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山居秋瞑(王维)从军行(之四)(王昌龄)登高(杜甫)石头城(刘禹锡)锦瑟(李商隐)17、宋词四首:雨霖铃(柳咏)念奴桥.赤壁怀古(苏轼)声声慢(李清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1、王维诗四首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观猎3、杜甫诗五首*月夜*蜀相*登岳阳楼*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望月怀远——张九龄题李凝幽居——贾岛*宿建德江——孟浩然*从军行(其一)——王昌龄7白居易诗四首花非花问刘十九8、杜牧诗三首早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9、李商隐诗三首*无题二首(其一)贾生柳*赏牡丹——刘禹锡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堞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14、苏轼词二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5、李清照词二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永遇乐(落日熔金)16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17、爱国词四首鹧鸪天(客路那知岁序移)——赵鼎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元干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柳梢青(铁马蒙毡)——刘辰翁18、登临词二首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念奴娇(危楼还望)——陈亮19、言情词三首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18、诗词三首:虞美人(李煜)古代诗歌鉴赏不能忽视的七个方面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考核考查的重点项目。它要求学生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那么,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到底要注意鉴赏哪些方面呢?笔者综合各方面的资料,觉得以下七个方面是我们高三复习必须要讲解、练习到位的。(让学生听完课后能够把方法马上运用到具体题目中去,并见到实际效果,练习题来源课本和高考题相结合)一、鉴赏用词之妙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如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四、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3、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中间让我们的学生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4、注意一些特殊词: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表颜色的词,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五、作业1.找出下列诗句中使用使动用法的词①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②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③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青海长云暗雪山2、把下列颠倒的语序还原回来①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②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③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④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目穷千里”。)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二、鉴赏诗歌意象(一)物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学生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要注重积累和掌握古典诗词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意象寓意。如:用月亮烘托情思;借菊花来寄寓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写莲借以表达爱情;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鹧鸪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鸿雁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丁香,指愁思或情结;等等。(二)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4、爱民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5、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三、鉴赏语言风格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2、含蓄隽永: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3、清新雅致:如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4、形象生动:如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5、绚丽飘逸:如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6、沉郁顿挫:如杜甫的《阁夜》。四、鉴赏艺术手法(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1、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贺知章《咏柳》,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2、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二)表现手法: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以景结情);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比兴、抑扬对比、象征联想、渲染烘托。1、动静结合。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既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又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2、虚实结合。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就是虚写。3、点面结合。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4、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5、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
本文标题:诗歌鉴赏的六个方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8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