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我为何认为粟裕优于林彪 宇太
宇太:我为何认为粟裕优于林彪首先说明,我们这些后人,评价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实在是没有资格的,总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不良感觉,是啊,我们做过什么呢,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呢?但前人的事,总要后人来评判,这是无法撤销的铁律。为了更准确的认识前人,使他们各自归于本真和本位,后人似乎又有一种必须评价的责任与义务。虽然,即使谈看法也是忐忑不安的,就算我们尽力追求公正,也还是生怕不合于事实本质,因为他们实在不该收到任何委屈的,尤其是对过世的人,而且分量很重的人,是需要特别审慎的。我以为,除了毛泽东以外,尊崇林彪的人,把林彪看成最出众的将帅,无疑都是有慧眼的,也是基本和于历史事实本质的,但我以为还是多少有点儿偏颇,偏颇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粟裕,这也有情可原,因为粟裕名义上不是元帅,是大将之首。如果仅在元帅中把林彪看成最出众的,那是准确的,如果把大将粟裕也包括进去,就未必了。尽管《南征北战》、《红日》等著名战争片均来自粟裕战史创造的素材,但对粟裕将军的正面宣传一直是不到位的,这也可能是粟裕被忽略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文化革命阶段,当林彪成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法定“接班人”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视为“毛主席亲自缔造,林副主席亲自指挥”的时候,林彪的威名完全彰显于中国所有公众视野之中,其他元帅基本上都暗淡无光了,而粟裕也被沉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几乎无人提及。实际上,毛泽东对“毛主席亲自缔造,林副主席亲自指挥”这个提法是反感的,曾经一语道破天机,“缔造的就不能指挥呀,缔造的也不是我一个人嘛。”可见,毛泽东不愿意只强调自己缔造军队,也应该包括朱德、贺龙、彭德怀、刘伯承、陈毅、徐向前等一批老帅,更不愿意强调自己只缔造没指挥,也不愿意放弃指挥。以战功而论,粟裕和林彪无疑是两个最出众的将帅,尤其是解放战争,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主要是在这两个人的亲自指挥下干掉的,请注意,我用的词是“主要”,不是全部,没有否认其他将帅也消灭了大量敌人,还有,职业各有不同,干其他工作的不等于就不是贡献。但在粟裕和林彪谁更优秀上,则众说纷纭,我的观点是,粟裕优于林彪。我的理由是:两个人虽都是身经百战的人,统帅过大部队的人,但就其打过的仗而言:第一,粟裕以少胜多的战例多于林彪;第二,粟裕打过的仗难度系数大于林彪;第三,两个人虽都精于算计,但气魄与魄力乃至谋略,粟裕大于林彪。仅以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些差距。第一、淮海是以少胜多,辽沈是以多胜少,淮海战役我方比敌方少20万,而辽沈我方比敌方多30万,两者一折算,粟裕等于比林彪少了50万部队。第二,淮海战役的难度系数远远大于辽沈战役,理由是,一、由于身份地位不同,粟裕比林彪更难,林彪是司令兼政委,有绝对权威,除了顾及主席决策指令,基本上在决策上可以心无挂碍,整个部队可以任意调动指挥,而粟裕则不然,淮海属于华野、中野联合作战,而粟裕只是华野代理司令和政委,他除了顾及到主席的指令,还需与中野协调,还需与所谓总前委通报,并争取支持,才能全面贯彻执行自己的战略部署。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粟裕比林彪更难,东北背靠苏联,地界偏远,蒋军增援鞭长莫及,有回旋余地。而粟裕则没有此等环境,没有屏障,无险可守,靠近蒋家王朝老窝,老蒋可随时增兵以求决战,粟裕手中兵力,本来就比对方少了二十万,且中野家底子又薄弱,很难独立打大仗,如果不在战争过程中钻空子,及时捕捉战机消弱对方,任何一环掌控不准,随时都有被对方吃掉的危险,可见,粟裕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问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问题。而林彪充其量是怎么打的问题,胜利来的快慢问题,绝无被敌人吃掉的危险。三,就其局面而言,辽沈战役较之淮海战役,比较容易掌控,而淮海战役则实难把握。辽沈决战之前,国民党军基本上龟缩于几个大城市,而我军却占领并拥有了广阔的农村,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有利态势,战争的胜利砝码,已经偏重于我方,从战略上讲,傅作义坐镇北京,是不大敢轻易出动的,只须堵住山海关陆路和葫芦岛海路,即可与敌开战,不管先攻击哪座城市,都不过是围点打援,已经形成了天然的公式化的战争模式,而淮海战役就没有这麽多的稳定性和模式性,更多的是不确定性、模糊性、随机性,客观上要求指挥员的智商更高,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错。第三,粟裕在险境丛生,危机四伏,不确定性很多的情况下,仍然信心百倍,显示了定要以猛虎吞噬大象的非凡气魄与胆略。而林彪在打锦州这个战略关键问题上,却狐疑不定,怕担风险,经过主席催促,罗帅做工作,才最后下了决心,才保证了彻底解决东北问题。假如不打锦州,不能彻底解决东北,则势必促使败军退守关内,与傅作义部合兵一处,为以后战局发展增加困难局面。当然,林彪打仗的过分谨慎也是有来历的,中央与主席一直跟着他的部队走的,他的部队一直是绝对主力,一直有着保护主席保护中央的神圣责任,所以林彪打仗一向算得精细,没有胜算的把握,没有真正的优势,或者不能通过运动迅速构成局部优势,他是绝不敢轻举妄动的,而粟裕则不然,他一直在外线作战,经常率部打恶仗险仗,以少胜多,却能回回得手,打得对方措手不及,并从中摸出了内在玄妙。因此,两人的魄力、胆气,乃至由此派生的谋略,也就形成了必然性差距,我以为,粟裕打法,更和于兵家“诡道”,林彪理当甘拜下风。至于平津战役,实属未战已知胜负之战。渡江战役,一旦攻破天险,即属于乘胜追击,横扫残敌之战。这样的大战,都没有战略性危机。国共大战中,只有淮海大战,是最具关键性质的、胜负最具悬念的、也是最为惨烈的、是攻守相对平衡的对决之战,除了人民群众在我们一边,单纯从军事本身出发,无论从哪方面讲,我军都并不占优势,敌我双方,都必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而辽沈、平津则基本上处于我攻敌防的有利态势,主动一方在我,不在敌。而淮海大战的主动与被动的变数是不定的,战机刻不容缓,转瞬即逝,一旦逝去,立即会陷于被动,难以收拾。加之敌方已经无路可退,也不打算再退,势必与我决一死战,如果对手没有勾心斗角,象我军一样精诚合作,舍命而战,鹿死谁手,实难预料。而真正的超级战神,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决斗比拼中诞生的。仅就能打仗而言,我认为粟裕是优于林彪的,那么人品呢?林彪最后那段历史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历史,一个紧跟主席多年的人,一直被主席十分器重的人,为何要杀害主席?这恐怕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这大概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潜在劣根性所决定的。抛开这段伤心的历史不谈,仅就粟裕与林彪的人品而言,应该是各有千秋,以人性本真而言,我喜欢林彪,以社会人性而言,我佩服粟裕,比较明显的是,林彪敢于公开承认一切,你说他不服人,他怎么服气毛泽东和粟裕?他曾公开讲,“仗主要是我打的”,这是不是事实?是事实。他心里是不是就这麽想的?就是这麽想的。既然是事实,心里又是这麽想的,那就直说,我认为这不是坏毛病,而是一种勇于承认一切客观存在的精神。而粟裕则不同,他说自己只是“沧海一粟”,总是把淮海战役的胜利归功于中央军委决策英明,总前委领导得力,战士们英勇作战,人民支持到位,好像他自己不值一提,他讲的那些固然也是成功因素,但如果没有他自己的临阵英明灵活的运作指挥,也是不能成功的,这样讲话,听者无疑是舒服的,而林彪那样讲话是让人不舒服的。如果粟裕心里却是如他所说的那样想,当然很好,问题是他晚年终于又说出了“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这就出现前后矛盾了,人格不太统一了。人,既属于自己,又属于社会,我以为,为了真实自己而丝毫不顾社会是不好的,但为了社会而丢失自己也是不好的,应该在这两者中找到一个最佳支撑点。唱高调固然不好,但太低调也不好,应该是啥调,就唱啥调,最好。以上只是我的粗浅认识,一孔之见,不一定对,仅供读者参考,有不对的,尽可以坦率批评。下面我提供两个材料请大家先看看,一个是杜聿明对粟裕与林彪的基本认识与评价,在杜聿明眼里,粟裕也是高于林彪。我想杜聿明尽管有认识水平的局限,但至少是不会有偏向的。第二个材料是林彪对粟裕的基本认识与态度,林彪是不服任何人的,但许多材料表明,林彪对粟裕是真心佩服的,而且坦率承认,粟裕在淮海打的有些仗,他未必敢打。只是参考,这两个材料的真实性,我不敢保证,再后附上的有关材料,也不敢保证,同样仅供参考。因为我无法取证,也不想取证,也没法儿取证,也不值得取证,这个社会,究竟什么可以值得相信呢?杜聿明看林彪与粟裕历史军事2010-04-1109:55:54阅读1163评论0两个人是解放战争中最优秀的战区指挥官、立战功最大的,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是同意的。有意思的是,一个在十大元帅中排第三,一个是十大将之首。不过跟其它人之间,其实不需要怎么比的。比如朱德,林彪六十年代曾说:他是什么总司令,是光杆司令。至于彭,虽然位高权重,但手下不过2万多将士;刘伯承还有得一比,可惜的是中野挺进大别山后部队实力下降太厉害,以至于打个黄维兵团,还需要东野支援,而且是担任南边的主攻任务。陈虽然一直是粟的顶头上司,但战争开始时一出手,就在泗水打了败仗,到处做检查不说,饶曾经跟老毛商量,提出“以粟代陈”。至于华野的军事指挥,基本上是由粟负责的,这一点陈也多次提到。当年华东地区的老百姓在自家大门口贴的最多的一副对联就是“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下面的贺龙,基本上呆在晋绥军区(山西西北部)一带作为西北的后方基地,没怎么打仗,到了共军在西北战场处于攻势的时候,怕以后再没仗打了,才带了一个兵团协同经营西北。罗是政委,一般说来,在授勋中是不太容易的,但毕竟他是老毛秋收起义时的手下。至于聂,本来华北的晋冀察边区是共军最强的解放区之一,只是因为解放战争初期坚决于执行了中央裁军的指标,导致力量削弱太大,以至整个华北地区军事上一直没什么起色,多数情况下充当东北战场的配角。徐身体一直不好,后来带病以晋冀鲁豫地方部队为基础,在晋南打了几个城市。叶则一直呆在统帅部。主要就看粟和林的了。粟和林,我个人以为是粟略胜一筹。不过确实是在伯仲之间。说到比较两个将领,我就想起以前上高中时,大家讨论三国里谁打得过谁的问题,这本来就是一个“关公占秦琼”的问题。是说不清楚的。不过,聊作一比吧。下面是我的比较:1、从资历上相距甚远当林参加南昌起义(是随后才由二十五团去汇合的,没有参加,林为此耿耿于怀,呵呵)林是连长,粟好象还是个班长;林在红四军二十八团当团长时,粟是他手下的一个连长;当林是红一军团(中央红军的第一主力)时,粟是一个非主力部队的师长,长征时,粟属于不重要的留守部队,当时叫啥抗日先遣队,实际上就是打游击,后来到了浙南,最后剩下只300人的部队。至于解放战争开始时,林则是八年抗战一直在苏联养病,但回国后一到东北,开始职务不是很明确的,败到松花江北后,则集党政军权于一身,这可是在拥有四分之一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东北呀,而林当时还不是政治局委员。粟开始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中与山东合并后是东野副司令。2、从手中的实力和作战对手看,跟田忌与齐王赛马好有一比:林掌握的是共军的“上驷”对国军的“中驷”,而粟则是用共军的“中驷”去对国军的“上驷”。具体如下:(1)手中的部队林手中的部队是在抗战时期开赴山东开辟根据地(其实这才是共产党最重要的根据地)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6万多人以及新四军主力第三师3万多人,还有就是从华北等地抽调的2万多干部,注意,是干部,而不是部队。当时初步就是一百个团架子。这实际上共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老本中最大的一块了。不久,东北共军的部队达到20来万,其中十多万野战部队。粟的部队底子是新四军中的部队。本来新四军的实力就远逊于八路军。不过山东解放区留下了一些。成立华野时,有三十万野战部队、三十万地方部队。(2)后方支援从解放区解放看,山东解放区要强于东北,不过这只是从人和的角度看的,从经济基础、工业实力看,则山东远不能跟东北比。这也是共军在东北下血本的原因之一。(3)对手开始时国军东北五个军,后来增加到7个,全是美械装备,里边有国军五大主力之新1军、新6军。但从兵力总量上看,最后虽然变成50多万,但主力部队开始时是十来万,后来达到二十多万。一直不足,东北共军数量上一直占优(后期达到80多万)。而东北面积大、点线多。部队不足,对于以点线为攻防核心的国军来说,是致命的。反过来,则成了东北共军的优势,因为
本文标题:我为何认为粟裕优于林彪 宇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0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