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高一语文南通二中吴雷雷古代散文的解读与教学2通行的的四分法将文体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类。由于散文在各类文体中产生年代最早,应用最为广泛,实用价值最高,还由于儒家经典多用散文写成,因此古代散文在古代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一、古代散文的文体地位31、古代的散文,总体上可分为“古文”(古体文)和“骈文”(骈体文)两大类。古文指的是不讲究对仗、声律、句子长短随意的散文,骈文则与之相反,是一种讲究对仗、声律、句子的字数整齐、同时讲究用典和藻饰的文体。魏晋以前的散文,大体都是自然质朴的古文。魏晋以后,特别是到了南朝齐梁时期,由于文学观念的确立和文学审美意识的增强,骈文走向成熟和兴盛。经中唐韩、柳发起的古文运动,古文重新确立了在文坛的尊崇地位,但骈文也并未销声匿迹,到清代还曾一度出现中兴的局面。(一)古文与骈文二、古代散文的文体特征42、古文是一种社会通用的文体,比较接近于口语的实际。而骈文讲究对仗、句式整齐、讲究声律这些基本特征又都是与汉语语言单音独体的基本特征紧密关联的,它的出现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古文和骈文在性质和形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又往往很难截然加以分割,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使优势得到了互补。古代的散文(这里主要指“古文”),一般说来是散句和骈句、长句和短句互相搭配的,从而形成了长短错落、疾徐相间、文气跌宕、波澜起伏的特点。51、有人按照古代散文用途(功能、作用)的不同,将其分为学术文、应用文、审美文三类。学术文指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及各种以“论”、“议”、“说”、“辩”、“解”为题的散文。应用文指箴、铭、颂、赞、传、状、章表、赠序、杂记、祭文、书信等以处理实际事务为目的的文体。审美文指赋、游记、寓言、杂感、随笔等主要以写景、抒情、审美为目的的文体。这种分类虽较粗疏,但总体上能反映古代散文的实际。(二)文史哲三位一体62、就内容而言,古代散文往往是文史哲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即就文体而言,应用文与审美文就多有交错,许多应用文都可当作审美文来读。学术文中也有不少可资审美的因素。而审美文中也不乏学术的因子,有些作品也包含有实用的目的。在不少作品中,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是交织在一起的。73、古代散文,不少可以当作美文来读。其构成美文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叙事和形象的因素。在历史散文中多有。学术文多以寓言或利用古代神话、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来形象说理,也具有这样的因素。二是抒情性的因素。在应用文中多有(如颂、赞、传、记、碑铭、祭文、书信之类),在学术文中也不少见。充沛的感情以与之相应的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作品的气势、神气、神韵、姿态即作品的“文气”,使作品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8三是文辞的因素。文辞既精炼又精美,讲求对偶、声律、用典和藻饰,讲求散句与骈句、长句与短句兼用,讲求以不同的虚词、句式来表达、衬托各种语气,多用排比、比喻、夸张、对比、反问、感叹等修辞手法。散文的色泽美、声律美、形象美、意象美,多从文辞表现出来。9四是结构的因素。结构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内在的思想内容结构,即因思想内容紧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内在的逻辑结构;二是外在的艺术形式结构,是作者依据主题思想的需要进行选材、剪裁、安排完成的。古代散文的结构或谨严有序,或灵活多变,或精巧新颖,从而也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10古代散文大都具有充实的内容(材料充实、认识深刻、情感真挚)、深厚的内涵,现实性、针对性强。散文从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实用性,讲求言之有物,后来一些散文家还在理论上从这方面积极加以倡导,如中唐韩愈、柳宗元提出了要以散文“志道”、“明道”的主张,清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之文,桐城派方苞提倡“义法”(“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姚鼐将义理与考据、词章相提并论而将义理放在首位,均为其例。对“道”、“义”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相当迂腐甚至反动,而有的相当合理可取。当作家提起笔来载“道”、“义”中的积极因素、积极方面时,作品的思想内容就不仅仅是充实的,而且还会是健康、积极乃至进步的。(三)言之有物,内容充实11古代散文大都文字简约而含意丰富。这个特点的形成,在早期与书写工具的制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汉语语言自身的特点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与古人的审美追求有关。古人主张“以少总多”,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因而特别着意于炼意(提炼自己的思想,见解要精到、深刻,注意对事物进行高度概括)、炼篇、炼章、炼句、炼字,从而达到了文约意丰的境界。(四)文约而意丰12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征,如“论”与“记”、“序”不同,同为论说文,“论”与“说”、“议”也有所不同(“论”大都根据一个论点做周详的推理论证;“说”偏重于说明性、解说性,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议”则是一种反驳、辩论性的文体)。把握文体,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一)把握文体三、古代散文的教学13古代散文的现实性、针对性大多较强,其思想内容与其作者(“人”)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知人论世”,对准确地把握和深入地理解作品显得十分必要。(二)“知人论世”14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是丰富、深厚、复杂的。有的表现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或重大历史问题、现实问题、社会问题的看法,有的表现个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深刻体验,有的则仅发抒个人的感情,表现个人的人格、品格、情操、理想、志趣、追求等。见解往往深刻,甚至提出了许多可称是亘古常新的命题,贡献了许多光辉永存的思想。但在表现上有的较强烈、较直接,有的却并不太强烈、太直接,有的甚至比较含蓄、隐晦;有的就一点反复申说,有的只是一带而过,但却成为闪光的一笔。须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三)把握思想内容15古代散文的语言是经过锤炼、文饰的文辞,不仅是思想内容的载体,而且是审美特征的核心,是古代散文美文化的基本手段,不能轻轻放过。古代散文讲求“言有序”(方苞所谓“义法”,“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讲求文章内部的逻辑联系,往往首尾贯通,层次清晰,构思严密、精巧、新颖,因此对结构也不能轻轻放过。风格是作品表现出来的总体风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不能轻轻放过,须从内容与形式(特别是语言)的结合上、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很好地加以涵泳、把握。(四)把握语言、结构、风格等16古代散文讲求声音节奏。声音节奏是表现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作品美文化的重要特征。声音节奏主要与文辞结构(字的平仄声韵、文的骈散、句的长短、虚词的使用乃至段落的起伏开合等)有关,它不仅能把作品感情的强弱及其起伏变化表现出来,还能把作者(主人公)的形象、气概、风度、风貌表现出来,能把作品的神理气韵表现出来。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朗读与背诵才能更好地去揣摩、体会、理解和把握。古人对此极为重视,桐城派方苞即提出了“因声求气”(《论文偶记》)说,姚鼐更明确地提出:“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尺牍与陈硕士》)古人的这些要求,直到今天也还没有过时。(五)抓好朗读与背诵17应弄清作品本来想要表现什么,在客观上又有何意义。了解作品以寓言故事说明抽象道理的写作特点。相对论的思想和认识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是表现庄子的相对论认识的。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虽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其本质都是同一的、没有差异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认识也应当是相对的。(一)《庄子·秋水》四、作品补充说明18庄子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但将其强调到了绝对的地步,从而抹杀了事物相对关系中的绝对性因素(《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又《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最终导致不可知,认为人只能顺物自化、清静无为,这在认识上就走进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但就《秋水》而言,在客观上又能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具有深刻的意义。19《史记·高祖本记》:“(沛公)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坝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又:“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二)司马迁《鸿门宴》201、关于文体“序”大约在汉代出现,《史记》有《太史公自序》,《汉书》有《叙传》,均置于书后(单篇文字的“序”置于文前,如班固《两都赋序》)。“序”“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而一些优秀的序文往往还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三)王羲之《兰亭集序》21(1)东晋是一个玄学思想盛行的时代,产生了不少玄学家、玄言诗人。兰亭诗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玄言诗人。《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的本义是深黑色,经老子借用,成为《老子》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深远、看不透、神秘的意思。因此所谓玄言,就是一些关于道家思想的深奥神妙的谈论。2、关于写作背景22(2)道家是崇尚自然的,所谓自然,就是天然的、非人力所为的。道家的自然观、道家所说的“自然”跟自然山水不是一回事,但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是道家所崇奉的作为精神本体的“道”的外在的显现,如阮籍《达庄论》所说:“夫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因此自然之道是可以到自然山水中去体悟的。兰亭宴集,一方面是为了“修褉”,一方面就是为了到自然山水中去“体道”、“悟道”的(体悟玄理,萧散情志,荡涤情累,“畅叙幽情”)。23(3)兰亭诗总的说来是“体道”、“悟道”的作品。在表现上有的较直接,有的则借助对自然山水的描写,表现得比较形象、委婉、含蓄。王羲之《兰亭诗》五言其二:“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廖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所表现的是一种与天地自然合为一体后所获得的悟道、畅神、怡情的美感。兰亭诗人所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宇宙精神,是一种物我交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24《兰亭集序》通过对“流觞”饮酒情景的描绘,抒写了亦乐亦悲的人生感慨,否定了庄子在生死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想,表露了对于人生的热爱与执着,是一篇对人生充满了深情的文字。作品表明作者既深受玄风浸染,又能在相当程度上超脱于玄风之上。3、关于思想内容25从风格、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去加以理解。结构层次从人生之乐、人生之忧、人生之痛几个方面加以把握。掌握名言警句(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等)。4、关于写作特点261、关于文体孙月峰评闵齐华注《文选》卷十三:“(《归去来兮辞》)风格亦本诸《骚》,但《骚》侈此约,《骚》华此实。”(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7(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二句承前启后,引出末段。(2)末段所流露的乐天知命、乘化归尽的想法孤立地看是消极的,但因系针对汲汲于富贵、系念于官场的想法和做法而言,有其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肯定之处。2、关于对末段的理解28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钱钟书《宋诗选注》:“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3)关于对“云无心以出岫”句的理解291、关于思想内容全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说明要积德义,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从十个方面去思考、去努力,庶几可以实现“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2、《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本文标题:古代散文的文体地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53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