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摘要: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1、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1]。2、提取新技术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1超临界流体萃取(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2]。有研究表明,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有效成分与传统煎煮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相比,往往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3]。(2超声波浸取技术。超声浸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4]。(3微波浸取技术。微波浸取技术[5]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浸取率的新技术,微波一可使极性分子超高速旋转,平均动能迅速增加,使其温度迅速升高;二是通过离子传导,离子化的物质在超高频电磁场中以超高速运动,做转向及定向排列,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发热效应。3、分离纯化新技术分离纯化的目的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为不同类别中药制剂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6]。(1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大孔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共聚体,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该技术在皂苷、黄酮、生物碱及其他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一般情况,中药复方提取液经该技术处理后,得到的固形物一般仅为原生药的2%-5%,而且吸湿性极强的糖、氨基酸、多肽等水溶性杂质被除去,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有效部位或成分含量纯度可提高10-14倍,而传统的水煮法约为30%,醇沉法约为15%;临床用药剂量可明显降低[8]。(2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9]主要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和浓缩。4、制剂新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药产业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传统的丸散膏丹剂型外,已出现很多中药现代制剂,如注射剂、滴丸、软胶囊、缓释胶囊、咀嚼片、分散片、泡腾片、喷雾剂、膜剂、凝胶剂等;但总体而言,目前中药生产的水平仍旧较低,中药制剂还普遍存在工艺落后、服用量大、起效慢、质量难以控制、疗效不稳定等问题。5、中药指纹图谱中药指纹图谱是指某种(或某产地中药材或中成药中所共有的、具有特征性的和某类或几类成分的色谱或光谱组成的图谱。二、生物工程技术与中药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如发酵技术应用于中药的研究不仅可以保护中药活性成分,改善中药药理和毒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开发中药新药资源方面开辟新的途径和思路,这种新的发酵技术在中药发酵中正成为一种趋势。中药作为天然药物,一直以来它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药有效成分是其发挥药效的基础,但由于其有效成分含量低、结构复杂、不易合成,以及同一药材不同产地的有效成分含量参差不齐等因素,往往造成疗效慢,作用不明显,临床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等缺陷,是阻碍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关键。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利用微生物强大的生物转化能力可以提高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产生新化合物、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用药品种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随着发酵技术在中药生物转化方面的研究深入,中药发酵技术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在中药二次开发、拓展中药资源、中药药理研究中。目前,中药发酵技术己成为中药研究的新内容,并为中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10]。三、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十五”期间,国家“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取得显著成果,其中45个品种取得新药证书,41个品种完成了全部研究工作,正在申报新药证书,109个品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同时还有206个创新性强、前景较好的品种课题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1、丁苯酞原料及系列制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发的国家级一类新药,于2002年9月取得了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的新药证书及试生产批件,其后成功完成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了Ⅳ期临床试验,并于2005年2月取得了正式生产批件。主要生产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的恩必普药业工程已经完工,并于2004年底通过GMP认证,丁苯酞软胶囊已经正式上市销售。2、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盐酸关附甲素。盐酸关附甲素为我国首次发现的全新结构类型的安全、有效的广谱抗心律失常原创新药。盐酸关附甲素对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律失常有明确的疗效,疗效达到并优于盐酸普罗帕酮,是非常有前途的抗心律失常新药。3、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创新和现代化的原料药,虽然目前只开发的是注射用的冻干粉针,但今后还可继续研制口服的片剂和滴丸,扩大临床使用范围和用途。目前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大医院,为广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治疗疾病的良药。4、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多酚酸盐是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有效成分。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以丹参乙酸镁作为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了拥有专利的提取精制工艺,成功研制出丹参多酚酸盐及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5、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滴注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滴注液为纯中药制剂。该品种提出以红花黄色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标准研制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冻干粉针/滴注液。其严格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方法也大大减少了生药质量对成品质量制约这个传统中药的质量瓶颈。6、强心力胶囊。强心力胶囊是运用络病学说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方,已作为医院制剂已临床应用多年,赅括了西医强心、扩血管、利尿的三大治疗原则,体现了复方中药多环节、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的独特优势。7、重组葡激酶的临床研究及新剂型研制。目前该新药正在进行批量生产,即将投入临床使用。该药正在申请国际专利,为该项技术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准备。8、人尿激肽原酶。由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历经12年研制的“人尿激肽原酶”(商品名为:凯力康是天普公司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已取得了三项发明专利,同时还申请了四项国内专利和三项国际专利。9、一类心血管药心肌肽素。心肌肽素是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一组小分子多肽。直接作用于细胞,提高心肌代谢功能,促进心肌在缺血、缺氧等多种因素下损伤的修复。对心肌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新药安全、有效,在心肌保护的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10、氯氧喹。按世界卫生组织对抗癌药品市场统计,我国国产化学抗癌药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氯氧喹的产业化实施,将为加大我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入国际市场奠定科技基础。对我国抗癌药物向高科技产业化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11、重组腺病毒-p53抗癌注射液。深圳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重组腺病-p53抗癌注射液(注册商品名:今又生于2003年10月获得国家I类新药证书,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可特异性的引起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或者使肿瘤细胞处于严重冬眠状态,而对正常细胞无损伤。[11]虽然我们国家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上颇有成效,但是目前,这些技术大多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解决中药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为之努力奋斗。参考文献[1]杜冠华.药物筛选新技市与中药现代化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药现代化,2000,2(4:47-59.[2]斯黎明.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J].医药工程设计,2004,25(5:11.[3]郑琳颖,冯彪.保济丸超声提取工艺研究[J].中医研究,2005,18(6:24-271.[4]冯自立.微波萃取新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进展[J].医学信息,2006,19(10:1889-1892.[5]安建忠,许志惠.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草药提取方面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5:465-467.[6]乔五忠,王艳辉,李美粉,等.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精制甘草酸的研究[J].中成药,2006,28(6:794-7961.[7]张振秋.现代中药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J].中医药刊.2006,24(8:1405-1409.[8]岑琴,周丽莉,礼彤.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25(1:77-80.[9]平其能.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发展动态[J].药学进展,1995,19(3:144.[10]王兴红,李旗德,曹秋娥,等Κ微生物发酵中药应成为中药研究的新内容[J].中草药,2011.[11]来自科技部门户网站
本文标题: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0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