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妙趣横生的闽南文化》
(一)操作方法妙趣横生的闽南文化叶暄闽南文化---分布地区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也包括台湾、新加坡等地。一、闽南文化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二、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闽南南音闽南服饰闽南饮食闽南歌曲闽南建筑居住闽南博饼文化主要内容提要其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文化见证;其二,研究闽南语的重要性。一、闽南文化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台湾与大陆闽南地区的文化渊源闽南文化在中华文化研究领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闽南语是古汉语研究的活化石《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ying)。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sing)。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xing)。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jing)。离离原上草,li2li2gguan2siong6co3,一岁一枯荣。yit7sue5yit7koo1ying2,野火烧不尽,ya3hooN3siao1but7zin6,春风吹又生。cun1hong1cui1yiu6sing1闽南话“汉唐古音今犹在,诵读唐诗更精彩。”“若李白、杜甫还健在的话,我们可以用闽南话的文读音跟他们对话。”因为在汉语诸方言中,闽南话的文读音无论在音类或音值上大都比较接近唐代的读音。闽南民风民俗闽南民风民俗闽南民风民俗闽南民风民俗闽南话中的一些“倒序词”可以追溯到唐代杜甫的《遣兴》: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白居易的《雪中晏起偶咏所怀》:红尘闹热白云冷,好于冷热中安身。古汉语有“中心语+修饰语”的构词方式,闽方言沿袭了其说法1.《诗经》里的“羔羊、树杞、树桑、树檀”就是“羊羔、杞树、桑树、檀树”;2.古代著名的“城濮之战”就是“濮城之战”;3.北魏张丘建《算经·百鸡题》就说“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中有“阿母谓阿女”“阿女含泪答”“阿兄得闻之”等诗句《木兰辞》中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等诗句闽南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能在古书上考证的至少在250个以上。例如:鼎(锅)面(脸)伊(她)走(跑)箸(筷子)卵(蛋)莫(不要)拍(打)日头(太阳)暗暝(夜晚)滚水(开水)老伙(老头)姊(姐)呷(吃)困(睡)裳裤(衣服)虬(卷曲)乌(黑)郎(人)册(书)等等。二、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闽南南音•闽南服饰•闽南饮食•闽南歌曲•闽南建筑居住•闽南博饼文化厦门金砖会晤文艺晚会丨南音表演《南音随想》视频闽南南音介绍歌仔戏起源于福建漳州,发源于台湾本土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闽南歌仔戏高甲戏,最初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闽南高甲戏闽南木偶戏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泉州木偶戏,源于汉代,兴于唐宋,有2000多年的历史。闽南服饰习俗闽南人的服饰沿袭中原移民的传统服饰。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习惯。闽南地处亚热带,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形成了闽南服饰的特点。闽南有句俗话,叫“吕洞宾,顾嘴无顾身”。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一)惠安女服饰惠安女,是汉族女子的另类。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人们把她们的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戏称为“封建头,节约衫,民主肚,浪费裤”。惠安女的黄笠仔黄笠仔也是惠安女的独特装饰之一。这种半笠是竹子编的,黄漆,带子很长,沿脸上花头巾边缘扎于颚尖上,余下的部分则挂于笠下特备的红绒丝环中。另外,银饰链也是惠安女奇特装饰的重要一项。她们穿玄绸裤时,通常用一条丝绳带子扎紧裤头,以银裤链挂在臀部上,以此凸现腰部和臀部的曲线美。银裤链最多时多达九股。银手链是多数惠安女经常戴的,出门时,她们要把折叠整齐的花手帕放于腰侧衬衫口袋内,一半露出外面,颇显风韵。头上的另一个装饰是头巾。头巾也有不同的颜色和饰纹,戴上头巾时多缀上各式各样的塑料花。惠安女的头饰(二)惠安女风情(三)惠安女婚俗“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黑旷裤”,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惠女服饰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闽南饮食习俗•闽南小吃集中分布在福建省,台湾省各地,不仅多种多样、风味独特,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间流传着许多与闽南小吃有关的历史典故、传说等。•闽南小吃风味是鲜、香、淡,注重口味、营养、多样。烹饪工艺主要是炒、炸、煎、烩等。海蛎煎(读做ô-ā-jiān,),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海蛎煎海蛎煎受到不少闽南人的喜爱。相传,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陈振龙(番薯之父)从吕宋岛(今菲律宾)带回了番薯种。翌年,广东、福建受灾,番薯成为推广救灾品种,吃不完即制成番薯粉。同样,礁石上的海蛎,也被挖剥来充饥,数量不多的人家,则将其与番薯粉蒸煮煎炒。正是在面临饥饿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极具聪明才智的闽南人把番薯和海蛎等结合烹制来解决了灾区的温饱问题。这不仅体现了闽南人具有过人聪明才智,同时也让闽南人的团结一致的精神在关键时刻彰显得淋漓尽致。海蛎煎也称“润饼菜”、煎饼。为晋江、南安等地名点。它用面粉制成圆形薄皮,包上菜肴,卷成圆筒状而食。馅用豆腐干、猪肉、红萝卜、花菜或切成丝的包菜、豆芽、粉丝、海蛎等,分别炒熟,混装于盘内,食时在饼皮上涂上辣酱,撒上炒过的海苔、花生末等,包上各种菜肴即可食用。润饼润饼润饼来由有不同说法:一说为郑成功夫人所创;一说是当年遭元人洗劫的闽南人,清明扫墓时为寄托哀思做成此饼,以手捧食。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传说在明代,泉州府同安籍的理学名宦蔡复一在外省任总督,勤于政务常废寝忘食,蔡夫人担心长此以往,丈夫会饿坏身子,便想出一办法:用面皮包上菜肴,让丈夫可以右手执笔,左手取食,既充饥又方便。这种可口方便的美食很快在闽南民间流传开来,泉州人亲切地称其为“润饼菜”。土笋冻土笋冻泡水中的沙虫做“土笋冻”方法:先把土笋泡在水里,让它吐出肚里的泥浆,再铺在石板上碾压破肚,洗去肚里残余的泥浆杂质,然后加水在锅里猛火旺烧,只需滚沸两三分钟就成。经过泡、压、煮三道工序,最后,便是舀起倒入事先备好的模具中冷却成型。芋包相传,祖籍福建同安埔尾的一位在外征战的将军,他解甲归田后回到故乡,讲究饮食,把槟榔芋头去皮挖心,填入作料,放在蒸笼炊熟,趁热蘸些调味就食。据说这是芋包的前身。碗仔粿貌似猪油的碗仔粿烧肉粽烧肉粽是福建特有的地方传统名吃,起源于福建泉州。节日食俗。烧肉粽历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润不腻,精工细作等特点。“手抓面”又名“豆干面”,是闽南漳州一带特有的地道民间小吃。是用手直接抓食的,故而得名,这有点像新疆的手抓饭,是福建菜中一道具有闽南风味的冷盘。名气很响,在城乡颇为风行。漳州手抓面拳头母。拳头母是晋江深沪的一道以猪肉为原料,广受欢迎的闽南风味小吃。闽南食补文化食补就是通过调整平常饮食种类,以求维护健康或治疗疾病的一种进食方法。闽南人饮食非常讲究食补。在闽南(包括台湾),养生防老,“阴阳互补”“五行调和”等观念深入人心。重阳、霜降、立冬要进补,有俗语说“一年补趟趟,不如补霜降”,“一年补常常,不如补重阳”。四神汤的传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随伺在旁的四位爱臣、由于日夜操劳,加上舟车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继病倒,连御医也是束手无策,不久有一道人帮他们开出了“莲子、薏仁、芡实、茯苓等量炖猪肚”的药方,四位大臣服下这药方之后,果然立即痊愈。此后,每有官员南巡,皆以此方炖煮食物养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汤”为名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臣”和“神”的闽南语发音相近,因此以讹传讹而成为‘四神汤’。闽南歌曲闽南语歌曲融入了闽南人的智慧、情感和才思,处处显露一股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创作风格。经典歌曲用心去聆听,感动就会随入而来。值得深藏在记忆深处的《爱拼才会赢》,歌曲中唱到“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等等。这首歌鼓励了多少人勇敢地继续前行,人们被这种拼搏开拓精神一直鼓舞着。•一时失志不免怨叹(几习西记em面万坦)•一时落魄不免胆寒(几习咯撇em面胆寒)•哪怕失去希望每日茫茫(哪怕习kihi忙为历醉茫茫)•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莫混五忒企球丢草狼)•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林星后笔习海熊诶bou龙)•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命(五习ki~五习lo~后问拍问)•总吗要照起工来行(总妈叫ki刚来giang~)•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三轰题组diang气昏扣趴biang)•爱拼才会赢(爱biang家诶样)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闽南建筑居住习俗福建土楼作为福建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福建土楼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照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闽南古厝闽南古厝闽南民屋的独特风格尤其体现在屋顶上,正脊两端如燕屋飞翘,中间低平,呈露宋代曲线屋顶的传统意味,闽南民居的大门也颇为考究,门必居中,并向远位进深,形成过堂,产生较大的虚空层次,增添了建筑的形体变化。闽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为古式大厝,布局为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闽南民间习惯一家几代同居于一大厝之中,大厝中厅堂、住房和庭院的布置是有一定的讲究。闽南博饼文化•中秋博饼,起源于泉州府思明州(今厦门岛),传说由郑成功的部将洪旭发明博饼,是厦门地区特有的由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博饼是中秋节时的一种大众娱乐活动,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共计一会,设状元1个,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何为博饼?300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郑成功的士兵来自福建、广东各地,到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倍思亲人。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了宽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激励士兵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便与兵部衙堂(今厦门洪本部巷32—44号)的属员,经过一番筹谋,巧设“中秋会饼”,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由于博状元寓教于乐,活泼有趣,所以郑成功特别批准从农历八月十三至十八,军中按单双日分批轮流赏月博饼。博饼由来科举常用名图示奖品状元状元插金花六杯红六杯黑五王五子带一秀五子登科状元榜眼对堂探花三红进士四进举人二举秀才一秀博饼规则备注:1.投掷时必须一次性投掷6颗骰子2.抓举骰子,手和骰子必须高过碗边缘3.在投掷过程中,若有骰子跳出瓷碗外,那么此次作废4.4进为除四以外的任意数字5.主持人具有对活动的解释权博饼的碗骰子六个[tóuzǐ]传统的会饼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饼汇聚而成的,一套会饼计有:状元饼1个,对堂饼2个,三红饼4个,四进(士)饼8个,二举(人)饼16个,一秀(才)饼32个。这种中秋节玩会饼博状元的习俗,300多年来一直在闽南民间流传。每年中秋节前后,闽南的饼店便大量生产会饼上市供应,有馅饼、广东饼,包装精美,为送礼佳品。皓月当空,家家户户燃起红烛,摆着会饼,全家老小,亲朋好友,五六个人一起虔诚地掷骰子,看月神赐福给谁,热烈有趣,笑声不绝。状元郎相继产生,鞭炮声、烟花声不绝于耳,一片欢乐升平的景象。闽南人博饼习俗中秋博饼文化在古代,“博”是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
本文标题:《妙趣横生的闽南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8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