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五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新女性
五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新女性黄嫣梨(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大纲五十年代的新女性发展1、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2、提高女性参政机会3、保护女性的社会经济权利4、颁布与实施「婚姻法」5、参加农业运动和社会工业建设6、发展妇女儿童福利事业文革后中国女性的发展和中国妇女研究的主要问题1、时代背景和女性意识的觉醒2、八十、九十年代中国政府与妇女发展3、女工下岗和就业的问题研究4、女性的教育问题研究5、婚姻家庭研究6、目前中国妇女研的主要问题现代女性的角色和视野1、切实提高自身、积极参予社会2、在法律上实现男女平等3、女性与男性同心协力,肩负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主要参考书目附论女性知识分子事业发展的囿限中国现代社会的「妻管严」问题香港的女性教育和社会地位的转变*播放图片:「二十世纪中华妇女」五十年代的新女性发展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1949年10月,中国妇女在法律上获得与男子同等的权利。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宪法》取代《共同纲领》,成为中国社会立法的理据。《宪法》除重申《共同纲领》的上述内容外,还规定:「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目的在保障女性应有的权利,提高女性在社会的地位。提高女性参政机会据统计:1951年,在中央担任领导职务的女性有36人。其中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何香凝、司法部长史良等。1951年在省、市政府领导职层中,有女委员287人,占委员总数的4.7%。1950年,全国县级人民代表会议中的女代表比例为10%;至1952年,此比例上升为15%,而全国人大中的女代表则占代表总数的12%。(数据据《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二册)可见五十年代中国新女性参政的实况和女性参政机会的提升。保护女性的社会经济权利1950年6月2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分配土地时不分男女,按人口统一分配,将男女平等的原则贯穿于生产数据的分配当中。实行男女同工同酬。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根据女工的特殊情况,定出相应的保护性规定,例如:女工不须夜班有工酬产假1954年的宪法中,更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保障公民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它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要特别强调的,是「公民」的意义,指男女一视同仁。颁布与实施「婚姻法」1950年5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废除守旧主义的婚姻制度实行自由平等民主的新婚姻观废除买卖婚姻和童养媳男女双方均可提出离婚(保障女方被丈夫或婆婆虐待)寡妇可自由婚姻,不受歧视五十年代开始,国家积极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对重婚行为视为罪行。参加农业运动和社会工业建设1950年,在农村工作的女性,亦开始参加土地重新分配的计划,即分配土地时不分男女,将男女平等的原则贯穿于生产资料的分配当中。1953年,农村妇女又参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组织农业互助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等。例如:1954年,河北通县35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有社员一万四千多人,其中一半是女社员。(参考《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二册)城镇妇女多投入工业建设,以纺织业为例,1953年,女工已占全体工人总数的60%。一些过去妇女从未涉足过的生产领域,亦开始开拓发展。例如:女火车司机、女拖拉机手、女邮递员、女飞机司等等(参考陶春芳主编:《二十世纪中华妇女〈画册〉》,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年。)发展妇女儿童福利事业五十年代开始,国家积极培养新型助产人员建立妇幼保健机构培训女性妇科专科医生兴办托幼园所发展娼妓再培训计划(本节有关图片取于陶春芳主编:《二十世纪中华妇女〈画册〉》,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年。)文革后中国女性的发展和中国妇女研究的主要问题时代背景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时代背景:中国社会的改革经济上走向计划走向市场政治上开始由人治走向法治思想上慢慢地走向自由与开放女性意识的觉醒妇联组织思想观念的改变民间妇女组织的出现学者开始研究妇女问题女作家群的出现世妇会的影响八十、九十年代中国政府与妇女发展80年:修改婚姻法80年:成为《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缔约国85年:开始执行《内罗毕战略》90年:决定在北京召开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90年:成立中国妇女儿童协调委员会」(改名为中国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92年:制定《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95年:发表《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95年:召开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95年:提出男女平等是基本国策95年:制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95年:开始执行《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数据取材:孙晓梅「中国妇女研究介绍」座谈会发言文件,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2000年1月20日)1985年《内罗毕战略》1985年7月13日至2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157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56个联合国系统机构和其它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共六千余人参加。《内罗毕战略》为简称,全名为「到2000年为提高妇女地位前瞻性战略」。它以平等、发展与和平为总目标,为全世界妇女在2000年前进一步实现男女平等、参与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提出了以行动为主,有具体目标和措施的方案。方案分:导言、平等、发展、和平、应特别关注的领域、国际合作与区域合作六部分。参《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5年)女工下岗和就业的问题研究女工下岗问题:国家改变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80年代初)出现妇女回家的争论实行劳动合同制出现用女工最佳年龄阶段企业开始优化组合(86)女工被编余的人数超过男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92)大量女工以放长假和内部退养的方式下岗就业问题:妇女就业状况妇女就业动机和机会妇女职业流动职业妇女角色冲突女工下岗问题参《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北京:中华女子学院编辑部,1989年)。女性的教育问题研究女童教育问题贫困地区女童教育落后的原因春蕾计划西部女童教育试验行动农村妇女教育问题扫盲实行基础教育科技培训性别教育问题理念方法例如:*女性视角*比较视角专题例如:*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带给性别的影响*大众文化与传媒中的性别问题*公共生活和社会政策中的性别协调方法等等婚姻家庭研究关于家庭模式的研究关于家庭质量的研究关于婚外恋问题的研究关于离婚问题的研究关于独身问题的研究关于老年人再婚的研究目前中国妇女研究的主要问题生育健康的问题暴力的问题同性恋的问题女性学科建设的问题婚姻家庭法的制定问题媒体中的性别问题妇女与环保问题家庭、劳动和工作中的性别权力问题现代女性的角色和视野切实提高自身,积极参予社会社会经济开放,给女性带来的是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教育机会的平等,参与发展机会的增加,面临的受「传统保护式形态」的丧失,和面对工作竞争与挑战等等的现实,这种种境遇,都令妇女在与社会共同成长中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和努力。今日的女性要应付现实的情况,必要切实提高自身,积极参予社会,在互助互利的条件下与社会共同进步。在法律上实现男女平等今日的社会,仍然存在着受性别角色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性别不平等,特别是妇女受歧视、虐待,骚扰甚至暴力等等问题,也同样并不因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而自然消失,因此,现代女性必须要自觉意识提高,肯定自我角色和扩阔视野之外,亦必须要得到社会在公平法律方面的保障。参考万鄂湘主编:《妇女权益论--关于保护妇女权益的理论与实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女性与男性同心协力,肩负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妇女之权益保障不一定要排斥男性,或要压倒男性或一定要经历所谓「性别之战」。近年不少国内国外的妇女问题研究会和女性主义人士的集会,也愈来愈着重以客观及平和的态度去讨论:如何关心女性,如何坚决的希望和实现女性能得到平等的待遇。在社会的立法和趋势方面也确实是朝着这一方面而前进。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妇女发展,与其说是「女性主义」或「新女性主义」,倒不如说是「新女性文化」(NewWomenCulture)的如何建构。而这建构必然奠基于四个考虑的原则上:(一)两性在社会的关系及发展上有何特色?(二)基于两者的各别特色??主要参考书目中国妇女干部管理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第一册(1918-1949),第二册(1949-1984)(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宣传教育部编:《中国妇女运动的重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万鄂湘主编:《妇女权益论--关于保护妇女权益的理论与实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杨美惠编着:《妇女问题新论》(台北:晨钟出版社,1995年)。李小江、谭深编:《妇女研究在中国》(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申平华、邓微着:《女性的世界--现代女性社会学》(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杜芳琴主编:《引入社会性别:史学发展新趋势》(天津:天津「历史学与社会性别」读书研讨班专辑,2000年-2001年)。杜芳琴主编:《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吕秀莲着:《新女性主义》(台北:敦理出版社,缺出版年月,序文撰写年为1973年)。臧健、董乃强主编:《近百年中国妇女论著总目提要》(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年)。吕芳上、王树槐等编:《海内外图书馆收藏有关妇女研究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5年)。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罗思玛莉.佟恩(RosemarieTong)着,刁筱华译:《女性主义思潮》(台北:时报文化,1996年)。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高彦颐(DorothyKo)着,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女性系列,2005年)。曼素恩(SusanMann)着,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女性系列,2005年)。杨杨着:《摇晃的灵魂--探访中国最后的小脚部落》(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中国历代妇女形象服饰》(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2002年)。华梅着:《中国服装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韩隆福着:《中国女性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尹宝珊、熊景明编:《中国大陆妇女文献目录1949-1994》(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1995年)。齐文颖主编:《中华妇女文献纵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婚姻家庭建设协会编:《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5年)。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编:《妇女研究动态》(北京: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1993-)。北京中华女子学院编辑部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北京:中华女子学院,1989-)。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编:《妇女与社会性别学通讯》(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2001年-)。附论:女性知识分子事业发展的囿限女性安于现实,满足于传统社会中女性性别角色认同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女性惧怕成就所产生的问题女性兼顾职业与家庭的艰辛与困苦时间分割以致不易做整体性或思考性的活动参考李本华论文,沙依仁评论:〈社会变迁中女性知识分子的影响、困境与超越〉中国现代社会的「
本文标题:五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新女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7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