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唐朝登高诗登高诗———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登高”意象在古诗中有以下几种形式:1、登山2、登楼3、登台4、登塔登高诗内容1、写景2、叙事3、言志写景登高诗中出现的景观有什么特点?(与“登高”有什么联系?)【景——高、远】【景——“悲”的气韵(季节——多“秋”)】言志古人借“登高”意象抒发几重情怀?1、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亲之情2、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怀古伤今、贬谪之伤)3、对亲朋表依依不舍之心和遥寄怀念之情4、即景阔谈生活哲理(积极进取)5、归隐山林【一首诗可能不只有一重情怀】总结【情感】1、唐代登高诗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的历史与个人沧桑之感。2、诗歌中言愁叙悲的审美倾向尤为突出。“悲”成了唐代登高诗主旋律的主要美感特征。【表现手法】(一)运用多种方式抒情言志。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古寓怀,或托物言志等等,各种方式融会贯通,古今穿插,时空一体。情景互为表里,相互映衬,物我相生,多层次、多角度表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二)章法谨严有致,层次清晰而不失变化。写景抒怀是登高文学的主体。大多先叙事、写景,然后抒情言志。前者为后者蓄势、张本,后者彰显全诗意旨。摹景近观远眺,动静交织,声色并用。抒情由浅入深,抑扬起伏,收放自如。境界开合跌宕,情感博大深沉。(三)工于造语,讲求炼字炼句。摹景状物以气韵为主,雄壮开阔,生动传神,想象高妙;抒情言志语淡情深,慷慨悲歌,力透纸背,寄寓遥深。登高怀古用典言简意丰,独具慧眼;象征语约意沉,发人深省,充分体现出创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诗国余晖晚唐诗晚唐是唐王朝的政治衰落期,盛唐的自由奔放,中唐的关注内心关注个体价值,变而为失望与无奈,哀婉、衰飒之气笼罩,历史、自然、爱情成为晚唐写作的三个主题——追怀历史为了喟叹现实,眷恋自然为了逃避人世的疲倦,歌颂爱情为了抚慰孤独的心灵。晚唐诗人比前代诗人更多了一份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奈叹息,心灵的细腻与敏感在晚唐诗中被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精致、幽美而颓唐。“登高诗”专题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登高诗鉴赏有人认为是诗人积极乐观面对现实的体现。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背景介绍“杜牧于会昌二年贬为黄州刺史,会昌四年九月至六年九月即844年至846年9月迁贬为池州刺史。”张祜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通过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和用典抒情委婉曲折抒发自己抱负难展,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此诗主要通过什么手法表达诗人情感的?探究1、诗的前两句写了怎样的景?流露出怎样的情?2、中间四句写的是什么?透过表面,你能看到诗中隐含着什么?3、诗的最后两句带有总结性的意味,你认为重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怀?1、诗的前两句写了怎样的景?流露出怎样的情?明确:“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首句江南秋色图: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小结: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2、中间四句写的是什么?透过表面,你能看到诗中隐含着什么?明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小结: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须尽欢”。表面的开心一笑,掩盖着内心的抑郁苦闷。3、诗的最后两句带有总结性的意味,你认为重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怀?明确:虚词“但将”“不用”“只”“何必”、牛山霑衣“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小结:诗人“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快豪放;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霑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总结:这首诗首联写景叙事,蕴涵了怎样的情感?以下三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尾联反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明确:蕴涵了怀才不遇之怨。三联全用议论。虽怀才不遇,却不怨天尤人,表现出一片放达傲岸的情怀。(二)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写作背景安定,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治所。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赴其幕,还做了王茂元的女婿。不久,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回泾州,登楼有感,写此遣怀。据近人张采和《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1、李商隐登上安定城楼后看到了什么?2、全诗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文本赏析明确:首二句写登楼即景。登上高高的安定城上的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登楼登的是最高之楼,望远望的是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当是作者的感慨。明确:这首诗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1)引用范蠡的典故,生动地表明了自己像范蠡一样既有宏伟的抱负,又有淡泊名利之心。(2)由于王粲、贾谊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泪,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寄托了诗人自己遭受压抑、人生不得志的情怀。(3)引用庄子的寓言,表示自己敝屐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雏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的腐鼠当美味。不但表露了他不汲汲于名利的品质,又反映了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诗人登高望远并运用典故,抒发自己匡国济世、功成身退、不贪恋禄位的志趣和对排斥异己的朋党势力嘲讽蔑视的情怀。小结登高诗鉴赏技巧:1、知人论世;2、以景入情;3、了解典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诗思想情感探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杜甫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小结:登高抒怀别有怀抱不得见用之愁;思归思乡之情;贬谪异乡之苦;忧国忧民之心;吊古伤今之叹;功成身退之志;知音难觅之憾。蜀中九日登高(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注]那:奈何,为什么。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本文标题:登高诗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6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