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讲课人:汪佳佳成员:陈颜,李佳琦,洪桂桂,方洁,王家铭PPT:李佳琦、陈颜视频:洪桂桂、王家铭作者生平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念fu)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曾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中国作协主席,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4月2日,巴金获得但丁国际奖。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后者至今都未实现。萧珊生平简介原名陈蕴珍。1936年至上海,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扮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进而结识进步人士。同年始认识巴金,在巴金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在伤兵医院》发表于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毕业后考取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上海文学》、《收获》编辑,兼事文学翻译。译著有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屠格涅夫《阿西亚》、《初恋》、《奇怪的故事》等,与巴金合译《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普希金的《黑桃皇后》。1994年,《家书――巴金萧珊通信集》出版;1998年,萧珊和巴金的合集《探索人生》的出版。萧珊曾经以“陈嘉”的笔名发表“旅途杂记”等文章。后经巴金研究会策划和编辑出版《萧珊文存》。巴金主要作品•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2.爱情三部曲:《雾》《雨》《电》•3.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4.散文集:《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晚年,他在对“文革”现象加以揭露和反思,对文化现状进行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写成散文巨著《随想录》,被誉为是一部“力透纸背,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说真话的大书”。之后告别文坛。本文就是选自《随想录》•这篇散文,写于粉碎四人帮的第三年。巴金妻子去世时,他什么也写不出来。本文写于1978年8月13日。完成它却是在1979年1月16日。过了半年之久,他才完成,不难想见,作者面对萧珊的遗像,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倾注了多少悲愤、思念的泪水。•而在1984年1月21日,巴金写了一篇《再忆萧珊》,“萧珊”从梦中把作者再次带回到“文革”时的生活,而在梦里巴金才真正释放自己,敢于呼喊,敢于吐诉情感。写作背景历史背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带给中国的灾难是全方位的,表现在:①政治上长期动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②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文化出现断层,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举例来讲:①破“四旧”造成大批文物古迹损毁。②由政府挑动民众“武斗”,让民众的道德败坏;文革”前的“反右派”,是共产党一手制造的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大案③文革”前的“浮夸风”,让中国人成了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的新装。作品简介•《怀念萧珊》是巴金散文集《随想录》中的一篇,是为悼念其妻子萧珊而作。这篇散文,记述了妻子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望。结构分析•第一部分:妻子参加陪斗,写她在路上“总也抬不起头,为保护我而挨打。•对妻子在我身遭迫害时候她给我的精神与生活的关心和鼓励,妻子所受的精神上的折磨,使我内心很是惭愧。•第二部分:因为我的缘故她得不到应有的治疗。直至病危。写妻子去世前住院前后的经历,因为妻子生病,儿子得以回家,但儿子也因为我的缘故,被剥夺了好些公民权力。妻子病后还操心下乡的儿子,写她关心着我的“检查”。结构分析•第三部分:妻子住院的情景,写她“担心输血较多付不出医药费”,等。妻子住院和没有见面的永诀。却是我感到痛苦和幸福的时间,因为我们一起度过的最后的平静的时刻。儿子也病了,一切都源于我!我与妻子间的感情笃深。那双很大,很美,很亮的两只眼睛。结构分析•第四部分:回顾生平,相识、相爱、相濡以沫的历程。写近年来我的感受。•我对妻子的理解: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回忆36年至今的经历,三十多年我从她那里得到的精神享受,但她没有看到我的自由。萧珊走了,我要好好活着,我会与她翻译的小说与骨灰一道永远在一起。知识补充五七干校:毛泽东1966年5月7日批示1968年5月7日黑龙江安庆柳河林彪“四人帮”迫害异己惩治知识分子1979年2月17日停办(第15段中)四清运动:1963—1966农村清工分清帐目清仓库清财务后期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为文革的发动做了准备(第26段中)周信芳(1895~1975)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浙江慈城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区)。父周慰堂、母许桂仙均为春仙班演员。1956年,率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赴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演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中受迫害,1975年3月8日逝世。1978年获平反。(第8段中)运用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着两只大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或者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她的病情日趋严重,为不影响“我”去干校,她一再说:“你放心去吧”。在生命垂危之际,她唯一的希望是“你陪我就好”;看到“我”整天守在病床前,又深感不安,不止一次的说:“你辛苦了”。本篇情感真挚、表达自然而不事雕琢的艺术特征•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汩汩的感情从心灵之源不断涌出,向读者倾吐着自己心头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通篇文章只是生活琐事的回忆与怀念,甚至把对痛苦的记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感情的凭借。这篇散文从艺术构思到遣词造句,纯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文字的本色来反映生活的本色,不雕琢、不虚饰,无拘无束,笔到情至,是新时期散文创作中的一篇优秀的悼亡之作。•本文通过对追述作者与萧珊在“文革”时期遭遇迫害的生活经历,真实再现了萧珊无辜受到牵连、身心备受折磨的不幸和痛苦,生动刻画了她平凡而普通、善良而美好的个性,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眷恋和无限怀念之情。萧珊的不幸是当时“文革”造成的许多个人和家庭悲剧的缩影,因此,作者对萧珊的怀念,也是对“文革”浩劫罪行的控诉和揭露。巴金心中的愧疚和痛心之情:1、因我而受罪,我害了她。2、因我而致死,我虽然爱她。3、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不在她的身边。4、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并未好好地帮助过她。5、并不曾看到我恢复自由。主题思想•《怀念萧珊》写于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是一篇悼亡之作。当时,人们还刚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悸怖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时代情绪,作者在哀悼亡妻的同时,也倾诉了对自己的伤悼,伤悼自己在这场灾难中所失去了的一切。他虽然写的是个人的遭遇,但又时时把这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过程联系在一起,使散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场景都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本文思想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看仅仅是怀念萧珊,但实际上既有对爱妻萧珊的深切怀念,倾诉了丈夫对妻子那种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感情,又有对萧珊去世的深沉的悲痛,还有对因萧珊受自己连累而被折磨直至得病死亡的深深自责与歉疚。但从深层次上看,又远远超出了个人、夫妻,因为萧珊作为巴金的妻子同时也是一个翻译家、知识分子,她在“文革”中的种种遭际具有那个特殊岁月“历史见证”的“典型”意义,完全是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紧紧连在一起的,因而,对她的祭奠事实上也就是对在“文革”浩劫中不幸遭难的千千万万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祭奠!对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罪行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控诉!这些感情都很强烈,又相互紧密相关。所以,此文通过作者一家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来揭露“文革”所造成的灾难,以警示后人永远不能让“文革”的悲剧在中国重演。此文写“情”即是写史,奠祭“个人”即是奠祭“历史”,即对文革罪行的揭露、批判和声讨。艺术特点1.这篇散文在艺术上最显着的特色是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作者“为情造文”(刘思《文心雕龙•情采》),缘情叙事,记事抒情。他围绕着对萧珊生前不幸的回忆,时而抒发对亡妻铭心的情思,时而表达对罪恶势力刻骨的憎恨。2.风格朴实,记真事,讲真话,抒真情,写心声,语言质朴无华是又一特色。追求自然天成,真实质朴的美的艺术境界,而不着意于艺术技巧,是巴金散文创作的重要特点。巴金曾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这在本文中得到充分体现。作者在叙事时并没有用华丽句,伟辞奇语,而是自然朴素,亲切流畅质朴无华无技巧的风格。通篇都采用白描的手法直陈其事,娓娓叙说,无拘无束,朴素无华,但悲痛与愤怒的情感却奔涌其间。这种寓深沉于平淡,注炽热于静穆,倾真情于笔端的作法,正是本文富于魅力、扣人心弦的功力所在。本文就是这样一篇“真实、自然”而又有点“苍凉悲壮”的当代最优秀的散文。•3.以小见大反映重大主题。•在《怀念萧珊》中,巴金以醮慢感情的笔墨写下了他和萧珊在最恶劣的环境——文化大革命的煎熬的不病魔的折磨中相依为命、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生活,以此来表达他对亡妻的最深切的悼念。可是巴金并不囿(you)于怀念亡妻的题材,他运用了这个题材去探索一个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控诉善人受苦,这是作者把萧珊的悲剧同特定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以个人的悲剧揭示出了这一深刻的主题。《怀念萧珊》中主题突出以小见大特色在于——它的感人之处在于巴金运用了悼念亡妻的小小题材去刻画一个恒古以来就萦绕人心的重大主题。丧妻的经验不一定人人有,但蒙受不白之冤后行善而不课后问题一、从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到最后概括萧珊的性格特点•(1)朴素(“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住在“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结婚,“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2)坚贞(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3)乐观、隐忍、坚强(每天大清早起来,拿着扫帚出门,扫得精疲力尽,才回到家里)二、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一段有什么作用统摄全文或引起下文,为后文具体回忆自己与萧珊生活的点点滴滴作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表达自己对妻子萧珊不可割舍的爱、愧疚和感激。三、为什么“这是他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死亡是萧珊生命的终点,但是她对我的影响一直要延续到''我''的整个人生,从这个角度来讲,萧珊的生命还没有结束。“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我”只有充实乐观地活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有了好的结局,她才会有个无憾的结局。文革期间被迫害人士•彭德怀(1898—1974)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刘少奇(1898—196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69年在河南开封含冤去世。•张志新(1930—1975):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调入辽宁省委宣传部当干事。在“文革”中因坚持独立思考被捕入狱,先被判处有期徒刑,后被判为死刑,于1975年4月4日被枪决。1979年被平反昭雪。•林昭(1932—1968):1954年以江苏省最高考分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8年4月29日被枪决。•张中晓(1932—1967)1955年因“胡风案”的牵连被捕,后含冤而死。•史云峰“文革”中因散发反对“文革”、为刘少奇鸣冤的传单被捕;1976年1
本文标题:怀念萧珊 巴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4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