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12月11日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始于1953年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教育学府—北京石油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建校64年来,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培养了2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17年度世界500强企业CEO母校排名,学校列全球高校第35位、中国高校第6位;恢复高考40年来,本科毕业校友中有6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已成为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新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大到强做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能源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深层、深水、非常规等油气资源成为新的战略接替。作为行业特色高校,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学校需要大力提升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石油主干学科综合实力,构建和完善适于中国复杂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与装备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创新人才方面发挥引领作用,这既是学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一、学校建设目标(一)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2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办学之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校建设一流学科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2.办学定位面向国家能源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油气特色,成为国家石油石化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重大理论与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3.发展目标近期(2020年):构建和完善地质理科与地质工科相互交叉、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和石油天然气工程深度融合、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有机衔接的油气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4个ESI前1%学科排名稳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中期(2030年):建成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领先的石油石化学科体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远期(本世纪中叶):石油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成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3(二)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及建设学科1.总体规划加快发展石油学科,提升通用基础学科,积极建设海洋及新能源学科领域。将石油学科置于国际学术舞台,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创新人才,使其主要研究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加强通用基础学科结构优化和资源整合,通过地质理科与地质工科相互交叉、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有机衔接,整体提升通用基础学科水平;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建设海洋油气资源探勘开发及新能源等领域,促进学科结构优化升级。2.建设学科重点建设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以两个学科为主体,依托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与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以及其他相关支撑学科深度融合,同时加强海洋、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建设,构建和完善地质理科与地质工科相互交叉、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和石油天然气工程深度融合、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有机衔接的油气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三)建设学科对带动学校整体建设的作用建设学科通过发挥融合、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加强建设学科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的融合,赢得行业对学校的更大支持;加强建设学科之间及其学科内部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辐射带动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学科的发展,促进海洋油气、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拓展;发挥建设学科4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管理体制机制等综合改革,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二、学科建设学科水平:学校学科覆盖石油工业从上游到下游的各个领域,石油石化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重要机遇:油气工业向深层、深水、非常规等复杂领域拓展和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创新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为石油学科与沿线石油资源区国家开展科技合作提供了重大契机;新一代信息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试采技术的进步,为石油学科的发展和新方向的拓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主要挑战:学校石油学科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海洋油气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力量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口径相对较窄,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复杂条件下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高素质复合创新人才需求;现有研究平台相对分散,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健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支撑能力有待提高。(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1.口径范围建设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重点建设优势及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油气资源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油气地质工程和海洋油气资源地质与探测。52.建设目标近期(2020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位居全国前10%,“油气地质与探测”领域保持国内高校排名前2。具体发展目标:力争新增“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等2-3人,青年长江学者等“四青”人才3-5人,优势学科领域入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建成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团队2个。力争新增重大科研项目2-3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5项,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300篇以上,显著提升地球科学、工程学学科的ESI排名。建成油气地学领域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优势学科领域100%博士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硕士和博士来华留学生比例达到10%。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中期(2030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位居全国前5%,“油气地质与探测”领域进入全球高校排名前10,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达到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同一层次。远期(本世纪中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学科发展,成为国际油气地质与探测研究的中心和世界一流人才培养基地。3.建设基础3.1优势特色本学科形成了以院士为学术指导、以“千人计划”学者、国家杰青、国家教学名师等为带头人的教学科研团队,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为支撑的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教6学团队、精品课程等国家级质量工程全覆盖的人才培养平台。在油气勘探理论、方法与技术等多个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特色。3.2重大成就(1)秉承勘探精神,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学科经过60余年的积淀,形成了以“勘探精神”为核心的特色石油文化,培养了近2万人毕业生,其中85%走向了石油工业基层工作,且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省部级领导、英模人物等,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铁冠,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李阳,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2)面向国家需求,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技术支撑。十余年来,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为我国能源战略安全保障和石油工业“增储上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本学科每年到位科研经费1亿元以上,主要来自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和油田企业的委托项目,服务了行业重大需求,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3.3国际影响本学科有8位教授在AAPG科学研究委员会等国际知名的学术组织和AAPGBulletin等国际期刊杂志中担任重要职位。近五年来,本学科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6场,与美国华人石油协会成立了先进石油技术国际培训咨询中心,成功主办了五届勘探开发新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每年80余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分会主席。73.4发展潜力近年来,本学科汇聚了院士、“千人计划”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杰出人才,学科发展充满活力,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如中科院院士郝芳教授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千人计划”学者刘可禹教授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沉积学、沉积盆地和含油气系统定量分析的研究,国家杰青符力耘教授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勘探地震学研究,“千人计划”学者唐晓明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测井、岩石物理学研究。4.建设内容4.1人才培养针对石油工业向复杂领域拓展和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企业深度参与、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4.1.1建设内容(1)深化地学工科专业和理学专业互补的培养体系建设,系统搭建专业平台课程,推进“1+X”(一年级专业基础统一培养,二年级按学科方向分流)地学本科生培养体系。(2)开设拔尖创新班,实施本研一体化培养。拔尖创新班与学科方向研究团队深度融合,实行导师制,强化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3)强化工程卓越班(本科生、工程硕士、工程博士)与油田企业研究院所深度融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4)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结合,构建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复合8型人才培养体系。(5)本科生继续推行“2+2(海外)”、“3+2(海外)”等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推行“2+1(海外)+1”国际联合培养。4.1.2具体措施(1)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构建“名师-名课-名教材”的核心课程建设体系。(2)发挥学科方向研究团队作用,构建研究团队与本研一体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3)依托优势学科平台,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4)强化交流和合作,提升国际化培养水平。4.2科学研究4.2.1研究领域与方向聚焦深层、深水、非常规等领域油气勘探及老油田增储上产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加强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理学学科的交叉;加强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的融合。通过强化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科研平台和创新研究团队建设,联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联合协同攻关,产出原创性成果。学科领域一:石油天然气资源普查与勘探重点研究方向:(1)深层与致密(页岩)油气成储机制与评价技术;(2)深层与致密(页岩)油气成因与赋存机理;(3)深层与致密(页岩)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4)非均质储层定量表征方法与模拟技术;(5)复杂难采油气藏描述理论、方法与技术。9学科领域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方向:(1)复杂介质地震波传播机理与成像方法;(2)复杂储层地震预测与油气识别技术;(3)复杂岩石物理与测井响应机理;(4)随钻测井与远探测技术及装备;(5)地球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三:油气地质工程重点研究方向:油区环境与工程地质。学科领域四:海洋油气资源地质与探测重点研究方向:(1)海域沉积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机制;(2)海洋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3)海洋油气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技术。4.2.2科研平台建设强化建设“深层与非常规油气富集机理与预测”科学研究平台,下设“地质流体与油气成藏过程”和“岩石物理与油气探测技术”两个学科领域实验室,其中,“地质流体与油气成藏过程”实验室重点建设深层地质流体表征与水岩作用、油气成藏地质过程模拟等分室;“岩石物理与油气探测技术”实验室重点建设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声波测井方法与探测技术等分室。4.3师资队伍建设依托一流学科建设平台,以重点方向为引领,以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深入推进“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平台-重大项目-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1)强化油气普查与勘探、油气地球物理等优势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加强地球信息技术、油区环境与工程地质、海洋地质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优化科研平台和学术环境,10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助推青年优秀人才快速成长。(2)发挥现有国家级人才的引领作用,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计划,强化建设油气成藏机理和油气地球物理
本文标题: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7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