随着转基因植物研究的深入,一些实验室开始尝试利用转基因植物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在这些转基因植物体系中,首先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改造一个标记基因,使其转入目标植物,当目标植物受到环境污染胁迫时,该标记基因发生重组或突变,利用被植物放大的生物学信号,如GUS,LUC,荧光蛋白来指示环境污染物的诱变性。这些转基因监测体系能够在分子水平灵敏、高效地反应出污染物对生物体的遗传学效应。重点对监测环境污染的转基因植物体系做一综述。环境中的污染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对环境污染水平的监测是一项需要恒心和毅力的工作。新的转基因植物环境监测系统将会成为环境污染的报警器,在环境出现重大生态损伤之前即可预告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还可以对污染地区修复效率做出评估。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转基因植物监测环境污染将拥有更广阔的前景。任何新技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因此!不能因为暂时还没有发生转基因植物危害人畜和生态环境的案例而忽视其安全性问题$在转基因植物投放市场前必须经过科学%严谨和长期的安全性评价!才可逐步扩大生产$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对策是(!坚持实质等同性)原则!对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确认其生物安全性$制定转基因作物生产%加工和推广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其商品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产品检验和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检测的力度$$加大教育与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基因工程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人们的认识程度。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作为育种工作的一个突破!拓宽了可利用的基因库$作为常规育种的有效补充!在提高农作物的抗虫%抗病%抗逆和品质改良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转基因作物的确存在着潜在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以及技术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但决不能阻止其发展$在对待转基因作物的发展上!应该在严格的生物安全性评价基础上!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制定完善的规范和标准,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本文标题:转基因技术浅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6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