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问题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它以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和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科学化为标志,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二.中国的近代化经济:工业化----1861年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政治:民主化-----戊戌运动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近代化起步阶段(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前)经济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军事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外交成立总理衙门。教育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林则徐、魏源等“师夷长技”;洪仁玕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思想产生——发展资本主义。科技近代科学家传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阶级关系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产生。(为近代化实践奠定了阶级基础)生产方式使用大机器生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是中国近代化实践的重要表现之一)阶段特征:领导进行近代化建设的主要是地主阶级中的改革派和洋务派;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开始产生;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开始出现,工业形式多样,投资形式多样;主要在经济、文化领域开始了近代化建设。整体发展阶段(甲午战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经济★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清政府实行“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政治政治体制军事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变封建政治体制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清政府“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主张立宪。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军事方面的措施,有利于军事近代化。清政府“新政”时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进一步促进军事近代化。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成立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成立。军事近代化进一步发展。文化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近代化理论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思想〈前期〉(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社会主义思想〈后期〉。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思想阶段特征领导近代化建设的主要是资产阶级;进行近代化建设的领域十分广泛,成果显著;学习西方由表面深入到本质;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也曾遇到过一定的阻力,尤其在政治领域,但总的来说是在发展。缓慢发展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前)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美)长期有内战.四大家族的剥削阶段特征国民政府统治下的近代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发展。迅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经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一五计划”建设;基本上完成三大社会主义改造。政治政治体制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政治协商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阶段特征领导建设的是中国共产党;广大人民的建设热情十分高;涉及到所有的领域;独立自主与学习苏联经验相结合;成就突出。曲折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文革”结束前)经济政治正确——《论是大关系》;中共“八大”;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整风运动;“八字方针”(1960年冬);七千人大会;周恩来、邓小平领导整顿(“文革”期间)。错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文革”。外交——制定“一大片”的外交方针;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阶段特征成功与失误并存;基本上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开展建设。飞速发展时期(“文革”结束后——)经济政治: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十一届六中全会;改革开放;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统战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实现交流;外交外交政策进行调整。民族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帮助少数民族发展。阶段特征发展迅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个领域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果十分显著。三.综合认识1、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历经五届政府:即清政府(晚清)——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其中中央人民政府执政时期是近代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是近代化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的时期;晚清政府统治的后期,在民族资产阶级和清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近代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影响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思想观念——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重农轻商。★工业生产过程中——资金缺乏(无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技术缺乏(无大机器生产的基础,只靠引进一些);人才缺乏,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农业经济在近代化的进程中没有经历过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严重制约工业化的进程。★政治环境——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完成,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不断侵华,阻挠、破坏、制约中国的近代化建设事业;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环境——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新中国成立前,科技、教育水平长期滞后(统治阶级的重视不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基础薄弱,帝国主义国家的长期封锁,党在指导思想上长期受“左”倾错误影响。3、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地主阶级中的改革派、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维新派、革命派、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实业派、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林则徐、魏源等在主张抵抗侵略的同时,又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迈开了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5、洋务派是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官僚集团,他们极力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比较务实。他们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官办的,带有资本主义企业的若干色彩,近代化大机器生产的某些特征开始萌生。他们创办的民用工业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形式,以赚钱盈利为目的,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由此揭开了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序幕。6、“新政”是由清政府主持和领导的一场带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改革运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尽管清政府主观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7、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前十年,其采取的措施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8、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产生之后,随着其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阶级内部的不同力量在不同的领域的不断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充满了希望。10、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不能很快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极力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严重阻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中国要实现近代化,必须进行革命,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后,中国的近代化迎来了曙光。11、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使中华民族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将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改造成一个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工业化国家,这也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由此可见中国近现代发展史就是中国近代化建设史。12、中国要实现近代化,西方列强要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而压制中国实现近代化。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最主要矛盾。13、中国的近代化的过程主要包括近代思想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对近代文明的追求与实践。思想观念的转换是推动和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只有经济近代化,没有政治近代化是行不通的。因此,那些在中国近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在思想文化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抑或政治领域,尤其是革命斗争领域做出过贡献的人物都是值得肯定的。14、实现近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技和教育,而做到这一点的重要前提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个人看法1、洋务运动:经济、教育、军事方面的措施及其影响;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从产生的不同结果分析原因和影响);将洋务运动作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政策行为从近代化(现代化)的角度加以认识,以便更全面地认识清政府(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清政府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如何评价)。2、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关税问题:从近代化(现代化)的角度全面认识,即认识到它的危害,又要认识到它的客观影响(沿海、沿江、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并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开放联系起来体会。3、将《资政新篇》的内容与戊戌变法的措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对比认识(积极影响、结果及其原因)。4、对清政府自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的综合认识(主观目的、客观效果),从近代化(现代化)的角度客观地认识清政府在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5、综合认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实业救国;从近代化(现代化)的角度加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的理解。6、从近代化(现代化)的角度全面认识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积极: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采取的一些巩固统治的措施;消极: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导致的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以及政治上维护、加强独裁统治导致的政治民主的丧失和文化上的专制导致的文化的萧条)。7、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确定了什么样的发展目标?这些发展目标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所确定的发展目标的变化反映了认识发展的什么规律?在中共十三大上,中共确定的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近代化(现代化)的角度理解富强、民主、文明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特征是什么?有何表现?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课件:中国近代化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00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