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历史典籍门类繁多,《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2、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叙历史。3、二十六史的经济史料主要集中在志书中,在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就有关于经济史的专题《平准书》和《货殖列传》。4、编年体史书是古代史籍中最古老的一种,特点是以时间顺序编纂历史。5、一般人注意较少的《起居注》,它是皇帝日常起居活动的记录,也是编修实录的主要资料来源,它的起源较早,最迟始于东汉明帝时代。6、方志编纂有连续性始于宋代。7、隋唐是乡里制度开始由乡官制向职役制演变的转折点,宋代则完成了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变。8、元代乡里制度包括乡、里制和社制。明代县以下基层组织为里甲制。9、人类几百万年历史中,绝大部分时间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中国传统农业特点是:多元交汇、精耕细作。10、耒耜是我国最古老的耕垦工具,我国的锄耕农业就是以使用耒耜为特色的。11、到春秋时期,已有牛耕的明确记载。12、从东汉起经魏晋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形成了以保墒防旱为主要内容的“耕-耙-耱”耕作技术体系。13、唐代则已经发明了脚踏和牛转水车,并且还远传日本。唐代发明了一种利用水流冲击力量转动木轮自动提水的灌溉机械——筒车。14、中国古代在耕作制度上经历了撂荒耕作制、轮荒耕作制、轮作复种制和多熟制等几个发展阶段。我国在原始农业时期,主要采行撂荒耕作制。这一阶段,又可分为刀耕、锄耕、犁耕三个时期。15、约在两宋之交,农业耕作制度完成了由一年一熟的单作制向一年两熟的多熟制的过渡,这是我国农业耕作制度上带有革命性的重大转折。16、楚庄王时,孙叔敖主持在今河南固始东南,这就是引今史河之水灌溉史、灌二河之间地区著名的期思陂蓄水工程。芍皮成为历史上最大的皮塘蓄水工程。都江堰是一个集防洪、灌溉、航运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为秦昭襄王时的蜀郡守李冰修建。17、秦时制订了一部畜牧法规《厩苑律》,这也是我国最早的畜牧法规。在秦简《厩苑律》中,特别重视对耕牛的保护、饲养和繁殖。18、冶铜业的兴起和普遍是手工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的重要标志。19、工部之外,中央政府管理手工业的有三大机构: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20、明代官营手工业使用的劳动力有三种:一是工部和内府各监局控制下的民匠、一是都司卫控制的军匠、一是户部控制下的灶丁。明代仍实行匠籍制度。服役方法分为轮班、住坐、存留三种。21、中国古代的民间手工业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与农业结合的家庭手工业、一种是个体手工业者独立经营的小手工业、一种是大手工业主、大土地所有者或官僚贵族经营的大作坊手工业。22、元代盛行被称为“纳石矢”的织金锦,工部专设官员及“纳失矢、毛段二局”负责这种织金局的生产。明代丝织技术有明显的提高,在缫丝、纺织、织机等方面均有新的改进。23、新疆地区在宋以前一直是中国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24、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制陶业已完成了快轮制陶的技术革命,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25、陆羽《茶经》中所列的就有“越、刑、鼎、婺、岳、寿、洪”七大名窑。历代备受2称道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等。26、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是交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7、贝,就是商代通行的货币。秦始皇统一大业以后,统一了全国货币,黄金上升为最重要的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五铢钱是铸造最多、流通最久的钱币。28、明代通行银、钱、钞三种货币。银指白银,钱指铜钱,钞指大明宝钞。明代白银概有碎银、银锭、银元三种。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宋代。29、先秦时代,最初的交通制度——驿传制度已经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运河出现于春秋时期。轮船招商局是晚清中国人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30、京张铁路是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北京到张家口,由直隶总督兼督办关外铁路大臣袁世凯奏建。31、传统市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秦汉的定期市、魏晋隋唐的草市、宋元的草市镇、明清市镇这几个重要阶段。周代的市场分为三种:大市、朝市、夕市。32、汉武帝抑尚措施:贱商令、算缗、告缗。33、春秋四种货币:布币、刀币、铜贝;战国时期货币:布币、刀币、蚁鼻钱、圆钱。34、官营商业包括:专卖制度、常平制度、和籴制度、宫市制度、飞钱制度。35、宋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广州泉州二、名词1.政书体也称典制体,其内容以典章制度为中心,记述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典章制度的演变。以政书为名,将图书加以分类,始于明代,钱溥所攥《秘阁书目》中列有“政书”一类。到清代,政书成为一种重要的载籍。《四库全书》中的史部专列政书类,政书中贯通古今的是《十通》。《十通》之外,其他政书类典籍还有历代的会要、会典等,如《春秋会要》。2.家庭家庭是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人口再生产的单位,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的社会中,家庭也是一种基本的经济生产单位3.宗族宗族是由若干个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宗法社会,宗族血缘关系就构成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和主体,在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耕社会中,宗族往往聚族而居,在地域空间上形成一个个村落。4.桑基鱼塘据广东《高明县志》的记载,桑基鱼塘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和塘的比例为6比4,6分为基,4分为塘,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屎用以饲鱼,而鱼塘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明朝中叶在常熟地区出现,很快就在太湖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推广开来。5.炒钢所谓炒钢,就是西汉后期以生铁为原料,将其加热熔化,通过搅拌,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使之脱碳以获得不同碳钢量的钢,在巩县铁生沟遗址还有南阳等地,都发现了此法所做成的熟铁器。炒钢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进一步促进我国古代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6.轮荒耕作制所谓轮荒耕作制度是已耕地和撂荒地之间有计划定期轮换的耕作制度。大约在商周时期,我国进入到轮荒耕作制阶段。在夏商周时期,农田在称谓上有三个专用名词,即“菑、新、畲”。3根据研究者的定义,“菑、新、畲”实际就是经过撂荒、复壮,然后重新耕垦的过程。这种耕作方式属于典型的短期轮荒耕作制。这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导致地表植被被破坏,无法恢复,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坏境问题。三、简答1.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第一,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第二,人口数量增长呈现大起大落的阶段性特征第三,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2.元代商业畸形发展的特点1.城市商业的畸形繁荣和农村商业的相对落后;2种族歧视下的商人分等;3奢侈品贸易发达和奴隶买卖盛行;4高利贷的横行。3.宋代以海为主的贸易有哪些?宋代对外贸易方式分为官方经营和民间经营两大类,就对外贸易地位和贸易额来说,以官方经营为大,而就参与对外贸易的人数及进出口次数而论,则以民间商人为多。从官方经营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朝贡贸易,这是一种古老而又特殊的贸易形式,早在汉唐时期就已经有这种贸易形式,到了宋代,这种贸易形式更加普遍;博买贸易,宋代对进口商品区分为禁榷物和放通行货物。官方对全部禁榷物和部门通行货物在征税后进行博买,即以低价进行购买,然后把博买的货物发运京师,由榷易署专卖,至于粗重货物,则一般在市舶司所在地的售卖场出售。从民间经营来说,合法贸易,宋王朝贸易政策允许下的正当的公平贸易活动,违法贸易,它是官吏和私商相互勾结或单独行动所从事的不正当贸易。4.宋元明清南方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变化?1,宋元时期,南方人口增加迅速,人地矛盾日益紧张,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无天可耕,无田可种”的窘境,人们努力寻求扩大耕地的途径,于是出现了“与水争田,与海争田,与山争地”的局面,圩田、柜田、架田、湖田、涂田、沙田以及梯田的大量涌现。2.元代梯田继续发展,在宋元时期湖田发展迅速,这是人们与水争田的主要方式,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利用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这一时期还有圩田、柜田、架田、葑田、涂田等土地利用形式。3.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又得到了深入发展。与水争田,与山争地仍然是主要途径。当然,土地利用的发展是与甘薯玉米等经济作物的引进有关系的。这一时期是以圩田和梯田为主的。4.明清时期,人们还加紧了对盐碱地、冷浸田、海涂、低产田等土地的改良和利用,如著名的陇中砂田,这是明清时期改造低产田的一大发明。5.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还促进了桑基鱼塘的形成和发展。5.曲辕犁的特点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是一种适用于我国南方水田的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南方水田耕作技术的巨大进步,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他的记载主要见于唐后期陆龟蒙的《耒耜经》,相对于前代的耕梨,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改直辕、长辕为曲辕、短辕,减轻了犁身的重量,操作起来比较灵活自如,二,增加了犁盘,通过犁盘两端以绳索和牛轭连接,增加了耕犁的灵活性和摆动性,尤便于转弯。三,具有犁箭、犁平、犁建,可以调节耕深,控制翻土的深浅。四,犁底和犁梢分离,以控制耕垡的宽窄。特别适用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的水田中使用。6.叙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兴起和兴盛的过程及意义。41.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因棉花的传播种植而兴盛,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棉纺织水平已达到一定水平。宋以前新疆的棉布最有名,新疆地区在宋以前遗址是中国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2.大约到宋末元初,棉花同时由东南、西北两路向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迅速传播开来,内地棉纺织业随之兴起。元代棉纺织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黄道婆做了突出贡献,而乌泾江和松江一带的棉纺织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重要的棉业中心。3.明太祖大力推广棉花的种植,明中叶棉纺织业遍布全国,棉纺织技术和工具又有了改进,手工棉纺技术趋于成熟。江南地区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一些市镇因棉花销售而兴起,棉布成为国内第二大商品。7.中国历史上的商业组织有哪些重要变化?1.中国历史上的商业组织,主要形式是行会。.隋唐时期的城市中有“行”,行会头目叫行首或者行头,宋代有一种行会叫团行团行的设立,与满足官府的商品需求有直接关系。2.在明清时代的商业组织中,会馆会所的发展值得注意。大体上,工商业会馆出现于明代,会所产生于清初。清末的商会称为商业会所、商务会所或商务公会。3..明代之前,有行会而无商帮,到了清代已经形成了很多商帮。而清代前期广东也有“十三行”,是特许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4.商业组织中不可遗漏牙行,它活跃于城乡市场,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抽取佣金的商行,是牙商的同业组织。明初一度废置官牙和私牙,经过康雍乾数朝的整治,牙行管理已经走上了制度化轨道。5.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民间金融机构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以钱庄和票号为代表。晚清时期,活跃在市场上的商业组织大不同从前,最引人注目当属洋行、买办和商会。四、列举1.忽必烈改革纸币后发行的货币有哪些?中统丝钞,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至正交钞,至大银钞2.宋代商业贸易的特点有哪些重大变化?城市坊市分区制度彻底废除;城市商业发展重心南移;对外贸易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贸易为主;纸币的出现与流通3.秦汉市场管理制度市籍登记制度;查禁违禁品;征收交易税;设置与检验度量衡器;评定物价,检验商品;维护市场秩序和捕捉盗贼。4.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特点破除了“工商食官”的格局;货币经济有了明显的进展;地区间商品交流活跃;重视商业成为各诸侯国的普遍政策。5.人口数量增长的阶段第一阶段:自商、周、秦至公元初的西汉末年,人口增长到约6000万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人口增加到约8000余万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人口突破1亿,在13世纪初达到近1.2亿第四阶段:经过宋末元初和元明之际的动乱,明初人口仅约7000万,但至17世纪初又增加到接近2亿第五阶段:明末清初人口的下降在17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高峰。6..商业行会:盐铁商;粮食商;运输商;畜牧商;高利贷商。五、论述1.明清经济作物种植有何特点?1.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的种植较前代有了
本文标题:中国经济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6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