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信息政策与法规》绪论
信息政策与法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化网中国电子政务网第一章绪论§1.1信息化与社会环境的变迁§1.2信息政策法规需求§1.3信息政策法规的特点和作用§1.4信息政策法规研究的现状和关键领域§1.1信息化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信息化——人类社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信息要素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信息为主要推进力量。从微观角度考察,产品和劳务中的信息含量增加,信息-物质比高,企业经营活动中信息的作用日益突出,并起着关键作用;从宏观角度考察,信息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贡献增大,整个国民经济中信息成分占着很大比例。§1.1.1社会信息化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从一场技术革命演变为一场产业革命,信息产业从传统的产业体系中脱颖而出,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和基础结构。1、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包括微电子技术与器件制造业、计算机技术与软硬件制造业、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子出版技术与设备制造业等。2、信息服务业包括传统的信息服务业(即以印刷文本为主体的信息服务,如印刷出版、新闻报道、图书情报、档案、邮政电信)、科学情报、电子信息服务业、数据库开发、办公自动化以及信息与咨询服务等。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如果以劳动工具的演进来划分,则可以把生产力划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的若干个发展阶段,即以石器、铜器、铁器为标志的手工工具时代,以蒸汽机、电机为标志的动力工具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智能工具时代,它们分别是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象征。信息社会的典型表现是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资源配置日趋合理,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火车头”。社会信息化三个层次:1、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2、通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3、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全面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提出了20项指标1)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2)人均带宽拥有量3)人均电话通话次数4)长途光缆长度5)微波占有信道数6)卫星站点数7)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8)每千人有线电视台数9)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10)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11)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12)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13)电子商务交易额14)企业信息技术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5)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17)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8)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19)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重20)信息指数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编的2011年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仍处于全球中间偏低水平,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仍是未来5-10年的目标。CNNIC第28次互联网报告(2011年)中国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已经开发的各种规模和不同种类的信息系统急剧增长。信息和信息技术日益成为金融、通信、民航、制造业等行业发展的基本支柱。带和移动宽带、云计算、传感网、物联网、智慧地球、泛在计算、智能物理系统等新技术与应用日新月异。移动电话用户数由2000年的8526万增加至2010年的8亿5900万为了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浪潮,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政府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8月,我国政府正式组建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表明我国政府已经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了全面发展和推进的日程,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经济飞跃的巨大推动力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2006年5月,《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正式出台,提出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1.1.2社会环境的变迁1.社会信息化使信息经济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流2.社会信息化使各行各业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推动力3.社会信息化推动了国家经济向世界经济的转型4.社会信息化使社会文化、生活等领域增添新内容5.社会信息化导致了新型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1.2信息政策法规需求社会信息化导致了许多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截然不同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形成,也使原有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的甚至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政策法规正是在理顺这些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信息政策法规需求的形成与信息技术的创新、开发、引进、选择和应用的日益广泛密不可分。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人类在信息的生产、搜集、处理、积累、储存、检索、传递和消费等方面的活动能力增强,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新的途径。信息政策法规需求还发生于信息产业,信息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合理利用,信息市场和信息网络的建设与运营,信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全球电子商务活动,国际信息往来等信息活动的每一个领域。我国在信息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1.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问题2.信息技术引进、开发和标准化问题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4.网络文化问题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信息技术的不正当作用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安全信息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失调信息市场的恶意竞争信息侵权计算机和网络犯罪信息利益分配不公越境数据流的非法截取§1.3信息政策法规的特点和作用§1.3.1信息政策法规的概念和特点信息政策法规是信息政策、信息法和其他信息法规、条例、规章等的统称,包括信息政策、信息法,以及调节信息领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手段导向vs制约内容行动准则vs法律稳定性弱vs强强制性弱vs强调整范围宽vs窄可操作性弱vs强信息政策与信息法的区别——信息政策与信息法的联系——1)信息政策对信息立法有指导作用2)信息法是信息政策的升华3)科学而合理的信息政策应当受到信息法的制约§1.3.2信息政策法规的类型1)长期政策法规、中期政策法规、短期政策法规2)国际政策法规、国内政策法规3)鼓励性政策法规、限制性政策法规4)保护性政策法规、防范性政策法规、发展性政策法规5)总政策法规、分政策法规6)宏观政策法规、微观政策法规7)主体性政策法规、配套性政策法规§1.3.3信息政策法规的作用1)告知作用2)指导和调节作用3)评价作用4)预测作用5)教育作用6)规范作用7)执行社会公共职能,维护社会秩序§1.4信息政策法规研究的现状和关键领域§1.4.1我国信息政策法规研究的现状我国信息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起步较晚。以信息政策为例,其历史轨迹大致分三个阶段:1)科技信息政策的探索阶段(1980年以前)2)科技信息政策的全面研究与制定阶段(1980-1992年)3)信息政策的全面铺开阶段(1992年至今)。§1.4.2我国信息政策法规研究的关键领域我国现行的信息政策法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体系不完整,范围狭窄2)信息法制不健全,政府部门的行政指令往往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彼此之间相互冲突,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3)各地区、各部门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信息政策法规,但由于缺乏宏观上的整体协调,地区间、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仍表现得十分突出。4)国内的信息政策法规未能与国际惯例很好地衔接5)信息政策法规建设相对滞后6)信息政策法规的制定缺乏全面、科学的前期研究支持我国信息政策法规研究的关键领域——1)信息政策法规体系的结构研究2)信息政策法规制定与执行的保障机制研究3)信息政策法规的国际兼容性研究4)开展典型信息部门政策法规应用的仿真研究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引起了哪些社会环境的变迁?2.试结合当前信息领域存在的问题举例说明信息政策法规需求的迫切性。3.试比较信息政策和信息法的异同点。4.什么是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政策法规有哪些类型和作用?5.我国信息政策法规研究的现状如何?关键研究领域有哪些?
本文标题:《信息政策与法规》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