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
一、木构建筑的特点:1、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4、井干式: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二、屋顶级别:高—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明代徐杲、蒯祥四、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木骨泥墙房屋——由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居住区,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面):土坯砖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时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仰韶晚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我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五、夏(奴隶社会的开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夯土台上面阔8间殿堂,回廊围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永定柱(廊下支承木地板)遗迹。(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六、商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青铜工艺相当纯熟①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商灭夏后所建的都城-亳:宫城中的宫殿都是庭院式建筑(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②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部紧靠洹水曲折处—宫殿,西面南面—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墓葬区,西南东南及洹水以东—居民二者都沿轴线做庭院布置,院落式宫廷布局的先驱墓葬区也散布着居民点和作坊,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葬七、西周陕西岐山凤雏遗址: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城封闭的空间。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屋顶已采用瓦。还发现了夯土墙上或土坯墙上用三合土抹面(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瓦——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八、春秋(都城、邦的特点,出现的进步)邯郸赵故城、山西侯马晋故城、苏州吴阖闾城鲁班瓦的普遍使用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开始用砖的历史封建社会前期九、战国(奴隶制时代的结束)城的形式创造大块空心砖建筑物散水、柱础以及路面已开始用加工平整的石板工商业大城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齐的临淄、赵的邯郸、楚的鄢郢、魏的大梁、燕的下都工商业区在大城中,宫城在大城西南角——邯郸、临淄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中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十、秦十一、汉突出进步:①木架建筑日趋成熟②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很大发展③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经形成④多层木架建筑已经普遍,木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进步⑤斗拱已普遍使用,形式不统一,未定型化,结构作用—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基础,承托屋檐,使之伸到足够的深度⑥悬山顶和庑殿顶最普遍,歇山与囤顶应用西汉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筒拱顶有纵联砌法和并列砌法两种东汉,纵联拱主流,出现砖穹窿顶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突飞猛进的发展山东沂南石墓——我国古代石墓中有代表性的一例十二、三国、晋、南北朝三国曹魏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意义佛教建筑发展,高层佛塔出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北魏开凿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舍宅为寺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北魏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密檐塔的最早实例12边形石窟寺:塔院型(支提窟)——大同云冈石窟中较多佛殿型——较普遍僧院型——这类较少,敦煌第285窟禅窟——小窟,分布在一二两类窟的周围最早是新疆库车附近克孜尔石窟,其次甘肃敦煌鸣沙山莫高窟(沙门乐僔开凿泥塑壁画),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最大的佛洞—奉先寺),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大发展江苏南京梁萧景墓墓表特点:高约6米,陵墓神道的标志有柱础、糟柱、方版、束柱、盖盘和蹲兽几部分组成比例匀称造型优美河北定兴北齐石柱特点:高7米,分基座、柱身和石屋三部分,其结构为莲座之上建石柱,柱巅置水平盖板一块,其上建石屋。石屋架构式样为仿木建筑形式。石屋之柱有明显的卷刹。封建社会中期(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十三、隋隋代宇文恺:大兴城(唐长安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大兴城(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隋文帝洛阳城—隋炀帝被唐朝继承,发展为东西而京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李春十四、唐建筑主要特点: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②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以定型化——用材制度即将木架部分的用料规格化,一律以木料的某一断面尺寸为基数计算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砖石塔的外形已向仿木建筑方向发展阁楼式西安大雁塔密檐式河南登封法王寺塔、西安小雁塔单层塔僧人墓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长安城的布局特点:1、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齐,沿南北轴线将宫城古皇城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东城,使城市中心偏东)。功能分区明确革新之处2、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3、唐代的市集中为东西两市4、城市道路两旁种植成行的槐树,成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沟排水。十五、五代石塔——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灵隐寺双石塔砖木混合架构——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最早用双层塔壁的仿木楼阁式砖塔,已用砖拱券,使塔外壁与塔心壁连为一体,加强了坚固性)、杭州宝椒塔铁塔——光孝寺东西铁塔十六、宋建筑发展: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里坊制的废除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首次作为政府的规定用文字确定颁布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主要是佛塔,其次桥梁,木塔已较少用,绝大多数是砖石塔,最高的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宋砖石塔的特点:发展八角形平面的楼阁式,塔身多做筒状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河南开封祐国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园林兴盛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是北宋后期主管工程的将作监李诫在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熟练工匠的经验编订的。书中分为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部分,共34卷,记载了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的建造中,模数的制定和运用,设计、技术、装饰、管理等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这本书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珍贵的文献。十七、辽金西夏辽代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平面,这是它的特色佛塔多数采用砖砌的密檐塔,楼阁式较少,外观极力仿木建筑:北京天宁寺塔、山西灵丘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辽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最早用双层塔壁的木塔(前殿后塔的布局副阶周匝金箱斗底槽,增加了柱梁间的斜向支撑增大了刚性叉柱造缠住造)明清宫殿建筑色彩的前驱,砖雕花饰走向繁琐堆砌十八、元藏传佛教兴盛: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喇嘛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此后藏传佛塔成了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下而上:护墙须弥座塔座塔身须弥座相轮华盖塔刹)减柱法:山西洪洞的广胜下寺山西永济永乐宫(元代壁画的典范)十九、明建筑进步: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大量应用空斗墙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条件无梁殿(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防火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3、木结构方面,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二十、清建筑发展:1、园林达到极盛期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12座喇嘛庙俗称“外八庙”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工程做法》“样式房”“算房”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乾隆年间引进玻璃二十一、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城市形态的发展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夏商周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里坊制—把全城分为若干个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和手工业则限制在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里和市环以高墙并管理,全城实行宵禁—封建专制主义在城市形态上的突出表现(战国考工记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总共1500多年。城郭之制—城,保护国君郭,看管人民一般京城三道城墙:宫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夏商出现版筑夯土城墙东晋后有砖包夯土墙宋后砖拱门洞逐步推广宋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广泛应用汉后重阳登高的习俗逐渐盛行金元后戏台被广泛采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模式三种:新建城市依靠旧城建设新城在旧城基础的扩建都城建设的特点: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二十二、汉长安的特点:街道布局与宫殿的平面布局一样,都不够规整。文献记载汉长安城的一般居民区共划分为160个里,在长安城北面的横门东西两侧,设有九个市进行交易;另外在覆盎门外也设有市,城南还有专门交易书籍的“槐市”。二十三、元到明清北京布局的形态变化(用图说明)布局特点:一、整齐划一二、中轴线纵贯全城,左右对称布局三、宫殿为主题结构。皇宫占据要害,高地,与居民区分开,布局南北延伸或西面展开四、宫殿建筑高台化变化:明朝为了便于防守,放弃大都北面约五里地,缩小城框。为了仿南京在皇城前建政权机构衙署,将城墙南移一里余。为了抵御蒙古,把城南天坛、先农坛及居民区包围起来,财力不足。西北东三面未修,成凸字形。二十四、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出现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为主的城市早起聚落的两大特征:一以适应地缘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二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二十五、住宅布局形式的演变:春秋士大夫的住宅大门为三间,中间为门,左右为“塾”,是办公与“家教”的场所,门内是庭院,上方为“堂”,是生活起居会宾礼仪的地方,堂的左右为“厢”,堂后的房子为寝。汉代贵族住宅多了车房、马厩、厨房、仓库及仆人住房。住宅形制一种是继承传统的庭院式,有三合院、L型、口字型、日子型。另一种是创建新制:坞壁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2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