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堂观察提纲“听课”与“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含义“课堂观察”的意义“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20个视角、30个观察点“课堂观察”的程序课堂观察量表听课与课堂观察“听课”,即同事之间互助听课。这种观察研究是描述性的,带有观察者的个人判断。它通过给观察者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让其看到并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做什么而对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有益处。“课堂观察”,它不只是“听”,而是集“听”,“看”,“思”和“学”为一体,实为“观课”。推门听课听课人员如果不事先获得授课教师的同意就进入教室听课,轻者会让授课教师感到猝不及防,乱了方寸,影响授课质量,重者会令授课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和对立情绪。听课人员本来是好意,但却因为违反了自愿的原则而有可能把自己推到授课教师的对立面,提出的改进建议对方自然也不会愉快接受,甚至遭到对方的抵制。实际上,这种“推门听课”的破坏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课堂观察的含义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观察的意义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其次,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在观察之后对被观察者评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高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它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规定性的任务,而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维度一:学生学习。维度二:教师教学。维度三:课程性质。维度四:课堂文化。课堂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性质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三者之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具有整体性,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形成的一个场域。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则是“我观察什么课”这—问题的提出。这是每一个课堂观察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由这个问题我们可推导出(1)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2)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3)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4)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这四个问题恰可通过课堂观察的四维框架的使用得到回答。20个观察视角维度一:学生学习。观察视角: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维度二:教师教学。观察视角::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维度三:课程性质。观察视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维度四:课堂文化。观察视角: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30个观察点维度一:学生学习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2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3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长时间?4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5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6参与提问/回答/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7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8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9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10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维度二:教师教学11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12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13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14板书/媒体/动作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15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16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17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18怎样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19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如何处理来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20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维度三:课程性质目标21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内容22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实施23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评价24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资源25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维度四:课堂文化思考26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民主27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创新28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关爱29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特质30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课堂观察的程序课堂观察的程序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主要步骤。课前会议指在课堂观察之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的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其目的在于给参与人员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课前会议最好是在开课的前一天举行,持续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至少需要15分钟。课前会议着重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被观察者说课。主要围绕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展开:(1)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是什么?(2)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本班学生的情况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等。被观察者提供本班学生的座位表,并标明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分布位置,为观察者确定观察点和选择观察位置提供帮助。(3)“我”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我准备如何解决?(4)本课的大致结构是什么?有哪些创新和/或困惑?(5)我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我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二是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的进一步阐述。观察者基于被观察者的说课,根据被观察者的要求、教研组任务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与被观察者进行简短的交流,被观察者作扼要的解释,目的是让观察者对本课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和开发观察工具提供必要的帮助。三是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经过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商议,观察者最终确定观察点,若观察点需要合作观察,则观察者之间再进行商议,明确合作观察的分工。课中观察指进入研究情境,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现场之后,要遵守一定的观察技术要求,根据课前会议制定的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采用录音、摄像、笔录等技术手段,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系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到的信息资料,是课后会议分析的信息基础。课中观察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以及针对行动改进的课后分析报告的质量。课后会议指在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一般分为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提出改进建议。持续时间视情况而定,一般至少需要30分钟。被观察者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对课前会议所制定的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反思。每位观察者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根据自己所采集的课堂观察的信息,提出基于有效教学的改进建议和对策。在课后会议的基础上,观察者提供一份自我反思报告,观察者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观察报告。课后会议旨在使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进行有效的专业探讨,通过多视角、多方位寻找有效教学的策略,实现课堂观察的目的。课后会议着重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1)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2)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二是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由于课后会议时间有限,这个阶段应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观察者的报告应有全景式说明,但应杜绝漫谈式发言。二要有证据,观察者发言必须立足于观察到的证据,再作必要的推论,杜绝即席式发挥。三要有回应,被观察者与观察者,或观察者与观察者间的必要回应是必需的。四要避免重复,各观察者的发言要避免重复性的阐述。三是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即本课中值得肯定的做法;二是个人特色,即基于被观察者本人的实际情况,挖掘个人特色,逐步澄清该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三是存在问题,即根据本课的主要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特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几点明确的改进建议。然后,如有可能,再进行跟踪递进式观察。课堂观察量表
本文标题:课堂观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9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