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探讨
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探讨发表日期:11-05-10,07:57AM出处:作者:林声强阅读:1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探讨林声强摘要:信贷配给使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挤出信贷市场,导致中小企业因资金的制约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之间为争夺为数不多的大中型好企业而展开无序的竞争形成群羊效应,导致银行交易成本高和信贷风险聚集。通过解剖信贷配给作用下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在关系,政府、银行、企业三方主体可以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协作式银企信用合作关系解决信贷配给问题。关键词:信贷配给;市场规则;银企关系;信用契约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0601-0023-04作者简介:林声强,男,现任职于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是目前金融界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部门努力想解决的问题。到2004年末,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达4.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8%。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29万亿元、1.43万亿元、6431亿元和5512亿元,贷款比例分别为51.6%、75.1%、49.1%和37%。这些数据表明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已经很大了,但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看,这些信贷资金的投入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信贷资金的供给不足已经抑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本文将从商业银行的视角探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从信贷配给理论角度分析形成这个难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一、信贷配给是当前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关系的突出表现1.信贷配给对银行经营合理性的作用所谓的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是指在信贷市场上信贷资金的调配和收益受利率和贷款偿还的条件约束,银行为了利润最大化将以低于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的利率给厂商贷款,同时对贷款实行数量限制,将资金贷给低风险的项目和违约概率低的厂商。按贷款的利率状况,信贷配给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利率配给,即借款人在给定贷款利率上能得到低于其意愿规模的贷款;二是意见分歧的配给,即一些经济个体无法在他们认为适当的利率上获得借款;三是红线注销,即在对风险进行分级之后,贷款人对任何利率上都无法得到他所要求的收益率的人,将拒绝发放贷款。而且,随着存款利率的变动,贷款人的收益率也随之变动,当贷款人所要求的收益率提高时,原来可贷的款也变得不可贷了。四是纯贷款配给,即一部分经济主体得到了贷款,另一些明显相同的主体想以完全相同的条件申请借款却无法成功。Stiglitz和Weiss(1981)引入了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对称信息理论,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用于解释均衡条件下信贷配给的产生。他们证明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在逆向选择效应下影响贷款项目的风险,因为提高利率要么将低风险的借款人挤出信贷市场,留下的都是高风险的借款人,要么就是诱使借款人从事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因此,银行选择在低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的贷款需求,而不愿意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的借款要求。他们认为降低坏帐损失的最优策略是对贷款进行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追求高品质的资产质量和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主要目的,而其利润最大化的最直接指标就是贷款本息的按时收回。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采取信贷配给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完全符合其经营的最终目的,也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效益博弈的最佳选择。商业银行严厉的内控制度和银行监管当局日益加强的监控力度使信贷配给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例如问责制。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贷款问责制度要求与信贷有关的人员和单位一把手对每笔贷款负终生的责任。这种管理模式势必给上述人员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另外,金融监管对信贷资产质量有严格的要求,每年商业银行的不良比率都有控制数,超过这个数必须问责领导。而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普遍比大企业短,行业优势不明显,贷款的违约率比大企业高。这样,以信贷资金安全换取资产效益,以安全换取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潜规则。因此,银行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好企业集中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审批和监督成本以及单位交易费用也是主要制约因素。商业银行的每笔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必须走相同的程序和进行贷后管理,其审批和监管成本以及单位交易费用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样,对信贷人员而言与其做多家小企业的多笔小额贷款倒不如做大企业的一笔大额贷款,在个人业绩上能够迅速提高,监管起来也相对容易。所以成本与效益选择也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配给。2.商业银行实行信贷配给的原因分析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看,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以下这些不足导致了银行信贷风险加大并最终迫使商业银行实行信贷配给。(1)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为,企业实行个人化或家族式管理,领导者(或实际控制人)的素质、信誉及其个人状况等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力、兴衰成败极为重要,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约束机制较差,管理的随意性很大。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是中小型企业最为显著的风险特征。(2)关联风险较大。主要体现为,企业关联关系复杂、关联方较为隐蔽、关联交易较为频繁、关联风险不易被银行监控和管理。在信息不对称、外部监督薄弱的环境下,关联风险尤为突出。这类风险主要集中在关联型或集团性质中小企业。具体的风险特征主要包括:第一,财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集团企业未按照合并报表准则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甚至不编制集团合并报表的现象较为突出。第二,关联交易较为频杂。一些集团客户为包装上市或套取银行贷款,往往进行非公允的关联交易,随意调整集团内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操纵企业的利润并转移企业有效资产,使银行很难准确掌握客户的真实负债以及经营效益等情况。第三,过度融资和多头融资。一些集团客户为追求规模效应,往往利用其控股地位随意调动关联企业资金,并利用银行同业之间或同一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信息沟通的疏漏,依靠集团规模优势取得大量贷款,以小搏大、过度负债,甚至盲目投资涉足不熟悉的行业,造成系统性财务危机。第四,有效担保难落实,普遍存在“二多一少”现象,即保证贷款多(尤其是集团内部关联企业互保贷款多)、信用贷款多和抵质押贷款少,担保大多流于形式。(3)财务信息失真严重。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一般相对薄弱,财务信息容易出现人为操控,信息失真较严重;企业的资产与法人代表个人资产往往未加明确区分,法律关系复杂;对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和银行可能提供不同的财务报表。根据笔者多年的信贷经验,企业向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很大部分是虚假报表,所不同的是虚假成分的比例不一。(4)融资渠道单一、投资行为短视。由于规模小,成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比较狭窄,银行授信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一旦资金周转不畅,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就容易出现问题,进而拖欠款项和逃废银行债务。中小型企业的投资行为一般较为短视,大多倾向于投向热点项目,投向低水平重复建设、短期利润高同时也是最易受政策限制的行业。一旦出现亏损,中小型企业更倾向于立即改变投资项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5)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生命周期短,市场竞争力不稳定。由于资金及管理方面的原因,中小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上大多投入不足,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产品市场竞争力一般体现在低廉的科研成本、人力成本、环保成本以及投资初期的优惠政策上。同时,即使产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于管理跟不上,中小型企业也容易陷入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境。(6)授信操作风险大,授信监控和抵押担保方面容易出现风险。监控风险。首先是资金监控上,中小型企业资金运作多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难以通过资金账户监控其资金的实际用途和去向,容易出现授信实际用途与约定用途不符、资金流向和资金回笼均无法控制的问题。目前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备的客观环境,更加大了对中小型企业资信的监控难度。担保风险。中小型企业可能利用互保关系、甚至通过再注册新企业为原有企业提供担保,使银行的第二还款责任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中小型企业提供的抵押资产往往管理难度和变现难度较大,银行认可的有效资产数量不足,难以对授信提供充足的保障。出于逃避税费、减轻财务负担等原因,相当多中小型企业占用的土地或拥有的厂房等物业未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或房产证,产权证明文件不齐备,抵押物法律权属关系不明晰,增大了银行落实第二还款来源的法律风险。中小企业的其它风险特征,已经得到很充分的研究。比如,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很高,抗风险能力较低;企业经营效益低下,负债沉淀严重,贷款本息不能保证按时偿还;企业产品在质量、品种、包装和时尚性等方面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等。这些特征也是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二、解决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设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和企业都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作为约束条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银企信用体系,发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银企协作式契约关系。这种新型的银企关系中,利益是目的,信用是基础,市场规则是条件,法律是保障,政府、企业、银行三方是主体。银企间的借贷行为符合市场交易的规则,受到信用关系的约束,银行按约贷款,企业按约还贷,信贷资金良性循环。利率成为资金供求的价格信号,银企双方都能根据项目或企业的状况和风险度调整各自的行为。政府通过政策、法律和法规为银企提供一个公平合作的大环境。为解决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笔者认为当前务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1.银企双方必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要尽快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法人制度,责任到人,权力分明,利益清楚,相互约束,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或准备进行股份制改革,以明晰产权关系,真正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对于企业而言,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仅仅是经营机制的改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企业要求银行核销债务,利息挂帐,债股转换与银行让利等只能解决企业一部分存在的表面问题。体制问题不解决,发生新债务危机的基础依然存在。2.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债务格局。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发挥“窗口”指导作用,为国有企业制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调整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和发展战略,重点放在基础产业和国计民生的行业上,退出一般性和竞争性的行业或项目。对于企业现有债务要采取切实措施进行重组,既可采取拍卖、兼并、出售和破产的方式,也可进行股份制改造,破旧立新。3.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能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状况有区别地决定利率水平。同时,也让企业对银行有选择,减少财务成本。这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市场利率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利率弹性作用下,商业银行可以实行区别性价格对待不同品质的企业,既不会因利率因素将品质好的企业挤出信贷市场,又可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并使商业银行取得较好的收益补偿。4.政府应加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调控。就银企关系而言,政府首先应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政府有责任补充未到位的资本金,提高企业自有资金水平。同时,对企业进行产权制度变革,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其次,对中小型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即对国有资产的流动和优化组合,在适当压缩战线的前提下,促使国有资产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集团、从低效的劣势企业向高效的优势企业,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向战略性领域集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政府应该积极推进重点中小型企业贷款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由财政和企业共同出资并吸纳社会游资成立担保基金或项目偿债基金解决这些企业贷款担保的难题。此外,要加快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发行企业融资债券,利用社会资金力量部分解决中小型企业部分融资,向社会要资金,向市场要效益。最后,政府必须严肃对待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问题,在政策、组织和法律等层面上确保银行债权得到保障。5.积极培育企业信用品质,努力探索直接融资的各种渠道,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在企业培育自身的信用资质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直接融资的渠
本文标题: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7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