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武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页,共15页天下未乱边先乱,天下已定边未定。边疆治理关乎国家的领土和主权,边境地区的兴衰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我国长达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中有1.9万多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全国135个边境县(旗、市、市辖区)中,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有107个,占79%,在2100多万的边境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8%。“观边疆治乱兴衰,便可知国家统一还是分裂,国力强盛还是贫弱,民族和睦还是纷争,这些都与边防有着密切的联系。”①由此可见,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边境民族地区的安定是关系到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国家稳定的大事。西藏地区民族成分单一,藏族为主体民族,占95%以上,兼有门巴、珞巴等族。而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身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它是民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各民族都十分重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通常都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或者歧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或者歧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民族政策。所以,要搞好边防工作,维护边境的安全与稳定,就必须了解驻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正确认识,认真对待和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民族风俗习惯及其在边防工作中的地位(一)民族风俗习惯及其特征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文化传统以及宗教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它是民族生存环境的一种反映,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政治条件、经济发展条件等不同,各民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往往通过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活动体现出来。如服饰的式样、饮食的种类、房屋的形式、生产的方式等等。民族风俗习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反映,一般认为民族风俗习惯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第一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既符合民族形成的特征,也符合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它处处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传统、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等物质与文化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差异。风俗习惯是构成民族特征①费孝通语武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页,共15页的一个基本内涵,也突出显现了特定的民族性。第二群众性,风俗习惯是一定地域中社会群体的风尚和习俗,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自然流传下来的,它不属于个人或阶层的特权,而是一定时期中社会普遍传承的内容。风俗习惯的群众性决定了它使用范围广泛的特性。从这一角度出发,党和政府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实为明智之举,具有深刻的意义。第三传承性,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承载了许多历史传统,无论范围上、形式上抑或内容上,都体现了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四变异性,自然和社会的因素,如自然灾害、战争、迁徙等等,会使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传承和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异。这种变异,有的是短时期内可以体察出来的,有的则是渐变式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第五复杂性,民族的风俗习惯所具有的复杂性是指风俗习惯的内容而言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他方面的影响,风俗习惯所具有的良莠不齐的状态,确实使它本身带有了很多复杂的充分。(二)民族风俗习惯在边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边防是国家为维护边境的安全与稳定在边境地区实施的建设、防卫与管理,而边境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防工作无论是建设、防卫还是管理,都离不开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支持和参与。边境少数民族在边防建设、边防斗争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边境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边防工作就寸步难行,边境安全就没有保障。对此,邓小平同志有一段著名论断:“西南的国境线从西藏到云南、广西,有几千公里,在这么长的边境上,居住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②由此可见,民族问题是关系祖国统一、边防巩固、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没有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各民族的和衷共济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兴旺昌盛。因此,边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边防无小事,民族无小事”的观念。民族风俗习惯是少数民族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在各种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感情。一个民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35页。武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3页,共15页族在处理同其他民族的关系时,尤其是与汉族的关系,常常是以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否被尊重来衡量的。如果在处理民族问题时,不能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作为一个因素考虑进去,将会使我们的边防工作陷于极大的被动。所以,边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民族风俗习惯在边防工作中的作用,只有通过深入了解驻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只有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予以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尊重,少数民族群众才可能将心比心,全力支持边防工作,从而在祖国的边陲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即是尊重广大的少数民族,也是做好边防工作的基础,同时对于推动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和发展均有明显效果。二、藏族风俗习惯及其对边防工作的影响西藏是藏族高度聚居的区域,民族成分单一,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高度聚居的民族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和民族意识,一旦被境外敌对势力和内部分裂势力所利用,就会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带来巨大的威胁。而且西藏民众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感情和民族感情融为一体,在宗教旗帜的感召有着更为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在该区开展边防工作必须更加谨慎,边防工作者在民族风俗习惯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触发民族情绪、引发民族矛盾,所以,边防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充分认清藏族风俗习惯及其对边防工作的影响。(一)藏族风俗习惯及其特点藏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表现在饮食、服饰、婚姻、丧葬、禁忌等诸方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1.藏族风俗习惯带有浓郁的高原特色青藏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使得藏族的传统风俗具有显著的民族地方特色。在平均海拔4000米上下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缺氧,必须要有耐寒的青稞等粮食和特有的牦牛、犏牛、绵羊、山羊等耐寒的肉食,才能适应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因此藏族同胞多以此为食,藏僧也不例外,不吃肉食,就难以生存。藏族的茶饮习惯也体现出浓郁的高原文化特色,为了御寒和抗干燥,藏族全民嗜茶,武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4页,共15页特别是耐寒而且耐燥力极强的酥油茶,是他们终日不离的茶饮。高原地区天气寒冷、变幻莫测,昼夜温差较大,使这里少数民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服饰,为适应高寒及游牧生活,他们身穿绵羊皮缝制的藏袍,白天束带为衣,夜间解带当被。在居住方面,农区均住房屋,牧区一般都住帐篷,而现在随着生活的稳定定居的人则越来越多。2.藏族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核心和主体。西藏几乎全民信教,藏族群众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心理素质、思维模式都受到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在佛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虔心礼佛、诵经修法,以追求精神解脱,企盼来世的欢乐。譬如藏传佛教提倡“善”与“行善”,二者是藏族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价值判断的核心。“善”除乐于布施外,就是遵守十善法,多造善业,以求来世善报。“行善”以利他为主,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帮助他人、孝敬长者、修路架桥、传授弟子、虔心颂经为众生祈祷、行医救死扶伤、建造佛塔、刻印经书、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等等,皆是行善的表现。西藏在欢庆的日子里,宗教亦是不可或缺的色彩,无论是原始的苯教,还是后来居上的藏传佛教,即使是那些越来越世俗化的节日,也仍然少不了宗教特色。宗教仪式在其中已成为固定的格式,诸如调牛节、牛王会、拉也合、祭山节、迎神节等若干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套比较固定的宗教仪式,目的都是祭祀神灵,为幸福的生活祈祷。3.藏族风俗习惯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由于西藏和平解放前,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农奴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愚弄和麻痹广大人民群众,有意夸大、渲染藏传佛教的神秘性,又将藏传佛教的神秘莫测推衍到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从而就使藏族风俗习惯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藏族人除了到寺院去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外,在家里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宗教活动,主要是念嘛呢、磕头、转经轮;除此外,藏族群众大小事情都要占卜,民间还有许多的祭神活动,诸如祭山神、祭家神、祭林神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是藏族人神秘心理的外在表现,而且又使这种神秘心理更深化为万物有灵,灵魂转世,时时处处相信征兆,一切都具有神秘色彩。武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5页,共15页而最能体现这种神秘色彩的就是在藏族同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禁忌习俗。藏族人重礼节,但更讲究禁忌,边防工作者在开展边防工作时绝不能忽视其作用。比如,盛饭时,饭勺不能向外倒;倒酒时,不能从罐子背面倒出,否则认为会把财产冲散;吃饭时不能外出小便,也不能放屁,否则被认为对别人不尊敬;遇到寺院、嘛呢堆、宝塔等宗教设施时,必须从左往右绕行,如果走反了,不仅无功德,还会有罪过;翻山顶时,禁止发声,否则会招致风雪冰雹等。禁忌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禁忌的了解和尊重,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创建和谐边防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尊重这些禁忌是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条件,边防工作者绝不可小视。4.藏族风俗习惯具有很强的礼节性藏族群众在节日或重大场合见面,要互敬哈达,以示尊敬。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通也是最尊贵的礼节,哈达越宽越长,敬情越深厚。献哈达时的动作因人因地因事而异,通常对长辈、尊者,献哈达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受献者也要双手捧接,且要以自己的哈达回赠,否则为失礼;对平辈或下属则可搭在其颈上;普通藏民向活佛献哈达,不能直接递到活佛的手里,只能放在活佛面前的桌子或受礼者脚下。所以,开展边防工作要入乡随俗,只有学会尊重藏族群众的礼节习俗,才能顺利开展边防工作。(二)藏族风俗习惯对边防工作的影响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藏族也不例外,作为边防工作者,必须克服大汉族主义,并清楚地认识到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存于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是中国的历史事实和现实国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实现伟大复兴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作为一个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统一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汉族离不开藏族、藏族也离不开汉族,是多民族中国得以统一的重要基石之一。基于此西藏边防工作者应尤为重视藏族风俗习惯对边防工作的影响,我们按照是否有利于民族内部的团结;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将藏族风俗习惯对边防工作的影响分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三方面。1.积极影响良好的风俗习惯,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累,是藏族生活中不可武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6页,共15页或缺的内容,譬如遵守法规、救死扶伤等,这是边防工作中必须重点关注和提携的,对于促进汉藏民族间的交往和团结、推动西藏地区边防工作的开展、巩固西南边境的稳定、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起着积极的作用。2.消极影响一个民族中消极、有害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的发展起到滞后作用,对民族自身和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起到阻碍和破坏作用。在西藏地区开展边防工作克服不良风俗习惯带来的消极影响是边防工作者经常性的工作。创造风俗习惯的主体是民族群众,执行风俗习惯的主体也是民族群众,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生产力的滞后难免会产生消极、愚昧的风俗习惯,譬如相信占卜、笃信巫术等,它们对边防工作在西藏的开展势必造成死角,甚至对国家政策、法规的推行造成阻碍,所以,边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藏族群众废除消极、愚昧的风俗习惯,将其对边防工作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3.中性影响民族风俗习惯中对民族生活不起明显的进步或阻碍作用,或者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发生的效果不同,这些应视为中性作用。在
本文标题:中国朝鲜族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4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