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五通桥区行政区划五通桥区系乐山市辖县级区,下辖11镇1乡,154个行政村。竹根镇,牛华镇,杨柳镇,金山镇,金粟镇,桥沟镇,辉山镇,西坝镇,冠英镇,石麟镇,蔡金镇,新云乡。五通桥地图竹根镇简介竹根镇位于五通桥中心城区,是区委、区政府及其机关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7年,全镇幅员面积16.16平方公里,城市面积5.7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居委会、171个居民小组,4个村民委员会、3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2263户,总人口643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855人,人口密度3982人/平方公里。竹根镇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投资环境优越,工业发达,是四川省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涉及盐磷化工、畜产品、机电、饲料、建材等优势产业。2007年我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3.35亿元,同比增长45.18%;销售收入12.15亿元,同比增长27.43%;利润总额4250万元,同比增长19.21%;净增规模企业2户。农村经济总产值累计完成4250万元,同比增长6%;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651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同比增长9.4%。2007年,我镇共涉及区产业项目37项。其中重点项目:新华4组整体环评征地拆迁、岷江大桥—乐宜高速公路五通段征地拆迁、城南大桥征地拆迁、双江苑统建还房征地拆迁已交付用地,共涉及征拆户206户,征迁面积近500亩。其中永祥2×1500吨多晶硅项目,占地700亩,投资150000万元,预计2008年投产;永祥股份公司20万吨烧碱、20万吨PVC技改项目,占地500亩,投资98000万元,预计2008年完成;索普新材料公司年产1000吨硝酸铈生产线,占地30亩,投资2000万元,预计2008年投产。牛华镇简介牛华镇地处五通桥区北面,东与金山镇相连,东南面是杨柳镇,南与竹根镇首尾相连,西临岷江,北靠乐山市中区。1991年分属五通桥区牛华镇、牛华乡和解放乡,1992年合并为牛华镇。2005年,该镇面积4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969亩,林地8487亩(其中经济林地957亩、竹林地3277亩、天然林管护林地4428亩);水域面积8877亩,集镇面积3.2平方公里。2005年末,该镇辖4个社区、126个居民小组,16个行政村、12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456户,总人口4247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567人,总人口中男20918人、女21552人,人口密度969人/平方公里。镇境内有旧城、新区两大农贸市场,电话安装5386门,光纤电视入网6500户,有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9所,其中有全套多媒体网络设施小学1所。有医院4所,医疗站(点)20多个。有电影院、剧院、文化站、公园、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35个,琴、棋、书、画文体组织6个,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戏剧之乡”,被评为省级文化先进镇。牛华镇于1994年被列为省级100个试点镇和全国500个试点小城镇之一,镇境内有私营企业972家,工业企业74家,涉及机械加工、建筑建材、食品加工、饲料工业等行业,并成立有建筑建材、机械加工行业协会、芽菜协会、麻辣烫协会、珍稀名优水果协会、优质花木协会等各种专业技术协会10余个,先后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党委、文明单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杨柳镇简介杨柳镇地处岷江流域,位于素有“小西湖”之称的五通桥区北大门,北靠世界两大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是国道213线的交通要道,乐五干道、213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全镇总人口1.9万人,幅员面积29.59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00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6.2亿元,财政收入9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镇党委多次评为市级先进党委,连续两年综合目标考核名列全区第二。境内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茫溪河沿岸千株古榕四季常绿,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气候宜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1404.7mm,年均气温17.3℃,无霜期长达334.5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杨柳镇是乐山市市级小城镇试点镇,是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工业重镇,现全镇有工业企业82家,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了以盐卤为主导,机电、机械、化工、瓷矿协调发展的格局,年产烧碱18000吨,盐酸12000吨,液氯850000吨,固碱5000吨,烧碱厂进入四川工业企业最佳效益500强企业之列;三缘电机厂生产的三缘牌、超超牌电机是乐山知名品牌之一,全年生产销售电机50000台,并建立有自己的网站;页岩、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畅销全国各地,成为西南瓷都夹江的原料基地;外向型经济成绩喜人,2002年招商引资1650万元。在农业上形成花卉、畜牧、农家旅游为支柱的特色产业,组建了花木协会1个,养鸡分会1个,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已经形成,花卉产业形成规模,种花面积达1500亩,花农达650户,花卉品种优良,红宝珠、碎阳妃、胭脂恋、茶花等品牌花运销全国各地,人平年创收2.2万元。并且省级花木科技园已建至杨柳镇杨柳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不断改善,花木科技园建设初具规模。农业观光,“民俗旅游”蓬勃发展。旅游业发展具有特色,巨型伟人石像奇观,堪称一绝。镇内已成立农家旅游协会,农家旅游已具规模,旅游配套设施齐备。集住宿、餐饮、观光、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山庄达36户,日可接待游客达1万人以上,在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上与国际旅游接轨,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接待水平,推行免费茶服务,农家旅游山庄各具特色:文化气息浓厚,以王家花园为代表,占地500多平方米。有字画70余幅,根雕盆景上百盆,曾多次接待外国人和省、市、区、文联及书画协会前来交流和献艺,并收藏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墨迹,走进王家花园如同走进了艺术和园林相结合的宫殿;娱乐设施完善,以祈龙山庄为代表,走进祈龙山庄可打乒乓球、台球、可唱卡拉OK、跳舞、也可搓麻将、打桥牌,舒适的环境可同时容纳200多人休闲;参与性强,以木鱼山庄为代表,长期开设“进农家门,吃农家饭”为主的包粽子、推豆花等参与性强的项目,让都市人走进农家和农民齐劳动,同吃喝,感受农村人朴实、恬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气息;特色饮食文化,以石家庄为代表。彝族风味的烤全羊、烤鸡、烤鱼、烤兔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宾朋好友前来观光、品尝;另镇境内还储备伟人石像,多宝寺佛教圣地等旅游项目可供开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坚持科教兴镇、依法治校,以育人为宗旨。镇境内有中学1所,小学5所,学校教学设施齐备,校环境优美,是园林式的文明学校。教师师资力量雄厚,大专人数占90%,教师全员实行竞争上岗。。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镇境内大小电网纵横,水陆交通便捷,邮电通讯设备齐全,电话、电视村村通,水利资源丰富。我镇区位优势、工业优势、旅游优势明显,社会稳定,环境优美,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开发。金山镇简介金山镇系五通桥区的东大门,距五通桥城区7.5公里,距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乐山大佛20公里。东与井研县、南与犍为县接壤,西与五通桥区辉山镇、杨柳镇相连,北接牛华镇、新云乡。风景秀丽的茫溪河横贯境内,213国道穿镇而过。金山历史悠久,以有金山寺而得名,距今已有1000多年,一是因附近山头光秃,秋草枯黄如金色,二是盐业生产产生的煤渣火红似金色,故名金山。金山在宋朝建有十三层中空白塔,塔可以内上,塔前有庙,塔下有井,1958年拆塔时发现塔下有一块金砖。隋初为大牢县,唐改为应灵县,明末清初为清流乡、金山乡。1962年建立金山镇和金山乡,1987年撤消乡建制,金山乡并入金山镇,1992年撤乡建镇,盐林乡、金燕乡并入金山镇,成五通桥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金山镇地处浅丘,幅员面积46.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50亩,山林面积10832亩,水域面积2172亩,城镇面积(规划)4平方公里。全镇共辖18个村、1个社区,141个村民小组、23个社区居民小组,总人口28853人,其中:农村人口23563人。自古以来,金山镇是五通桥区的重要工业基地。其产盐历史悠久,至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境内盐井林立,盐灶密布,商贾云集,一片兴旺。现在,全镇已初步形成以电机、铸造、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建材、建筑、商贸、木制品加工等多业并重的体系。现有个体、私营企业691个,台资企业2个。近两年全镇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科技项目,如台资企业台丰农牧有限公司精制淀粉畅销全国各地,家用电器厂生产的环保型粉碎碾米组合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产品迅速占领西南市场,金川机电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电机铸件成为西南较大电机铸造厂家。长期以来,全镇依靠科技兴农,成为五通桥区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被市政府列为市级科技示范镇。2002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长益食品公司投资4000万新建占地223亩,年产10万头标准化瘦肉猪的养殖基地1个,带动了全镇DLY优质商品猪的发展。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全镇目前实施退耕还林面积达6550亩,苦笋已通过无公害食品检测认证,茶叶、红桔等农产品正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广阔,畅销省内外。目前,全镇年生猪出栏5万头,小家禽畜出栏100万只。金山镇已成为幅射周边两县一区的一个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金山镇地理位置独特,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产值3.3亿元,GDP1.01亿元,财政收入4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2000年金山镇被批准成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金粟镇简介金粟镇位于五通桥区的南大门,东经103°50'30〃—103°55'00〃,北纬29°18'10〃—29°22'00〃之间。东与犍为县寿保乡、定文乡接界,南与犍为舞云乡、岷东乡接壤,西临岷江,与犍为县石溪乡隔江相望,北与桥沟镇、辉山镇相接。距离五通桥区10.3公里。213国道、岷江主河道分别穿、依镇而过,镇域内水陆交通便利,公路已全面实现网络化,河道长年通航,建有500吨级码头1个。全镇幅员面积27.6平方公里,辖7个村、(村民小组48个)、2个社区(居民小组21个),共有7718户、24792人(其中农村3582户、10519人,社区4136户、14273人),有中小学校4所、医院(卫生站)10个、工商所、派出所、邮政所、信用社,镇人民政府驻姜市街社区1组,机关内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等六大办公室(中心)金粟宋朝时名“三圣驿”,后称“三圣站”,又名磨子场,据传,在观音岩下岷江中有一巨大岩石,形似磨子,冬春枯水季节显现于水中,因而取名磨子场。另考金粟得名,因附近山上遍植桂花,河滩丛布芦荻,秋时桂花如粟,芦花白如雪,故曰“金粟秋芳”,为犍为八景之一。解放前,金粟镇隶属犍为县第四区。1952年重建金粟镇,为五通桥市第五区驻地。1954年改属第二区管辖。1950年,金粟镇与隔渡、坪桥小乡合并为金粟乡。1958年,改为金粟公社。1962年,建立金粟镇和金粟公社。1984年,改金粟公社为金粟乡。1987年,撤消乡建制,并入金粟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全镇耕地面积9100亩,山林面积9464亩,农业方面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其中刘家山村的优质茶叶、枇杷、成品鱼,双漩村的优质蔬菜远销省内外,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森林覆盖率28%,人居环境良好。工业主要以能源、化工、稀土、机械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户。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85元,达到4188元;工业总值实现6.93亿元,销售收入实现4.68亿元,利润总额实现0.33亿元。镇域经济相对发达,区位优势较明显。全镇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金粟镇土地肥沃、通风爽水,适宜粮食、蔬菜、瓜果等的生长。年平均气温17.4°C,最高达37.6°C,最低为4.6°C,有霜期短,仅有3.4天,河流、水库不封冻,有利于水产养殖。年平均降雨量为1390.6毫米,空气温度为83.2%,岷江河流经金粟镇,最大流量为54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300立方米/秒,平均流量为2480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6.43米/秒。金粟镇历来是周边临镇商贸集散中心,农副产品种类繁多,物美价廉,主要生产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本文标题:五通桥区行政区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8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