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三一轮复习
高考考点: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07-14年广东省高考,选择题:“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08)、“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08)、“实践与认识(14)”;非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09)、“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1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1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注意3点: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②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的不是实践③是直接现实性活动(纯主观思维活动、物质都不是实践)考点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1、蜜蜂筑巢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学生听课学习3、老师讲课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6、嫦娥三号的探月活动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教育实践第二: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一发射窗口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再次重返月球的开始。发射“嫦娥三号”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三:1、“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事件具有什么特点?2、中国的探月工程三步“绕、落、回”,现在还只走到第二步,没有完成第三步,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一:1、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科学家研制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2、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主体、对象、手段)(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A.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要素:主体(人)、对象(自然界和社会)、手段(工具和设备)都是客观的。B.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能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东西。)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B.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2012·苏州三校联考)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使销量大增,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2013·广东卷)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2013·安徽卷·4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13·浙江卷·29题)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②实践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注意:意识源于物质,认识源于实践,两者从不同角度讲。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认识从哪里来?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启示: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教材质疑人们实践①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③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实践客观事物认识实践结果指导改造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过程就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特别提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是认识从无到有的过程;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的过程;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认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以正确认识指导的实践,不等于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吃一吃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坚决批判“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的统一什么是认识(了解)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C、认识形成的过程:实践感觉器官感性认识抽象思维理性认识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世界观: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树立正确认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总之: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认识基础(决定)反作用(双重作用)依赖于方法论要求: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原理: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识别的关键词: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2013·四川卷·8题)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13·山东卷·23题)“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到理想甚于需要物质”(2011高考福建卷3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14全国大纲)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认识事物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考点三真理2.真理的属性特点解读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对真理的正确把握(1)对真理客观性的认识:包括两重含义,第一,真理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对真理有用性的认识:真理作为正确的意识,能对人们的实践起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真理必然是有用的;但“有用即真理”的观点错把“有用性”当做真理的基本属性,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是错误的。2.怎样正确对待错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谬误是正确认识的先导,在批判谬误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和发展真理。(2012·安徽高考)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
本文标题: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三一轮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59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