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太史公自序》精品课件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倜傥:卓越,洒脱不拘;非常:不同寻常;称:称道一、说说司马迁身上的“倜傥非常”之处。1、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巨著《史记》。2、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高标。二、了解《史记》及其作者的基本常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这种著作体裁又简称为“纪传体”,以后稍加变更,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作者介绍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太史公自序司马迁教学目标:1.在学习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生活经历和他的志向抱负,以及他著《史记》的始末。2.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后面各专题的学习作好铺垫。3.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课题介绍•《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学习自序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司马迁,因为这篇自序其实就是司马迁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通读,整体感知•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1-3自叙家世谱系;•4-6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7-10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11叙自己忍辱写《史记》。•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阅读1—3段:一、注音:zhuānxū颛顼南正重chóng蒯聩司马靳司马卬徇私舞弊kuǎikuìjìnángxùn二、重要词语:司天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主持、掌管继承掌管一直到理,这里是主管的意思职守离开;到逃亡相中山遂拔事武安君白起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无泽为汉市长做……相攻占事奉坑杀夺取、攻占一并封王封……为王掌管市场的官长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司马谈司马喜司马无泽司马昌司马卬蒯聩司马错司马靳(孙子辈)(秦)(孙子辈)南正重、北正黎重黎之后程伯休甫司马氏(赵)(卫)(孙子辈)家世谱系•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官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4——6段:注音:浮于沅湘北涉汶泗乡射邹峄鄱阳湖南略邛笮爰及公刘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chōuguìyuánwènsìyìpóqióngzuóyuán南略邛、笮讲业齐、鲁子迁适使反爰及公刘小子不敏紬史记石室甲子朔旦重点词语:巡行、巡视研讨、演习恰巧;同“返”推及不才,愚钝缀集农历每月初一三.问题探讨1、作者在第四节写了自己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其作用是什么?生龙门耕牧诵古文壮游西征巴蜀以南---地杰人灵---司马迁的特殊修养---聪明绝伦---从书本走向自然社会,去感受历史传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证文章记载模糊的内容---对西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3)史记散失,撰写中断,时代的需要。(4)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封禅,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祀典。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就是祭天地。封与禅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都在泰山。据说,这是因为泰山是东岳,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阴阳交替的地方。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无上的上帝。泰山的名字寓意深邃,形神兼备,一个“泰”字既体现出泰山雄伟崇高、峻极于天的自然形貌,又阐发出稳重安宁、国泰民安的深刻意境,涵盖了泰山自然景观和文化积淀的全部底蕴。封禅之说,现存文献的最早者为《管子·封禅篇》。而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他于公元前219年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并立泰山碑作为纪念。秦始皇在泰山遇上暴风雨,避雨于松树下,因封松树为“五大夫”,号五大夫松。麒麟的首似龙,形如马,状比鹿,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纹,腹部有黄色毛。麒有独角,麟无角,口能吐火,声音如雷。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此兽才会出现,。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落实7、8节字词一、文言实词小子何敢让焉绍明世诸侯害之大夫壅之以为天下仪表辨人事之纪我欲载之空言别嫌疑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补敝起废礼经纪人伦辞让,推辞继承嫉害阻塞标准:法度,准则褒贬是非而不被当世所用的言论主张分清:形作动,奖励;惩罚尊崇;鄙夷:使……恢复偏颇之事;废弛之事规范其指数千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故有国者守经事而不知其宜其实皆以为善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君不君则犯则受而弗敢辞:要旨逃跑当权常;合适形容词作名词,好事蒙受,遭受被臣下所干犯推卸落实9、10节字词垂空文以断礼义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礼乐作焉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易服色重译款塞堕: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使……流传;文章著作已经都;依次序排列兴起名词作动词,歌颂褒奖;好人;斥退;坏人更改辗转翻译;叩国门同“隳”,毁历史旧事整理,归纳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4)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壶遂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史记》命运: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成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直到司马迁死,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说明写《史记》的目的: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小结7-10节内容司马迁答壶遂的问话,实质是具体地阐述创作《史记》的主旨,即效法《春秋》述史,以采善贬恶,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准则的原则,并以人物为中心来表现,同时颂扬大汉威德。落实第11节字词于是论次其文幽于缧绁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于是卒述陶唐以来整理,编排囚禁;监狱深思:隐奥而言辞简约发泄愤懑最终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激怒汉武帝,身陷囹圄。此时《史记》“草创未就”,为了不辜负父亲的临终嘱托,为了履行史官的神圣职责,他毅然自请腐刑,“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的表率作用。这段文字里司马迁提到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等,说他们“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所以就“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前人所作所为给司马迁以启迪,他决心效法前人,“述往事,思来者”,忍辱写《史记》。阅读12-13段重点词语:秦拨去古文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承敝通变辅拂股肱之臣俟后世圣人君子废弃没有沿袭;同“缵”,继承敬同“网”顺应;衰败同“弼”期待萧何在法律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定《九章律》,也所谓“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这个“次律令”,是在刘邦进咸阳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局势还比较混乱,社会不安定。即虽打败项羽统一中国,但六国旧贵族还企图东山再起;异姓诸侯与同姓诸侯反汉活动也频频而起。后来的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秦法,取其它于时者,作律《九章》”。补充:韩信生前不仅是个军事指挥家,还是一个军事理论家。据史载:「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他与张良一起,「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韩信曾著有《韩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经失传。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他把秦朝的礼仪废除,力求简易。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汉高祖对这种情况渐渐感到不满,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汉高祖的同意。叔孙通到鲁国故地征召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汉高祖认为
本文标题:《太史公自序》精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9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