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汉字的形体构造(古代汉语)
请思考下面划线加粗字当如何解释1、“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2、“法败则国乱。”《韩非子》3、“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卫风·氓》六書與漢字的形體構造六書第一、許慎的六書說——一千多年來六書說的依據許慎在《說文解字·敘》裏不僅列出了六書的具體名稱,同時進行了定義和舉例。他說:“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義,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這成為一千多年來六書說的依據。六書第二、许慎的六书详解象形1、象形的定义。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体:指物体。诘诎:义为曲折。全句的意思是:象形,画成实物的形体,笔划随着物体的轮廓曲折变化,“日”、“月”就是这样的字。象形象形字由於來自於記事圖畫,具有濃厚的象形意味,但畢竟它已成為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代表著具體的詞,有固定的讀音,所以在象物構形時,其線條簡化,不追求形似,只注重物體的輪廓或其典型特徵。象形2、象形字分类:象形字可細分為獨體象形與合體象形兩類:(1)獨體象形,是指象形字只由一個單純的符號構成,沒有陪襯性的輔助成分。例如:人、目、口、止(脚)、木、鹿、羊、牛、豕(2)合體象形,是指象形字中除字義指向部分外,还添加有陪襯性的輔助成分。例如:果、瓜獨體象形字例示人目口止(脚)木鹿羊牛豕合體象形字例示果瓜象形3、象形字的特點象形字的特點主要有三個方面:(1)多數都是獨體的,少數是合體的。(2)體現的是具體的物象。(3)沒有標音成分。指事1、指示的定义:許慎的定义:“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事:指比較抽象概括的事物。全句的意思是:指事,造出的字,看了大體就能認識,仔細體察便可知道其意向所在,“上”、“下”就是這樣的字。“指事”的重新定义如果從造字的角度看,所謂指事,就是一種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指事2、指事字分類:指事字一般可細分為兩種(1)獨體指事,是指單一的純粹的指事性符號,即屬獨體指事字。例如:“上、下”(2)合體指事,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指示性的符號所形成的指事字。例如:亦、本、末獨體指事字例示上下合體指事字例示亦本末指事3、指事字的特點指事字的特點主要有兩個方面:(1)無論是“獨體指事”或“合體指事”,都不能从中分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形來。(2)沒有表音成分。會意1、會意的定義:許慎说:“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比:組合。類:指事物的類。誼:即“義”。“撝”同“揮”。指撝:指向,意向。全句的意思是:會意,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表示事類的字組合在一起,把它們的意義組合成一個新的意義,讓人看了可以體會出來,“武”、“信”就是這樣的字。會意2、會意字的例示:步逐莫牧斗會意3、會意字的特點会意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在形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两个或以上的单字所构成。(2)会意字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几个单字组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新义。(3)没有表音成分。形聲1、形聲字的定義許慎说:“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不同類的事物。名:即“字”,這裏指“意符”(或稱形符)。譬:這裏指“聲符”(或稱“音符”)。全句的意思是:形聲,根據詞所反映的事物取一個字作為意符,再取一個表示讀音的字作為聲符,意符與聲符相結合,“江”、“河”就是這樣的字。可見,形聲字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的,意符表示意義範疇,聲符表示讀音類別。形声2、形声字分類(1)一般類型,例如:江河;(2)特殊的類型:甲、省聲字,是指為了書寫方便或構形美觀,在造字時將形聲字的聲符省去了一部分。如:珊。乙、省形字是指為了書寫方便或構形美觀,造字時將意符(形符)的一部分省去了。如:考。丙、亦聲字,也叫會意兼形聲字。這種字的特點是:構形的各個部件在意義上有聯繫,是會意字;由於其中的一個部件同時充當著聲符,故又是形聲字。如:忘。形聲字一般類型例示江河省聲形聲字例示珊省形形聲字例示考亦聲字例示忘形聲字3、形聲字的特點形聲字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1)形體上是複合結構,即由意符和聲符兩部分所組成。(2)意符表示的是形聲字的意義範疇,它對形聲字字音傳達的意義起到了輔助和加強的作用。但是,應當清楚,意符所表的意義是模糊的,並非形聲字的準確含義。例如“權”,根據意符,只能知道這個字與“木”有關,而不能知道其確切含義,其確切含義是通過“權”的讀音傳遞的。意符的表意和象形、指事、會意字的所謂表意一樣只能算是對語音作用的輔助。(3)聲符表示的是形聲字的讀音。在造字之初,聲符和形聲字本身的讀音是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由於歷史音變的原因,許多形聲字的聲符今天已不能起到準確標音的作用,例如“聞”(讀作wén,从耳,门(wén)声。)、“詒”(讀作yí,从言,台(yí)声)等字。转注1、許慎的轉注定義2、正確認識許慎的轉注定義3、轉注的四種主要解釋4、轉注與漢字的形體結構無關五、转注1、许慎的转注定义許慎給轉注的定義是:“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2、正确认识许慎的转注定义(1)許慎給“轉注”的定義比較模糊,“類”和“首”到底指什麼并未清楚说明;(2)許慎除了在《序》中举了“考老”两个例子外,在分析字形时,一个转注字都没有举;(3)“考”实为形聲字,“老”的甲骨文字形显示其实是象形字。轉注3、“轉注”解釋的四種主要學說許慎之後的文字學家對轉注的解釋眾說紛紜,頗為分歧,主要可以分為部首說、互訓說、引申說、假借說四派。(1)“轉注即部首”說甲、“部首說”的代表人物:南唐徐鍇、清人江聲。乙、“部首說”的主要觀點:認為“建類一首”的“首”是指《說文》的五百四十個部首;每一部首下所說的“凡某之屬皆從某”就是指“同意相受”。江聲《六書說》:“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類也;其始‘一’終‘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謂‘一首’也;下雲‘凡某之屬皆從某’,即‘同意相受’也。”轉注3、“轉注”解釋的四種主要學說(2)“轉注就是互訓”說甲、“互訓說”的代表人物:清人戴震、段玉裁。乙、“互訓說”的主要觀點:認為轉注不是造字法,而指的是同義詞的互訓關係。段玉裁在《說文·序》注中說:“建類一首,謂分立其義之類而一其首,如《爾雅·釋詁》第一條說‘始’是也;同意相受,謂無慮諸字,意恉略同,義可互受,相灌注而歸於一首,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其於義或近或遠,皆可互相訓釋而同謂之‘始’是也。獨言‘考、老’者,其顯明親切者也。”轉注3、“轉注”解釋的四種主要學說(3)“轉注就是引申”說甲、“引申說”的代表人物:清人朱駿聲;乙、“引申說”的主要觀點:認為轉注不是造字法,而指的是詞義引申。朱氏在《說文通訓定聲·自敍》中說:“竊以轉注者,即一字而推廣其意,非合數字而雷同其訓。……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朱氏不僅修改了轉注的定義,以詞義引申為轉注,而且更換了轉注的例字。按照朱氏之說,某字由本義引申出一個新義而仍用原字表示就是轉注。他認為令、長二字本義與引申義的關係不是假借,而是轉注(即引申。《說文》:“令,發號也。”“長,久遠也。”朱氏認為“令”由“發令”引申出“縣令”之“令”;“長”由“久遠”引申出“長幼”之“長”、“君長”之“長”),故舉為轉注的例字。轉注3、“轉注”解釋的四種主要學說(4)“轉注就是同源說”說甲、“同源說”的代表人物:清人章太炎、近人陸宗達;乙、“同源說”的主要觀點:認為轉注是指詞義分化所引起的文字孳生(老、考二字屬於同根詞)現象。章氏在《國學略說·小學略說》中說:“所謂‘同意相受’者,義相近也;所為‘建類一首’者,同一語原之謂也。”陸氏在《說文解字通論》第一章中說:“為從某一語源派生的新詞製造新字,這是漢字發展的一條重要法則,也就是轉注。”他進而將轉注歸納為三種情況,即:因方言殊異或古今音變而制字、因詞義發生變化而制字和為由同一語根派生的相互對立的詞制字。轉注4、“轉注”與漢字的形體結構無關(1)以上“轉注”四說的分歧主要表現在:轉注屬於造字法還是用字法方面。“部首說”和“同源說”均主張轉注是造字法。“互訓說”和“引申說”都主張轉注是用字法,與造字法無關。(2)我們必須認識到:無論轉注是不是造字法,或者是怎樣的造字法,轉注字的形體肯定沒有超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字的結構範圍。“轉注”與漢字的形體結構無關。假借1、“假借”的定义許慎说:“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讬事,令長是也。”全句的意思是:假借,语言中的某个詞,本來沒有专门为它造字,而借用一個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令”、“長”就是這樣的字。許慎的“假借”定義沒有錯,但他舉的這兩個例字卻是有問題的。六、假借2、假借字例示:其(代詞)何(虛詞)而(連詞)難(“難易”之“難”)權(“權衡”、“權利”之“權”)假借3、“假借”字的特點假借字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1)與本字的讀音相同,是純粹的表音符號。(2)與本字在意義上沒有聯繫。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汉字的四种形体结构1、许慎的“六书说”成为一千多年来六书说的依据。2、前人大多认为,六书是六种造字方法,这是不太科学的说法。因为:(1)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绝不是某个人事先订好了条例再着手造字的。六书只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2)实际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只是一种用字方法。转注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3、学习并掌握汉字的形体结构的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了解字义,为学好古代汉语铺路。
本文标题:汉字的形体构造(古代汉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8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