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下)上期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会就产城融合的产业导入、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产城融合有更为完整的了解。导言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一、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2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一)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二)产业化平台建设:满足R&D产业化的空间需求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研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科研与开发)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因此,在要素集聚阶段,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的核心能力构建产业平台,这就要求在规划之初着重分析和判定产业平台构建的空间需求,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功能空间拓展的方向。3二、空间布局——以产业、居住及服务平衡为核心现有产业园区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空间饱和,公共设施用地被产业用地挤压,无法支撑服务中心的建设;二是园区空间结构零散,空间功能无序、单一,土地价值与使用功能不匹配,地均产出低,部分对土地成本敏感的企业面临被市场“替代”的局面。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不同,现代产业发展的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和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决定了园区功能的综合性,不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了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和娱乐休闲服务等综合功能。因此,园区规划要综合安排产业、科技研发、商业服务和居住等用地,形成产业发展区、生活居住区、商业服务区等多组团布局、空间结构紧凑、功能高度混合的空间形态。例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分四期开发,一期主要建设高端商务商业大街百米大道,在宝安区块配置行政、商业等设施,打造4滨海沿线公共绿地;二期贯通主要的城市轴线,沿线开发商业、绿化和居住等功能,增加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三期开发总部基地,跟进行政组团的商务商业配套,完善百米大道的商务功能,形成完整的滨海绿带;四期促进人口集聚,跟进居住功能,最终形成以深港合作区为中心组团,以宝安行政办公组团、总部办公组团和港口组团为次级组团,以文化娱乐组团为节点,居住组团在周边布置、适度穿插,绿化带放射状渗入的高度整合的空间结构。5(一)多组团布局:促进职住平衡简单来说,产城融合是指居住与就业的融合,所以对产城融合度的衡量实质上就是对职住融合度的衡量,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的核心目标是职住平衡[20]。在具体的规划中,应划分产业组团、居住组团、生产性服务中心、生活性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在园区发展起步期综合布置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例如,苏州工业园的居住用地按居住分区、居住邻里、小区或组团三级规划,居住建筑用地按密度分高密度(公共住宅)、高密度(公馆式公寓)、中密度(公馆式公寓)、低密度和工人宿舍五级进行布置;商业设施按城市级、分区级和邻里级三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居住区以邻里中心方式集中设置社区主要配套设施,工业区以综合性便利中心的方式为外来务工人员设置集中宿舍区和商业便利服务设施。(二)产业、居住和服务组合平衡:不同用地依存度的主导空间布局模式产业、居住和服务对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及服务业用地的依存度不同,园区规划应根据主导产业依存度确立土地利用分配与主导空间布局模式,考虑适度混合用地。资金密集型产业对城市生活产生交通、6噪音和环境等影响,同时现代化程度较高,就业人员密度较低,通常生产用地集中成片,与居住、服务设施用地等在空间上适当分隔,避免相互干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人员较密集,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较长,相关联功能的集聚区相对较大,在空间上可以与城市住宅、服务中心、生态景观等适当融合,产业工人居住社区可以深入到产业区内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人员较密集,用地相对集约,可以与城市住宅、服务中心和生态景观等穿插融合,空间组织灵活自由、富有变化。三、服务设施——以多元化、网络型为目标公共服务设施按城市标准配套,生产性服务设施和生活性服务设施按照不同层级设置,生活性服务设施的配套形式以分散、多层级为主,生产性服务设施的配套形式以集聚为主。(一)生活性服务设施:公共服务、市政基础和商业服务分级配套7生活性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图书馆、体育场馆、市民广场、演艺中心和公园等)、市政基础设施(如环卫、道路、绿化、给排水、燃气、电、交通、绿化、邮政和电信等)和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如城市综合体、商业街、超市、菜市场、餐饮店、银行、电信营业厅和维修服务门店等),其相关规划应合理确定服务半径,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网络型的设施体系。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要做好规划预留、各阶段整合发展。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的设施配套发展先于产业和住宅发展,邻里中心首先担负园区配套功能的职责,园区CBD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形成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及教育于一体的居住商业中心和城市级的服务中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按城市级和社区级两级配套,包括商务办公、商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和社区服务等。8(二)生产性服务设施:结合企业运营链集聚配套增值服务和基础服务现代服务产业本身有很高的集聚性,一方面对信息沟通、办公环境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求较高,集聚可促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立、发展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企业的集中必然伴随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干部的集中,便于企业之间直接接触、相互学**和广泛协作。生产性服务设施贯穿于企业运营链的各个环节,应根据企业运营链设置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增值服务设施。因此,可在规划初期预留生产性服务中心用地,随着产业链的成长,在服务中心配建生产性服务设施,在服务主导产业的同时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形成规模大、功能复合和多元化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以筑波科学城为例,其在1967年开始进行新城镇居住区发展工程、集体政府和公共办公室设施工程及城镇公园工程,出台了《筑波科学城公共和社区设施发展规划总结》。随着第一批公务员居民入住和筑波大学成立,相关部门分别于1979年和1981年批准了《研究和教育区建设规划》《周边郊区发展规划》,并以1985年“筑波世9界博览会”为契机,在筑波中心大楼附近配套了会展中心、会议中心、购物中心、学校、公园和医院等设施。目前筑波科学城已成为国际领先的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四、生态景观—以环保、生态和人文为蓝图生态景观系统规划包括环保、生态和人文景观等方面:考虑环境承载力,控制园区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绿地系统规划,构建生态健康游憩体系;依托园区特色和地域文脉,塑造当地文化特色[25]。同时,规划打造主题公共绿心广场—次级休闲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绿地广场—街道绿地景观节点—山体绿化景观楔形渗透等多层级系统性绿化景观,使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社会效益进一步增强;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区域整体环境保护为基础,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根据城市功能组团的主导功能、人文特色、地形条件和景观资源寻找各组团自身的景观主题及标志,塑造整体城市风貌特色。10五、道路交通—以立体交通、绿色交通为骨架交通区位决定了一个园区的发展空间,内部交通是否顺畅、便捷,决定了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交通建设应以“区域协调、公交优先、优化整合”为原则,规划先行、超前预判、预留空间、滚动跟进,综合考虑各层次、各功能交通的平衡,联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生产**通与生活**通的平衡。生产**通规划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城市物流配送货运交通和城市客运交通、过境货运交通和城市交通两方面的关系;在设施建设、资金保障及制度改革方面,优先考虑公共交通;从时空两方面优化交通系统,合理布局路网密度,组团之间交通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为新城空间结构调整奠定基础,构建多层次、全面保障步行、合理引导自行车的慢行交通系统。联外交通包括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在园区选址时应选择有完善11交通优势的区位,并通过规划高铁、轨道交通、区域道路系统连接重要周边城市、关联园区和重大交通设施,形成联系对外交通动脉的外向型道路交通网络。同时,在各个组团片区布设主要客运站,满足各个方向的对外公路客运需求并组织城市骨干客运系统换乘衔接。产业园区内部交通应以慢行交通为主,居住人员上下班出行距离短,应以“就近布置”为原则,倡导绿色交通,发展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减少步行交通与机动交通的交叉,为市民的步行交通创造便捷、安全、卫生的环境。理顺路网结构,增大路网容量,解决“钟摆式”交通流动,鼓励公交进住区,与商业中心和住宅组团紧密结合。鼓励立体多层、高层车库,控制道路两侧用地,形成良好的都市景观带,预留未来立体交通发展用地。12结语产城融合是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双重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它贴合当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以人为核心的要求,不仅把产业园区看作城市产业空间,还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生活空间和未来城市发展增长极。产城融合的最终导向是建设以研发创新为核心能力、现代化、可持续、生态宜居的产业新城,达到职住平衡。
本文标题:产城融合解读(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38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