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学习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遗骸()蟾蜍()•褶()皱劫()难•追溯()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遗骸(hái)蟾蜍(chánchú)•褶(zhě)皱劫(jié)难•追溯(sù)预习与交流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预习与交流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形成弯曲。•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致精密。•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预习与交流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预习与交流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列数据)•(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举例子)•(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打比方)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上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泰斗。整体感知•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整体感知•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整体感知•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文本探究•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本探究•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1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文本探究•3.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关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文本探究•4.“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的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语言品析•(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极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文中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交流点拨•(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①“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②“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交流点拨•(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①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②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语言品析•2.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说话极有分寸。试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实。佐证南极发现大陆漂移恐龙化石学说(考古)(生物学)(地质学)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拓展延伸•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3)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观鸟”的效果。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预习与交流•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举例子)•(2)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作比较)•(3)如果二氧化硅(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选被压扁的沙子因此称为“斯英石”。(作诠释、作比较)预习与交流•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预习与交流•3.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合作与探究•1.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为什么?•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因为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斯石英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交流点拨•2.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我赞成“撞击说”。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我也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因为斯石英只在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的存在。交流点拨•2.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我赞成“火山说”。倘若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就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小结: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撞击说”还是“火山说”,科学家们也在争论不休,并且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研究。我们在学习时也应有这种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合作与交流•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合作与交流•4.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都有哪些作用?•(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事件虽然不多,但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合作与交流••(2)即非常纯的沙子。•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出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杂质。合作与交流••(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期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
本文标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6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