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三历史课件:2007年高考复习备考
07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陕西省西安中学郭富斌◇2007年高考考试政策通报及《考试大纲》诠释,交流最新高考信息;◇2007年高考预测,重要专题分析、典型例题列举及备考思路解析;◇近年来考纲变化、趋势及相关问题说明;◇高考试题的特点、向导等分析;◇学生应考过程中的得失,特别是高考中解题的典型错误分析;◇高三教师与学生影响高考水平发挥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控制技巧。第一,高考的动向两个依据;三个关系。第二,学生对高考适应性问题第三,备考策略问题一、2007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一)高考与考试大纲的关系1.对07年考纲的认识《考试大纲》《考试大纲说明》(文科)《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高考文科试题分析》《高中历史考试测量新坐标》考试大纲没有变化的原因分析•新课程考试•生命周期•高考实践•命题人的认识2.如何利用《考试大纲》指导复习•减负•根据《考试大纲》整合基础知识点表1:05—06考试大纲考点分布表古代史近现代世界史总章节6章41节17章64节11章47节大纲05年113个考点112个考点75个考点06年121个考点112个考点73个考点05年高考4个3.5%8个7.1%2个2.6%06年高考10个9%8个7.1%7个10%《高考历史测量理论与实践》三个部分P51—81,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历史学科的目标解析P131—133,第三节考试内容与教学改革P136—174,第四章历史试题的编制信息\动态第一,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比例p171第二,试题中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p171第三,试题的覆盖面p171/172第四,试题的难度比例P172/134第五,试卷的长度P172/134第六,试卷排列顺序p173第七,对热点的态度p173/174第八,评价目标、评价维度、评价方法、命题取材、试题设计、基本知识点选取问题、解决方案及参考答案设计和评分变化。P133—135(二)高考与教材的关系1.三年来命题与教材的量化统计年度/卷别取材教材的分值答案来自教材分值从材料中得出答案或整合知识04年卷Ⅰ64分72分28分卷Ⅱ64分69分31分卷Ⅲ80分80分20分卷Ⅳ106分80分20分05年卷Ⅰ62分68分32分卷Ⅱ74分84分16分卷Ⅲ64分70分30分06年卷Ⅰ54分70分30分卷Ⅱ58分64分36分表2:2004——2006命题点、参考答案与教材关系表结论一:高考试题主要载体来自教材政策依据:“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的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境组织考试内容。”——《说明》p452“在考试测量中,基本知识点起到两重作用。……知识点本身就是考查对象。同时,对能力的考查也离不开基本知识点的支撑。尽管考试测量强调能力的考查,也有材料题等形式,不完全依托所学的知识点,但是必要的基本知识点在考试测量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以往考试测量中基本知识点的确定也是依据教学大纲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考试测量中,试题所使用的基本知识点完全取自教材,论述题参与答案也依据教材,又是本身就是教材上的原文。”——测量理论与实践P134最新情况:杨宁一:根据学生对教材的认识程度来命题。结论二知识性试题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能力立意的实质是将能力(首先是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历史高考的考察重点。但考查能力不能抽象地进行,必须以知识(首先是主干基础知识)为载体,因而一般能兼顾能力和知识,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在现阶段,提倡能力立意也符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但是近几年高考的导向又使试题走上了知识立意的老路。”结论三能力要求有增加趋势2.高考覆盖面表3:知识覆盖面统计年份古代史近代现代史世界史03年5节12%8节12.5%7节13.5%04年Ⅳ6节14%12节18.8%5节9.6%05年Ⅲ4节10%8节12.5%2节4%06年Ⅰ13节31%8节12.5%7节13.5%06年Ⅱ4节10%6节10%11节21%总章节6章41节17章64节12章52节3.历史学科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分析(1)古代史、近代现代史和世界史考查对照表4:04—06年古代史、近代现代史和世界史考查比例表卷别古代近现代史中国世界史04年Ⅰ2820+20=40上166832上22下24下10Ⅱ2820+20=40上286832上3下12下29Ⅲ3216+25=41上87327上0下33下27Ⅳ2028+20=48上206838上30下28下805年Ⅰ2420+20=40上4644+32=36上4下36(28)下32Ⅱ16+20=3628+0上16644+32=36上36下(12)下0Ⅲ12+20=3236+0上206832上32下16下006年Ⅰ2+32=3420+20=40上367426选上12下4下14Ⅱ0+20=2016+20=36上305632+12=44上28下6下16总评31366733(2)历史学科内政治、经济、文化考查比例表5: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考查比例表卷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04年卷Ⅰ285616卷Ⅱ60364卷Ⅲ76240卷Ⅳ48461205年卷Ⅰ88012卷Ⅱ483616卷Ⅲ54103606年卷Ⅰ641818卷Ⅱ283636教材比例64.8%18.9%16.7%政治经济文化全国卷Ⅰ古代史37.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认识23.《水浒传》37.概括春秋到东汉中国文化变化趋势(3分);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发展中华文化表现(9分)2+32=34分中国近现代史总理衙门—外务部;《临时约法》;武汉国民政府、政协职能;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39.两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分布特点(6分)39.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14分)20+20=40分世界史16.巴黎公社;17.十月革命;18.巴黎公社和苏俄比较;20.普法战争;22.欧盟;64分21.欧洲煤钢联营;18分23.《堂吉诃德》18分26分全国卷Ⅱ古代史37.10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地位变化。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根本差异。(4分)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分)启示(2分)0+18=18分中国近现代史12.“片面最惠国待遇”理解;13.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新阶段含义;14.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政策;15.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理解。17.洋务运动39.抗战前中国铁路特征(6分)孙中山“高原铁路系统”战略意图(8分)“一五”期间与西藏交通成就(6分)20+20=40分世界史20.马克思主义汲取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21.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表现;22.第三国际。16.殖民地和英国工业化;18.苏联工业化;19.亚洲工业化。23.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影响。37.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4分)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启示。(2分)28+14=42分28+0=28分16+20=36分4+32=36分100分四川卷古代史行省制度;三司;驻藏大臣。、37.隋唐制度创新(6分)37.隋唐制度创新(3分)李清照作品特点;37.春秋战国教育、治国思想(6分)16+15=31分中国近现代史秋瑾事迹;宋庆龄事迹;37.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3分)37.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启示(8分)中国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变化(3分)四川文化遗迹。37.中国现代化在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3分)12+17=29分世界史联合国;冷战前后世界组织特点变化。欧佩克;世界贸易组织。居里夫人成就39.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9分)据此分析评价政治对科技的影响。(3分)美国却带英国的原因(8分)20+20=40分28+9=37分8+14=22分12+29=41分100分(3)阅读文字与正文4、考查方式:(1)打破现行教材的时空界限命题表6:04—06历史试题跨度统计表卷别古今中外卷别古今中外04年Ⅰ32分05年Ⅲ36分04年Ⅱ32分06年Ⅰ4分04年Ⅲ48分32分06年Ⅱ52分04年Ⅳ36分06北京52分05年Ⅰ32分36分06天津53分05年Ⅱ32分16分06四川48分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价值引领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江苏卷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美国专使顾盛给美国政府的报告(1844年)材料二(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及(世袭)之规,公器(国家大事)付乏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材料三定名中华共和国。……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邹容《革命军》(1903年)材料四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成为毕此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请回答:②美国政治制度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材料二赞扬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联系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体、政权机构、宪法三方面受美国政冶制度影响的具体表现。(6分)③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举出晚清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史实,简要说明其积极作用。(3分)④综台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辩证说明晚清中美关系的特点。(2分)37.(天津06年文综,29分)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图11图12《共产党宣言》中文第一版封面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宾、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先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秦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历史学科的信息特点是:反映历史思维的特征,即对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认识和思考。”——《说明》P452“提炼历史学科的有效信息和价值,离不开历史学科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其中,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又是最为重要的。”——《说明》P455问:看了您二位对课程改革的见解,我觉得受益匪浅。我想问一个问题,在现在中国的历史教育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新课标在这方面有什么举措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学生呢?郝: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历史课程标准专题的取舍和主要内容的选择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如在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方面的专题中,就有相关方面的内容。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中,我们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更应关注在新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放的世界意识、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及对世界多元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等内容。(3)主题鲜明,时代气息浓厚•01年:围绕着社会发展与教育、思想解放、国家政策、民族独立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关系。•02年:渗透走向世界的意识,客观性试题一开始就是一组关于欧盟的题目,中间是一组关于对外开放和在国际背景下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题目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课件:2007年高考复习备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0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