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呼吸衰竭的护理•内五科刘园英•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分类按动脉血气分析1、Ⅰ型呼吸衰竭缺氧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Ⅰ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氧疗是其指征。2、Ⅱ型呼吸衰竭:缺O2伴CO2潴留(Ⅱ型)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必要时加氧疗来解决。分类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呼衰。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是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前述五类病因的突发原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发生呼衰的临床表现,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等,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慢性呼衰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O2,或伴CO2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个人生活活动,称为代偿性慢性呼衰。一旦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所致代偿失调,出现严重缺O2、CO2潴留和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衰。1型呼衰与2型呼衰的区别•1型呼吸衰竭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氧分压小于60毫米汞柱,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减低,见于换气功能障碍的患者。•2型呼吸衰竭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氧分压小于60毫米汞柱,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0毫米汞柱。病因•损害呼吸功能的各种因素都会导致呼衰。临床上常见的病因有如下几方面。•一、呼吸道病变•支气管炎症痉挛、上呼吸道肿瘤、异物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气体分布不匀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二、肺组织病变•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散性肺纤维化、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矽肺等,可引起肺容量、通气量、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肺动脉样分流,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三、肺血管疾病病因•肺血管栓塞、肺梗死、肺毛细血管瘤,使部分静脉血流入肺静脉,发生缺氧。•四、胸廓病变•如胸廓外伤、畸形、手术创伤、气胸和胸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脏扩张,导致通气减少吸入气体不匀影响换气功能。•五、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呼吸肌疾患•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以及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肌肉神经接头阻滞影响传导功能;重症肌无力和等损害呼吸动力引起通气不足。呼吸衰竭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一.病史及症状:•(1)多有支气管、肺、胸膜、肺血管、心脏、神经肌肉或严重器质性疾病史.(2)除原发病症状外主要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如呼吸困难、急促、精神神经症状等,并发肺性脑病时,还可有消化道出血。•二.查体发现:•可有紫绀、意识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扑翼样震颤、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三、诊断•本病主要诊断依据,急性的如溺水、电击、外伤、药物中毒、严重感染、休克;慢性的多继发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结合临床表现、血气分析有助于诊断。呼吸衰竭应该做哪些检查•(1)血气分析;静息状态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6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6.7Kpa(50mmHg)为Ⅱ型呼衰,单纯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则为1型呼衰。•(2)其它检查如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等根据原发病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发现。治疗一.病情较轻可在门诊治疗,严重者宜住院治疗,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去除诱发因素。二.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量,可给于解除支气管痉挛、祛痰药物如沙丁胺醇(舒喘灵)、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乙酰半光氨酸(痰易净)、盐酸溴己新(必嗽平)等药物.必有时可用尼可刹米、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三.纠正低氧血症,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缺氧和伴有二氧化碳潴留PaO27.32Kpa(55mmHg),PaCO2明显增高或有严重意识障碍,出现肺性脑病时应使用机械通气以改善低氧血症四.治疗酸碱失衡、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五.病因治疗治疗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疾病多种多样,在解决呼吸衰竭本身造成危害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病因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十分必要,也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根本所在。六.一般支持疗法加强液体管理,防止血容量不足和液体负荷过大,保证血细胞比容(Hct)在一定水平,对于维持氧输送能力和防止肺水过多具有重要意义。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摄人不足或代谢失衡,往往存在营养不良,需保证充足的营养及热量供给。七.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呼吸衰竭往往会累及其他重要脏器,因此应及时将重症患者转人ICU,加强对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预防和治疗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特别要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呼吸衰竭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1.气道阻塞性病变气管-支气管的炎症、痉挛、异物、肿瘤、纤维化短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哮喘等引起气道阻塞和肺通气不足,和伴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滨留,引起呼吸衰竭。2.肺组织病变肺泡和肺间质的各种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性肺纤维化、肺水肿、肺尘埃沉着病等,均可导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呼吸衰竭。3.肺血管病变肺栓塞、肺血管炎等使肺毛细血管灌注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部分静脉未经过氧合直接流入肺静脉,导致呼吸衰竭。呼吸衰竭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4.胸廓与胸膜病变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严重的脊柱畸形、各种原因所致的胸膜肥厚粘连、严重的自发件或外伤性气胸、大量胸腔积液等,均可影响胸廓活动,使肺脏扩张受限,造成通气不足和吸入气体分布减少,导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起呼吸衰竭。•5.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脑炎及镇静催眠药中毒,均可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病变、肋间神经炎、重症肌无力以及钾代谢紊乱等,均可累及呼吸肌功能,造成呼吸肌无力、麻痹,呼吸动力下降而肺通气不足。护理措施•(一)保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泡的气体交换•1,正确使用各种通气给氧装量应用鼻导管给氧要使导管与鼻前庭密切连接,不能放在鼻孔前。对于严重的呼吸衰竭病人不宜用此法。对用鼻导管给氧者,要插入足够深度,并应固定好,切忌脱落。面罩给氧简便,病人易于接受。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活瓣氧罩,有利调节氧气流量,控制给氧浓度。如果使用普通面罩应注意二氧化碳再吸入产生的影响。对应用呼吸机的病人,对各种通气型式的改变,应常规为病人作血气分析。随时记录呼吸支持方式、血气分析结果,并及时处理报警指示出现的问题。•2.防止下呼吸道细菌污染对用鼻导管给氧者,应保持鼻腔清洁,每12小时置换消毒鼻导管,以防感染。对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套管者,应及时清除导管内分泌物。吸痰操作时应注意避免对呼吸道和通氧装置的污染。每天应更换湿化器中液体。呼吸套管应1人1套。1—3天更换,不应反复使用。护理措施•(二)加强血液动力学的监护,保证组织血液的有效灌注•(1)保障充足血容量为机械通气提供安全条件。对血容量不足者应加快输液速度,以保证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例协调。•(2)严密观察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心输出量,并详细记录。对其它重要生命体征和临床特征应每1小时观察记录1次。•(3)在保证病人血容量的同时,严格注意因快速大量输液可能发生的超负荷输液,严格记录每12—24小时液体和电解质出入量,以防止肺水肿或全身水肿的形成。•(三)加强一般护理定时翻身拍背,改换体位,防止痰液瘀积、肺不张、感染及褥疮呼吸衰竭应该如何预防1.减少能量消耗解除支气管痉挛,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减少支气管分泌物,排除顽痰,降低气道阻力,减少能量消耗。2.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增强营养提高糖、蛋白及各种维生素的摄入量,必要时可静脉滴注复合氨基鼓、血浆、白蛋白。3.坚持每天作呼吸体操,增强呼吸肌的活动功能。4.使用体外膈肌起博器呼吸肌疲劳时,可以使用体外膈肌起搏器,改善肺泡通气,锻炼膈肌,增强膈肌的活动功能。•谢谢
本文标题:1呼吸衰竭的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5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