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谢姓的起源(1)谢源于射。远古时代,聚居在深山密林的族群,率先发明和使用弓箭,以射猎为生的部落,在高坡用木料和树枝搭筑,四周无遮挡的叫榭,便于射猎野生动物,引出言射为谢。古时射、榭、谢三字通用。(2)任桂园等编著的《大巫山文化》16页引《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灵山的繁体字“孁”,取其下部为“巫”,故称巫山;因居住在巫山地区的部落采药练丹,又称为丹山。大巫山高海拨2000~3000米,山涧溪河水源充沛,鱼兽丰盛,采药练丹防治疾病,开垦山坡地和冲积地种植“五谷”。这种大环境,为聚居在这地区的部族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这一带历来都是大皞和黄帝时期后裔聚居的地方。(3)浙江《谢氏史志》平阳篇第九页第二节记载:1979年3月,河南省信阳市吴家店乡坟扒村刘忠富院内出土一批西周时期青铜器皿。一支铜削上还铸有文字。铭文是“隹系仲榭子用”。这个“榭”即谢字。(4)东汉世子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刘秀的外祖父)为射阳侯。这个“射”即谢也。(5)《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第十页注一[集解]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山海经》曰:在穷山之际,西射之南。”这个“射”即“谢”,说明洛阳之西有谢族。谢国南部今新郑一带是黄帝族有熊国。后来,南移湖北,建立了楚国。2(6)《山海经·中山经》记载谢邑在洛阳之西。“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谢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阴而东流于谷水。”浙江《谢氏史志·平阳篇》第34页记洛西的谢水全长十里,今称马沟水。这就是远古谢邑最早的所在地。(7)翟文明编著的《中国姓氏地图》附《姓氏肇源图》中,谢姓的发源地标在洛阳。与《山海经》的记载相符。他对谢姓起源开章就说:“谢姓是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8)《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第九页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注一《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葴、滕、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疏“任姓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这十国也称十族)“谢、薛、章、舒、吕、祝、终、泉、毕、过”(见《世本八种》92页)“这十国散布在黄河流域。”(见《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先秦卷上第32页)。(9)我国最早记载姓源;成书于战国后期的《世本·氏姓篇》,距谢人失国不足六百年,记载“谢,任姓,黄帝之后。”这是炎黄大战后,由任姓分管的十国。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南宋学者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罗泌的《路史》、大文豪欧阳修为邓州尚书兵部员外郎谢绛撰写的墓志铭都说:“谢,先出黄帝之后,任姓之别,谢其一也。”清代学者郝懿行在《丽书堂·谢氏族谱敍》说:“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南阳籍《百家姓》专家谢钧祥也说谢姓是黄帝的后代。南阳籍现任华夏谢氏文化中原研究会会长谢超在《谢氏天地》第一期32009年《谢氏源流小议》说:“谢氏始祖为黄帝少子禹阳。我们认为,有关谢氏始祖之说,凡旧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者,在一般情况下,理应以见于较早记载者为准,即谢氏系黄帝之后。”(10)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河南省社科院学者艾延丁、南阳县委统战部、南阳县海外联谊会联合举办了谢氏源流首届学术讨论会。有北京、天津、上海、湖南、青海、湖北、辽宁、河南等八省、市社科院、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参加了讨论会。收到了十多篇论文。钱林书、陈连开、何光岳、肜良翰、周乾潆、艾延丁等皆认为谢氏为黄帝的后裔。(见河南省出版的《谢氏源流论文集》和2008年1月1日《全球谢氏通讯》第17期35-36页)(11)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王大良教授的《谢姓与黄帝的关系》中说:“我国正规的姓氏制度起源于夏代。黄帝之子得姓的传说也应是夏代才出现的。……由此可见,谢国是与夏朝一样古老的国家。谢国建国后,经夏、商两朝,至周宣王时为申国所取代,子孙从此以国为氏。因为其先祖是黄帝,故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12)河南省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委主任肜良翰撰文《谢国、谢城、及谢氏源流考辩》中说:根据上古文献记载:“谢,是最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黄帝时的一个奴隶制国家。”距今已四千多年,比西周、南申的建立早一千多年。(13)《中华百家姓秘典》对谢姓的起源也是源于“射”,还说:“望出陈郡、会稽,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2008年6月1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文豫政[2008]36号,公布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3处,4其中第30是谢缵墓碑和明代谢斌墓。说明文中称“谢缵是谢姓见于记载最早居住在河南的谢姓祖先,曾任魏国的典农中郎将,职责是掌管农业生产、民政、田租,官阶与太守同,卒于洛阳任上,死后由其子谢衡扶柩归葬于陈郡阳夏(今太康)谢家堂村。”后因战乱,衡公携子孙迁徙至浙江上虞会稽东山。三世祖鱼比(公元283-353)又名裒,字桓彝,号幼儒,官至太常卿、吏部尚书,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破赵,功封福禄伯。娶五妻(钱、庄、焦、周、辜)生六子:奕、据、安、万、石、铁。东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谢安与弟谢石、侄谢玄、子琰等率领8万北府兵战胜号称百万的苻坚兵,创以少胜多的战绩。从此,成为名门望族,与王姓同居南京乌衣巷。当今,海内外谢氏族人80%以上都出自谢缵、谢衡的后裔。因此,谢家堂是当今谢族的第一发祥地,浙江上虞东山是第二发祥地。这是当今谢姓人的祖源地。(14)《幼学琼林》首页就敍述西周王朝第五代(文、武、成、康、穆、)王周穆王时民间传说掌握雷火的“神”叫谢仙。(南申国和申伯未诞生)(15)远古谢人的定姓立国地在洛西瞻诸山的谢水,由于周西伯向纣王献洛西之地时迁到楚之北,周之南的“淮地”,很多文献说唐河南,有待专家学者的共识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行文确认。有人说:“申伯到谢地立申都时才有谢姓,这是对谢姓的污辱,是知祖不认祖的谰言。”(16)北齐时卫州人谢偃之祖孝敬,本为鲜卑族姓直勒氏,后改为谢姓,这支谢姓至今已有1500年。5(17)关于谢夷吾与谢衡并非一支的推算:谢夷吾浙江会稽山阴人,东汉官至钜鹿太守,冀州剌史失仪,左转下邳令。(中国人名太辞典1675页)夷吾后代也有一个谢安,东汉下邳人,顺帝间(公元145年)封平乡侯,邑三千户。据谢宗楷编著的《谢氏牒谱知见与浅议》(58-59页)记:宗仁公元18年生,夷吾公元38年生,子仪公元71年生,弼公元121年生,辰翁公元161年生,5代共143年(按出生年)平均每代28年,不太正常。如果把衡公编入夷吾的世系,从夷吾到衡公于公元253年生,6代为216年平均每代间隔36年,很不正常。衡公的孙谢安字安石公元320年生。一个是山阴下邳人,一个是会稽东山人,一个是东汉时人,一个是东晋时人,一个官至平乡侯,一个是太傅(宰相)。历史学家都说,夷吾与谢缵、谢衡是不同支的谢姓人。如果两者混合,必出现世系混乱,张冠李戴。因此,历史学家说谢夷吾与谢衡不同支的说法是对的。我们若把两者混为一支来编谱就会离谱,闹出笑话。二、谢国与申国不是同一个地方(1)谢国于大夏黄帝时代已定姓立国,最早在洛阳之西三十里的瞻诸山下,当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比西周的建立于1046年和南申国于公元前870年周夷王所封,地望在宛县,谢国比他们都早一千多年,商末已迁到楚之北,周之南的淮地,故被称为“淮夷”。河南省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委主任肜良翰在《谢国、谢城及谢氏源流考辩》文中小题二《谢城位置考》说:“谢城和申国的申城并不在一个地方。”申国初封为三等6伯爵,伯爵也有疆土七十里。(2)南阳师范学院教授谢东斗撰文《谢氏祖源地定位之感想》中说:“南阳市北独山脚下不远的地方有个古遗址,经专家定为古申国国都申城又叫屈申城遗址。这里是申国原有的封国都城,……如果把它当做谢姓人的发祥地去纪念,那不是大错特错,让人做笑料,给后人留笑柄吗?”“余想,对谢氏祖地之定位,这是关系到当今千万谢姓人声誉之事。不得不说出来,希望有把原申国国都当做申伯封谢时的谢邑国都想法的宗贤能尽快走出误区。”原载《全球谢氏通讯》2007年8月1日第16期41页。这段忠言告诫很诚恳,谢族兄弟该清醒的时候了。(3)申裔学者、副教授、唐河县图书馆馆长申光亚先生1985撰写的《古谢邑今址考》中说“周天子从战略选择考虑,要扼阻荆楚北上的通道,申伯的迁封照理应当在原申国东南一百五十里的南阳盆地的南沿。”而不是三、五十里的距离,才有“悠悠南行”。若把申、谢作为一地是大错特错的误导。三、谢国的迁徏成因和落迹(1)河南省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委主任肜良翰在《谢国、谢城、及谢氏源流考辩》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何光岳教授在《谢国的来源与迁徙》都说:“谢氏是黄帝之后,原居河南洛水支流的谢水流域,故名谢。后因周公营洛邑成周,把附近一些方国如罗、庸、密、微、谢等国移封于南方。谢国也转封于南阳”。西周时,南阳这个地名还未出现。7现南阳以南的地方都称南方、南土、南国或南邦。南阳这个地名起于秦,因划行政管理区域,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置南阳郡,管辖范围可能比现在的地级市大,谢国迁到南阳郡治内“淮”地是可能的。但不是宛县。(2)笔者据《史记·周本纪第四》第116页记:商末,纣囚西伯(周文王)于羑里。西伯向纣王献有莘氏美女及九驷等,获释放。西伯为求纣王免施炮格刑,将洛西一带属周国管理的方国,包括谢国,移迁到周国的南方。这个迁徏成因比较确切。(3)迁徏之后的谢国,所在何方?因没有详细的记载,故引起后人诸多的猜测和争议。历史学家较多的说法在唐河南,今苍台谢家庄一带。《诗经·江汉》是记录召虎讨伐淮夷的纪事。诗中就有“淮夷求求”。《崧高》是尹吉甫与召虎共同征战淮夷的当事人。诗中叙述了召虎为申伯在谢地建新申都,宫室和宗庙。这个地方就是被征服的谢人谢国之地。申光亚先生说:“原南申国与迁徙后的谢国有150里的南阳盆地的南沿。这个地方就处于楚之北周之南,又近邓的淮河流域。故称“淮夷”。诗中说周宣王命申伯“于邑于谢”,(邑者都城,是国府所在的都城)把申国的新都城筑在谢地上,从此,谢地被申伯占领,在谢地上立的是申国,谢人从此亡国,这是铁的事实。由谢庆华、陈长林、谢长海合著的《南阳地名姓氏文化谈》上卷47页引《晋书地理志》“谢族被灭于西周末年,周宣王时把这名存实亡的谢地又并封于大舅申伯了,谢地被姜姓申伯所占有”。该书第30页“谢邑自从申伯就位之时就已经不能称谢邑。”因申伯在谢地上建了申的宗庙,立的是申国新都,此时的谢人是申伯的奴隶与附庸。谢少先撰文《回顾探索与展望》文中说:“我们谢姓人在申伯之8前没有姓氏,也没有历史记载”。这纯属知祖不认祖为叛祖的谎言。史学家都知道成书于战国的我国最早记载姓源的《世本》已有记载“谢·任姓,黄帝之后。”《左传·隐公十一年疏》“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这就是史籍对谢姓来源的记载。四、姜太公(1)姜太公,原名吕尚,炎帝裔共工伯夷之后。《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开章就说:“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从这段记载,我们知道了申、吕两姓同祖共宗。虞夏时因封地而从姜姓派生出来。由此可证,申姓不是由姜太公的第十三个儿子改姓申才有申姓。虞夏申、吕出现时,姜太公还未出生。吕尚,商末时人,是吕姓后苗也。姜太公虽然满腹经纶,但怀才不遇,青中年时在朝歌当过屠夫,宰牛卖肉;在孟津开过小酒店,以此赚钱维持生计。耄耋之年,商纣荒淫无道,民不聊生。吕尚闻周西伯姬昌有大志,善养老,决意面见西伯。吕尚在渭水垂钓候西伯,得遇。西伯对吕尚说:“太公”古公亶曾说过“有民立君,将以利之。”西伯祈望遇到贤能的人,以助围纣灭商。西伯与吕尚在渭水相遇,既欣喜又志向相投。西伯即拜吕尚为军师。从此吕尚就被称为姜太公。不久,西伯卒,谥文王。吕尚继续助西伯之子姬发灭商兴周。姬发拜吕尚为师尚父。灭商后,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了西周王朝。姜太公是西周王朝三大功臣之一。周武王封姜太公于山东营丘齐国,任齐
本文标题:谢氏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2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