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诗歌鉴赏--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读懂诗歌考纲要求:①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据此,我将古诗词的复习分为三个阶段:能读懂(理解意象、意境和主题),会鉴赏(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精表述(准确、符合规范)。2/23/2020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读标题挖掘暗示信息读作者读正文阅读方法读标题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1.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一、读标题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幽居”二字道出了李凝所居之处的偏僻、宁静,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从而看出主人淡泊名利、厌恶尘世的性格。白居易的《忆江南》,写的是江南风光及对江南的忆恋之情;杜甫的《春夜喜雨》,写春雨的特点及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李白的《望天门山》,写的是望天门山所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题目表明内容是写送别,那么按照常理应该写离别之情。举例1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1)《咏素蝶诗》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鹊桥仙·七夕》答: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读标题(3)《征人怨》③暗示了诗歌的题材)(4)《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和题材类别读标题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答: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②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②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和题材类别(6)《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暗示了写作手法读标题答: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地点、和特定读者答:①交代了写作内容②交代了诗歌体裁2.带着标题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带来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例1:《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①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②事情是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3、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首联“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点题)标题里有月,诗中颔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颈联是“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2、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尾联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1、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即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诗的开头句往往是扣住标题来写的,从而了解了开头的内容。①结构章法:1、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次,2、绝句前两句叙事写景,(次)后两句抒情。诗(主)(第四句最重要)3、律诗前四句叙事写景,(次)后四句抒情。(次)有的诗歌还将就起承转合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写景(次)词尾句过渡下片:抒情。(主)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读正文(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二、读正文2/23/20205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古诗的内容层次读诗、赏诗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结构章法是先叙事、写景,后抒情。词的上阕往往叙事写景,下阕抒情。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是叙事、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是抒情的。2/23/2020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②基本特点:情景结合a.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b.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等。读正文例2:(2006·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húsù】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举例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苦寒行刘克庄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③帏箔:帐幔和帘子。•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案: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2诗歌创作的大致“套路”:起、承、转、合。起句:写景叙事。承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叙事。转句: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合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③读懂诗歌思路----起、承、转、合。“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2/23/2020典型试题例5、(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luò)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23/2020典型试题例6:(201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解析:这句是起句,写景、叙事。根据起句的作用,为下文铺垫,映衬作者心情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2/23/2020典型试题例7、(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解析:“映地为天色”从“色”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从“声”的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这两句是承,写景。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答案:“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这“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例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问: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他的作用。答: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诗歌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文两类: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2/23/2020典型试题例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碛[qì]中作(沙漠)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问: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答案: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2/23/2020典型试题例10、以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说说起、承、转、合对懂诗、解题的帮助。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答案:2/23/2020典型试题例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解析:第一联“起”,叙述、描写,第三联“转”,都是写落叶,是第二联“思”“信”的主体是落叶。(2)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解析:第四联是“结”,根据“结”的作用,表明作者的情感,把落叶飘零与松树对比,表达作者的赞叹之情。2/23/2020典型试题例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问: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解析:该诗首句(起)从春草柳色写起,次句(
本文标题:诗歌鉴赏--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7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