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王君】《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索-困境与突围》
困境与突围——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索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王君狼来了!!春郊游记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卢焯坡 某月某日,校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教学的“三国乱战”时代同行的探索让人惊叹也让人困惑!文言教学之争教学内容之争教学方法之争课程设置之争……教学内容之争言文言文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教学方法之争传统当代课程设置之争文言和白话?初中和高中?小学和中学?近几年来最热门的话题以诵读来纠正古诗文教学过于偏重字词、语法分析和翻译的偏差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陶冶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我们为什么举步维艰?古人学习文言趁幼时记忆力突出开蒙读书,时间较早允许学习者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懂(不甚懂)所读文章的含义,教师也不作更多指导和点拨学习者能够在学习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来消化和“反刍”早年的学习内容古今更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安身立命”和“增强底蕴”学习方式?“生命方式”和“考试内容”名家给我们的启示重温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整体安排预习阶段:学生自读课文,自学课文20分钟。第一课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妙学字词,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他们对移山的态度,讨论“智叟和愚公之妻”的若干不同。第二课时:继续妙学字词,讨论“愚公究竟笨不笨”的问题,文言断句训练,主旨归纳。步步扎实,步步巧妙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生:(齐声)不到。师:不到?从哪里知道?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生:(齐声)老头。师:怎么知道?生:(齐生)“叟”字呀!师: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生:七八岁。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生:从“龀”字知道。师:对,换牙。你看这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旁。)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师:你们怎么知道?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生:(齐生)孤儿。师:对了!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你们看书的确很仔细!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生:高兴。师:怎么知道?生:跳,跳往。师:对了,跳跳蹦蹦地去移山,很高兴。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人小——生:志气大。师:对,他跟愚公一老一小,都有志气。那么愚公子孙的态度怎么样?生:赞许。师:赞许,你是从那个“许”字上看出来的吧?再想想,当时大家表示赞许的场面是怎样的?生:热闹的。师:怎么知道?生:杂然。师:这两个字什么意思?生:纷纷地、七嘴八舌的样子。师:还有当愚公妻提出疑问的时候,子孙们怎样?生:杂曰。师:什么叫“杂曰”?生:议论纷纷地说。师:看,这个“杂”字很准确地写出了子孙们纷纷赞同的场面。上面几个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现在时间到了,请大家下课以后想一想:“愚公”就是“笨老头”,他究竟笨不笨?师:说得很好。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智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不同之一:对愚公的看法不同。落实“倒装句”知识。(甚也,汝之不惠)不同之二:对愚公的称谓不同。落实古汉语中称谓的常识。(汝和君)不同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落实“毛”字含义。(山之一毛)不同之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同。落实“其”字用法。(其若土石何?)不同之五:对愚公的心理不同。落实“焉置”的含义。概括:现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落实“献”和“笑”。在第二节课,钱老准备了一段文言文要求学生加上标点。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又如在《核舟记》中,课堂上钱老与学生这样问答——问:奇巧人王叔远之核舟以何物为之?答: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问:舟长几许?高几许?答: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问:舟有窗左右各四,启窗而观,则何所见?答:雕栏相望焉。问:闭之,则何所见?答: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钱梦龙老师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文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文言教学目标能力培育说文学浸润说文化传承说钱梦龙老师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字方面的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互关照、呼应和融合。文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文字文学文化钱梦龙老师给予我们的启示之二文言文教学法天地广阔1、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2、他不是直接进行思想教育,而是融思想教育于文言训练之中。探索与突围一、情趣盎然学习“言”1、实词的积累追求“巧”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应该是闭上才对。“目似瞑”,瞑的意思“闭眼”。师:真仔细!我们常说死不——生:瞑目。生:狼的神态画得也不对。图中狼的神态太凶恶了,原文中说“意暇甚”,“暇”应该是悠闲的意思。师:我们常说“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意思比较相似,“暇”如何讲呢?生:空闲。师:还有哪些词语的“暇”字有“空闲”的意思?生:应接不暇生:目不暇接生:白玉无瑕。(师在黑板上纠正对比“瑕”和“暇”的不同,生继续写)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应该劈在狼颈子上,应该是劈在狼的头上。文中说是“以刀劈狼首”,首的意思是头。师:和“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法庭上我们经常说判决某人……生:斩首示众。师:一刀下去,结果该人——生:身首异处。生:身首异处。生:还有一处重要的错误。屠户的刀应该砍在狼的大腿上,可是漫画中却是砍在了屁股上。(众大笑)师:“断其股”,难道不是屁股吗?生:不是屁股,是大腿!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锥也不是刺在屁股上,而是刺在大腿上。师:天啊!这真是容易理解错误啊,大家一定要牢记啊!(师引导学生说出“股掌之间”、“股肱之臣”等词语,生写)……2、虚词的感悟追求“化”师:读得还不够好,来,我们去掉“矣、哉、耳”,比较一下有这些词和没有这些词语句子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生对比读: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亦黠,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止增笑。)生:加上“矣、哉、耳”嘲讽的语气浓得多。生:加上“矣、哉、耳”,我似乎就看到了作者正对屠户的胜利拍手叫好,对狼的自以为聪明拍手喝彩,不过喝的是倒彩。师:对啊,这段文字,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狼的态度是什么?生:笑狼!3、句式的理解追求“活”生:图中的狼不应该趴在地上,而应该像狗一样坐在地上。老师理解错了“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师:哦,“犬坐于前”,这个故事中没有狗啊,怎么又跑出犬来了呢?生:不是狗,是像狗一样。师:哦。“犬坐于前”的意思是“像狗一样坐在前面”,那我们说“犬牙交错”什么意思?考考大家聪明不聪明。生:狗的牙齿交错着。师:对吗?再想想——和“犬坐于前”一样的结构。生:像狗牙那样交错。师:真聪明!再考考大家,狼吞虎咽什么意思?生:像狼和老虎吃东西那样吞咽。师:对了,对了!弄懂了意思,就不会读错了。来,让我们把这个难句的正确的停顿读出来。(师指导学生反复读“犬坐”句)讲到使动用法,可以联系“瘦身”、“健体”等时尚词语;讲意动用法,可以联系“幸福着你的幸福,悲伤着你的悲伤”等流行歌词;讲到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联系“不翼而飞”、“不胫而走”等经典词语来举一反三;讲宾语前置,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何罪之有”“何去何从”……二、生动活泼地探究“文”1、在曲径通幽地美读中探究师:是吗?但老师觉得呀,这一句有问题。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开头我们还说张岱作文惜墨如金呢?这里居然一连用了三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生:不行,老师。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我们对比再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生对比读了一遍)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之间的界限很清楚似的。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师指导学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读出韵味儿)《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文章场面简洁,情节脉络清楚,矛盾集中尖锐,人物形象鲜明,文字以不艰深的对白为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因此,《唐雎不辱使命》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我的教学构思则是请多个剧组表演后,用导演说戏,观众和演员对话的方式进行活动型“文言仿真”学习。从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读”的设计和理解进入到文本的深处。谷雨:刚才扮演唐雎的蒋云淞表演非常精彩,他完全演出了唐雎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形象。但是人物性格的表现上我们剧组和他们剧组有一个重要的不同,我们觉得唐雎的勇敢不仅仅是大义凛然,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成熟冷静。比如在处理“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这句台词的时候,蒋云淞的处理是咄咄逼人。我们认为不应该这样,这个时候的针锋相对应该是不露声色更好,因为惟有这样,才能让秦王盛气凌人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才能使秦王的气急败坏和唐雎的步步为营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后文情节的发展有急转直下的效能,让人感觉一波三折。所以我们剧组对这句话的处理就比较含蓄,要和秦王的“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时的盛怒傲气恰好形成对比……2、在咬文嚼字地巧思中探究生:我觉得他是满心欢喜的。因为他强饮了“三大杯”。三大杯啊,老师,这是货真价实的饮酒啊!喝得多说明他心情愉快。(众笑)师:分析得好!这个“大”咀嚼得有意思!生:我认为他并不是满心欢喜的。他是被金陵客“拉”着饮酒的!说明他并不是很情愿啊。师:再咀嚼一下这个“拉”字!生:从“拉”字中我看出张岱并不是非常愿意饮酒的。否则,他就会自己主动进入酒局了。生:而且他是“强饮三大杯”,这个“强”字,我看出他多少有些勉强的。生:我也认为他并不欣喜。你看,他是“强饮三大白而别”,“别”耐人寻味。张岱喝完就走了,如果他很高兴的话,一定不会走。师:真聪明。如果欣喜,按照常理,应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会需一饮三百杯啊。……3、在水到渠成的拓展中探究比如《三峡》的学习,在引导学生体会苍凉之美上我作了这样的探索:师:看来并非优美的雅致的东西才能引起美感,让人伤心的东西也能引起美感呢,举个例子。生:杨柳岸晓风残月。师:有点相似,但和三峡之秋完全相同吗?生:不太相同。情感是相似的,都很忧伤,但是景物不一样,杨柳岸晓风残月给人的感觉是柔美中的忧伤,不像“林寒涧肃空谷传响”那般浩大有气势。师:这位同学的感觉很准确。请大家不要忽略了最后一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比如“高
本文标题:【王君】《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索-困境与突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2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