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养牛学绪论》PPT课件
养牛与牛病防治授课人:刘宏绪论发展养牛业的重要意义我国养牛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国外养牛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养牛业发展对策知识要点一发展养牛业的重要意义牛是一种多用途的家畜,既能产奶、产肉,又可给农业生产提供动力和优质粪肥。牛皮及其副产品是轻工业和出口贸易的重要物质。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养牛业的发展。我国是养牛大国,牛的饲养量居世界第一位。牛能充分利用各种青粗饲料和农副产品,发展养牛业,利用作物秸秆,过腹还田,不但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力发展养牛业,可以迅速提高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目前,我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2%左右,养牛业占畜牧业产值的比例为5%~8%;发达国家畜牧业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养牛业占畜牧业的60%。1、提供优质的奶、肉食品牛奶被誉为“最接近完善的食品”,营养价值极高。一头中等产奶量的奶牛平均年单产4000~6000kg,最高个体产量可达25.3T。一头奶牛年产奶4545kg,所提供的蛋白质相当于一头568kg的肉牛或5头90kg的猪所能提供的蛋白质。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肉牛育肥到一岁半,体重就可达到500kg左右,且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CP20%,CF9%,瘦肉多、脂肪少,粗蛋白中含有人体营养所必需的全部AA,VA的含量居所有畜禽肉之首。2、充分利用饲草资源牛对粗纤维的消化率为50~90%,猪、马只可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3~25%。我国每年产粮4亿吨,产农作物秸秆5.7亿吨左右,若利用20%作饲料进行青贮或氨化喂牛,可节约饲料粮4000万吨,也就解决了1.2亿人一年的口粮,其经济、社会效益巨大。4、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利用林间、荒山荒坡种草,发展现代设施养牛,同时养牛能提供有机肥,发展循环经济。一头牛一年所产粪中N、P、K总量为97.63kg,居各种畜禽之首。3、提供优质的皮、毛等副产品牛皮:600元左右/张;牛绒。血、骨、内脏:国内外需求量很大,其加工后价值约占牛肉价值的1/3。二我国养牛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1)我国养牛业生产现状2004年我国牛的总存栏量为1.34亿多头。近50年,我国养牛业的总体特征表现为2个方面:总体数量稳步增长,牛的生产性能逐步提高。1、黄牛、水牛比重较大2004年黄牛存栏9950多万头,水牛2400多万头。主要原因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黄牛和水牛是农村农耕、农运起主要作用。20世纪以前,除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大多数地区的肉食以猪肉和禽类为主,牛肉、牛奶的消费量较低。我国现有牦牛1300余万头,占世界总量的95%以上,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与人工选择而成的独特牛种。2、奶牛生产发展迅速1982年成立“中国奶牛协会”总体看我国奶牛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华北和全国大中城市周围,小城镇及乳品业处于萌芽状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奶牛养殖发展迅速,乳品生产高速增长。2001年饲养量577万头,牛奶总产量为1152万吨,人均8.8㎏;人均10㎏以上;2006年我国奶牛饲养量达到了1330万头,牛奶总产量达到了3245万吨,2015年计划30㎏/人。3、肉牛生产稳步增加由于黄牛、水牛作用役畜地位下降,更多地转向肉用,随着人民肉食结构的改变,黄牛杂交改良稳步推进,优质牛肉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价格稳步上升,肉牛出栏量和肉牛产量逐年增加,2003年603.4万吨,人均4.6kg。(1)以黄牛杂交改良为主的肉牛生产方式成为我国牛肉生产的主要手段。(2)养肉牛逐步形成了区域化生产。(3)以肉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的出现。(二)养牛生产存在的问题1、生产水平低,人均占有量低我国只有少部分奶牛场单产水平超过8000㎏,全国平均牛产奶量只有3590㎏,以色列8600㎏/头,日本8300㎏/头,美国8000㎏/头。2006年人均奶牛占有量虽然接近25kg,但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2006年世界平均水平98kg/人,亚洲40kg/人,日本70kg/人,印度73kg/人。2、产品单一,档次不高我国牛奶消费以鲜奶为主,品种较少,而牛奶市场又以低档奶为主,如袋装、瓶装奶,高档奶市场较小,这主要与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生活水平以奶源质量有关,南方牛奶生产与消费季节相矛盾。牛肉消费以鲜牛肉为主,缺少牛肉的深加工,我国牛肉深加工不足10%,从而影响了牛肉的生产。3、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水平偏差我国奶牛饲养主要以农户饲养为主,80%左右的奶牛饲养在规模低于20头的养殖场或养殖户手中,饲养管理水差,大多数是手工挤奶,牛奶质量较低,乳房炎发病率高。肉牛主要以黄牛为主,而且主要集中在牧区,以放牧为主,饲养周期长,生产水平低。4、缺乏优质青粗饲料,而且奶牛日粮配比不合理。5、良种化程度低我国养牛生产过程中忽视了选育种工作,奶牛声普遍存在见母就留,牛群总体质量较低,产奶量不高,甚至一些不法商人以次充好,发假乱真,用奶牛与黄牛的低代杂交品种充当奶牛销售。肉牛生产主要以黄牛、水牛以及淘汰的奶牛为主,生产周期长,出栏率低,胴体重小。在现有存栏肉牛中,良种率不到30%,大多数肉牛肉质粗糙,导致国内牛肉市场存在一种怪现象:国内牛肉价格低,销售难,而每年又以国外进口几千吨的高档牛肉。我国牛肉出口比重小,仅占世界贸易量的1%,而出口主要是香港、澳门和俄罗斯。6、奶业在畜牧业中的比重较小奶牛业是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中效益最高的畜牧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发达国家所占的比重较高,美国占21%,加拿大占26%,澳大利亚占31%,而我国占5%。目前,我国肉类消费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蛋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3%,而奶类产量仅占1%,我国的乳制品一直呈持续增长趋势。三国外养牛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奶牛品种向单一化方向发展。世界较著名的奶牛品种颇多,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品种的生产性能超过荷斯坦牛。在大多数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以色列等饲养比例均占奶牛饲养总量的90%以上,而其他一些品种诸如娟姗牛、更赛牛、爱尔夏牛等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奶牛业现状及发展趋势2、发达国家奶牛数量减少,单产提高。美国奶牛头数从1983年的1112.0万头减少至1999年的913.6万头;而平均单产却从5709kg提高到8043kg。3、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电脑信息管理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奶牛场数量日趋减少,但平均户(场)养奶牛头数有所增加,日益趋向于扩大饲养规模,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4、奶牛饲养管理更加科学化。奶牛传统式栓系饲养,其缺点是限制了牛的自由活动,不利于提高生产性能,且较费劳力,不便于高度机械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高。在发达国家一般饲养规模在40~50头以上的多采用散放式饲养,奶牛集中到挤奶厅(间)挤奶,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条件下,平均一个挤奶工可完成70~80头牛挤奶工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国内新建的规模奶牛场,也多采用散放饲养,这是国内外奶牛业发展的一个趋势。5、广泛应用胚胎生物技术并向产业化发展。发达国家奶牛的繁育工作已广泛应用现代胚胎生物工程技术。1、用作肉牛的良种多样化牛肉在许多国家食用的肉类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世界各地对牛肉的要求不一样。目前,以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要求少含或不含脂肪,即瘦肉比较多的牛肉;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要求脂肪比较多,比较肥的牛肉;以美国、加拿大、巴西代表的美洲国家要求高档牛肉中含有适度的脂肪。世界上已培育出一些各具特色的肉用或兼用品种牛,供不同国家或地区使用。肉牛业现状及发展趋势2、不少国家注意开发本国牛种资源日本本地牛自19世纪70年代引入国外牛种杂交,改良成为役肉兼用的和牛,到20世纪50年代已形成黑毛和牛、褐毛和牛、无角和牛、3、新饲养技术和新饲料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养牛业发达的国家对肉牛营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代谢以及它们在牛体内的需要量,不断提高肉牛肥育技术。日本短角牛4个品种。1955年,从役肉兼用型转变为肉用型,已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日本肉用牛品种。4、专业化、集约化肉牛生产日益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肉牛生产体系日趋完善。养肉牛实现了从投喂饲料、清除粪便、供应饮水、诊断疾病,到饲料配方、营养分析等操作过程自动化或机械化。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肉牛育种、繁殖和饲养管理,养牛业逐步向专业化、工厂化发展,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5、节粮型肉牛育肥方式随着粮食紧缺和价格上涨,世界各国特别是人多地少的国家日趋重视,充分利用粗饲料进行低精料饲养。6、新的繁殖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利用基因工程(如利用基因导入法)可以改变动物生产潜力,利用外源激素可以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及效益。7、电脑控制的现代化饲养系统使集约化生产进一步发展在大型肉牛场,按照围栏牛群的年龄、体重、体况等情况,确定该栏牛群的饲料配方。当需要某种配方的饲料时,微机按照输入的配方加工数据资料,控制自动容积式称,准确按规定的各种成分、比例下料。混合均匀后自动灌装饲喂车,然后运往指定围栏喂饲,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8、高档牛肉生产呈快速发展趋势为了适应高档牛肉生产的需要,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及欧盟都制定了牛肉分级标准。不同国家按照需要不同,不断选育肉质优良的品种生产适销对路的高档牛肉。四我国养牛业发展对策牛奶、牛肉营养丰富,容易吸收,能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能量和蛋白质。牛皮是很好的皮革产品,牛粪是优质的肥料,牛是草食家畜,不存在人畜争粮的现象。1、政府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部制定的全国奶业优势区域规划把建立奶牛养殖示范小区作为重点项目予以支持,2002年起,科技部开始实施奶业重大科技专项,从奶牛良种繁育、营养调控与饲养管理、优质牧草生产、乳品加工等技术集成与推广,为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奶牛场提供技术支撑。2006年开始实施的奶牛良种补贴方案,促进牛群质量提高,扩大优质高产奶牛饲养量。制定和完善《无公害鲜牛乳》奶源基地建设和奶牛养殖标准以及相关配套法规。2、加强良种牛的引进、扩繁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2002年起,科技部开始实施奶业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优秀种公牛的生产与繁育,推进奶牛品种改良速度,综合利用胚胎工程技术高效繁育良种奶牛。利用我国优良地方品种牛资源,培育我国专门的优质肉用牛品种。日本和牛换一辆蓝鸟,秦川牛换一辆奥拓奶牛繁殖普遍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据统计,全国共有种公牛站(含冻精改良站)79个。其中以饲养中国荷斯坦种公牛为主且较有影响的有北京市奶牛中心、黑龙江家畜繁育指导站和上海奶牛育种中心等。3、“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目标养殖模式将得到推广我国奶源生产增长将由饲养数量的增加转向主要依靠品种、结构的优化与提高。发挥乳品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构筑科学养殖模式,实行产业化经营,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分散饲养与集中加工相矛盾的问题。加大奶牛养殖小区发展,推进适度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发展小区养殖可以实现规模化饲养、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加强疾病防控,推进奶牛标准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牛奶质量。建立肉牛养殖基地,扶持肉牛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形成肉牛产业化经营。乳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饲料生产、良种培育、奶牛饲养、牛奶收购、冷却贮运、乳品加工等,产业链较长,亦是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联动产业。从我国乳业的企业形式来看,已形成以下5种模式:(1)“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主要类型是国有控股或纯民营。采取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和“奶牛小区”等组织形式,达到“奶牛下乡,鲜奶进城”的目标。(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企业以国有控股,基地的饲料、养牛、乳品加工均采取内部核算方式,原料奶不足部分采取将农牧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基地方式进行补充。(3)“一条龙+农户”模式产业链完整,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向上游的延伸。这些企业科技支撑完善,自然条件良好,具备从牧场建设开始的能力。(4)“奶农技术协会(或奶农合作社)
本文标题:《养牛学绪论》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7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