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阶级: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2.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它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撂荒耕作制、轮荒耕作制、连作复种制和多熟制。3.租佃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经秦汉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地发展变化。4、押租制:产生于明代,清代普遍流行,是明清时期租佃制的一种新类型。地主为防止佃农拖欠地租而在出租土地时索取地租抵押金的一种租佃制度。押租制有利于保证地主地租的实现,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佃农的移动自由。5、永佃制:中国历史上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在这种租佃制度下,永佃农有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不受地主干涉,生产积极性更高,更有利于农业发展。6、牙行:是指古代城乡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借此抽取佣金的商行,亦指牙商的同业组织。牙行有官牙、私牙之分。官牙由官府指定,私牙须官府批准。明清时期,官府对牙行态度曾几点变化,至清雍正时,牙行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7.黄册:又称“赋役黄册”,创立于洪武十四年,是朝廷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因上交户部的一份为黄色封面而得名。黄册把口、田产、赋税三者合一,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8.鱼鳞册图:亦称“鱼鳞册”、“鱼鳞图”。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册图”。9.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达到(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社会的)一定目的,凭借政权力量而制定的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指导原则或措施。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10.两税法:780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施的赋税制度。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佣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岁税法扩大了税源,简化了征税名目,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财政负担,是我国封建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的转变。11.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同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但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因遭大地主的阻挠而停止了。12.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雍正上台后开始实行,是指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名词解释:1、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典型的经济结构,它的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与市场的联系降到了最低限度。2、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促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3、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它实际上是若干租佃小农经济的集合体,地主购买和占有土地,其经济目标是为了自身的消费需要。4、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关系中最典型的经济形式,即地主或国家把所占有的土地租让给无地或少地的租佃农民,通过双方订立租佃契约,确立出租者和承租者二者之间的租佃关系以及双方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承租者据此经营所承租的土地,掌握一定时期内土地的经营权,出租者基于对土地的占有权或所有权,按契约规定的份额占有经营者劳动收获中相当一部分作为报酬。5、商行制度:是指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要求下,特许设立的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中国政府不直接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采取一种特殊的行商制度。6、<南京条约>:是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勒索巨款、协定关税、取消洋行制度、开设租界、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面待遇。7、<中美望厦条约>:是在美国著名政客顾盛来华对清政府软硬兼施之下,于1844年7月3日签订的。条约共34条,美国依据得益均沾的原则,除了取得英国已取得的一切特权外,还获得了在中英条约中没有或尚不明确的权利,是中美之间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8、虎门销烟:18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用鸦片充当商品,对中国封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林则徐于1839年将之前缴获的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统统销毁。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痛恨鸦片贸易、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9、领事裁决权:是在<南京条约>中规定的,凡中国人和英国侨民发生法律纠纷,英国领事有“查察”和“听讼”的权力。即英国人在中国犯法,不按中国法律处置,而按英国法律处置,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破坏。10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初期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他们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服务。买办较早地接触到近代工业,并在外国在华企业中“附股搭办”,依靠外资生存、发展,后期自行投资办厂。11、汇丰银行:是1865年成立的,是第一家以中国为总部的外国资本银行,是英国洋行和资本家集资创办的。创办资本为500万港元,每股250元。总部设在香港,上海设管理行。它在中国近代金融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中国的国家银行。12、纺织分离: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代替手工纺纱,使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发生分离。织纺业是中国传统小农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内容,以织助耕是小农经济的优势所在,但是在西方机器纺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后,纺纱与织布过程就分离了。13、耕织分离:在西方机器纺织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的压力下,使小农经济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在家庭纺纱业被排斥,家庭织布业也因洋布物美价廉而受到打击。洋布需求日益扩大,土布市场不断缩小,最后几乎全被洋布代替,造成中国传统经济中的耕与织的分离。14、种植结构:主要是指农业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的结构比例,它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联系程度,即它的自给率或商品率等状况。中国传统农业是以单一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种植结构。15、商业性农业:中国近代商业性农业是在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经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加剧了中国近代农业的危机和小农经济的贫困破产来维持的,它是一种依附并服务于外国资本的带殖民主义性质的农业经济的表现。16、<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在洪秀全直接指导下颁布的。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纲,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的思想。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均天下田地给农民耕种,并制订了颇为详尽的分田方案。其目的是实现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17、<资政新篇>:是洪仁轩总理朝政作为施政纳领而提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宏大方案。它主张学习资本主义文化、科技、革新政治,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其历史局限性的制约,明显脱离实际而无法实现。18、圣库制度:为保证太平天国的军需,建立了圣库制度,不准将士私藏缴获财物。它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全部社会产品按绝对平均主义原则进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产品的国家机构。19、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率先投资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继而又于70年代开始兴办近代民有工业,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的高潮,被称为洋务运动。它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20、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通常是政府出面招集商人出资认股,委派官员负责经营管理。所收商股,大部分是地主、官僚、商人和买办的资本。由于这种企业具有明显的衙门习气和官场积弊,至19世纪末,这种形式逐步衰21、官商合办:是清政府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又一种主要形式,通常由官商双方订立合同,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和利润分配办法,各按认股比例出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商人处于对企业管理无权的地位,因而不愿出资认股。这种形式未能盛行。22、<马关条约>:是1895年4月17日,中日两国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严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社会和国家财政收支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又一个“划时代”条约。23、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积级倡导变法维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来振兴中国。1898年4月23日,清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上谕,开始了“百日维新”,但这严重地触及了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得益,他们软禁了光绪皇帝,捕杀变法骨干,结果变法失败。这说明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4、门户开放政策:1898年美国政府向西方国家发出照会,要求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就是要列强对美国开放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它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这就是说,“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要求在华的经济侵略,不受各国在华所划定的势力范围所限制。美国承认各国在华的得益和势力范围,各国在华所划定的势力范围也不排斥美国所进行的经济侵略活动。25.善后大借款: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称为“善后大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五百,债券9折出售,84实收。合同规定,以中国盐务收入的全部,关税中除应付款项外的余额,再加上直隶、河南、山东、江苏等省所指定的中央税款,充当此次借款的担保。合同还规定,中国必须聘请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落到外国人手里。26.西原借款:西原龟三是皖系军阀段祺瑞政府的日本顾问,段祺瑞政府通过他向日本借了一系列债款,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到1.45亿日元,这笔外债就叫“西原借款”,段祺瑞政府为取得这笔借款,把东北的修筑铁路权、采矿权、砍伐森林权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27.黄金时期:1914年一战爆发到1921年这几年间,中国私人资本得到空前发展,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因为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压迫;铁路的修筑也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有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是战争造成进出品的大变动。28.富农经济:是近代一些富裕农民雇佣长工种地,进行商品生产的农业经营方式。但中国的富农完全进行商品生产的较少,一般都有出租土地进行封建剥削的情况。这种生产方式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相对较多而比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有所提高。富农经济又分为新式富农经济和旧式富农经济。29.新式富农经济: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租地农场主经济,其特征是土地经营者从国家或地主手中租入土地,然后进行生产投资,采用雇工形式进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种经营方式是完整意义上资本主义农业经济。30.旧式富农经济:是近代中国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占有部分土地的富裕农民,由于家庭劳动力不足而经常雇用一个或几个雇工耕种土地,自由也参加劳动,对所雇用的工人按月或按年支付货币工资,农业产品有一部分是商品。31.经营地主:是旧中国农村经济中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式,即一些较多土地的地主,用
本文标题: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7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