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刘良华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广州市51063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Email:lianghualiu@21cn.comTel:34202534;13660450085前言:一种抱怨有人抱怨说,“高考制度不改,新课程没法儿弄。”也有人抱怨说:“课程资源不配套,新课程没法做”(“课程资源”实际上也涉及“制度”问题,比如“教师人事制度”、“教材选用制度”等等)确实,如果没有“制度创新”,教育改革举步艰难。“改到深处,是制度。”人与制度可是,“人与制度”究竟是什么关系?如果没有“人”的想法,“制度”会自动地发生改变吗?(人与制度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主题)假如现有的高考制度不改变,课程改革真的就一筹莫展了吗?假如现有的高考制度不改变,中小学校长、教师真的就没有任何改变的空间了吗?一、“新课程”的核心“文化”“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文化”有两个:第一个核心文化是宽容(“乐观”),即“相信现实是可以改善的”;“相信人性是善的”第二个核心文化是“主动”(执行)做事的“激情”1.什么是宽容(“乐观文化”)?在对待“制度问题”上,乐观者相信“制度是可以改善的”。不将原本相互促进的关系想象成纯粹的相互对立的关系。即使提意见、批评,也是“建设性的意见”、“建设性的批评”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乐观者相信“性善论”而宽容甚至赏识他人。1.1乐观者相信“制度进化论”乐观者总是能够看到现实生活、现实制度中仍然充满积极的因素,对现实生活、现实制度的改善、改良充满期望。乐观的“人”对现实的“制度”不简单地推倒;不简单地认为现实制度“不可救药”;“不做绝对主义的批评者”,不简单地将现实制度想象成“一无是处”而滥用“革命”。重新呼唤人的“激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新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建”时,它看重的是人的“主动”做事的“激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时,它意在通过“自下而上”的“基层制度”的改革推动相关制度的改革。“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根本意义在于:在“上层制度”没有发生改革之前,先“主动”(或称之为“自动自发”)地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而不只是“抱怨”、“观望”和“等待”。唯意志论、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例外唯意志论、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常常被嘲弄,但有三种情况例外:当人缺乏基本的做事的“激情”时,“唯意志论”是一种兴奋剂。当日常生活已经陷入单调乏味、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时,“浪漫主义”是一种解毒剂当物质条件已经饱和却仍然不思“进取”时,“理想主义”就显得珍贵1.2乐观者因相信“人性善”而“宽容”乐观者相信“性善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不抱怨”、“不喋喋不休地抱怨”是乐观的底线。人所有的痛苦都源于自己的心态,人的心态决定了人的命运。你想让别人讨厌你吗?很简单: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见到谁,你喋喋不休地对他抱怨你的人生的不幸,抱怨你被同事排挤,抱怨你不被领导赏识。你很快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开始讨厌你。停止抱怨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喜欢抱怨的人在一起,除非这个人有虐待癖。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整天发牢骚的人在一起,除非这个人有窥探癖。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忧郁的人在一起,除非这个人是一个弱者。对忧郁而喋喋不休地发牢骚的人表达同情和怜悯的人,是廉价的怜悯。尼采否定“怜悯”,认为怜悯是弱者的人生观。停止抱怨之后人总是喜欢和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在一起。生命已经普遍苦闷,能够把笑声带给别人的人。笑声完全不是一种技术,而是善良。“不把精力浪费在复仇上”“不要一门心思地复仇”,复仇的结果总是得不偿失。不要把珍贵的时间用在复仇上,把珍贵的时间留给自己。要是把珍贵的时间浪费在仇敌身上,是让仇敌不战而胜。哈姆雷特的悲剧在于他一生都在算计、复仇、犹豫不决,没有自己的真正追求“有仇不报非君子”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吗?“爱我们的仇敌”批评易,赏识难。复仇易,感恩难。从“不把精力浪费在复仇上”到“爱我们的仇敌”“爱我们的仇敌”与其说是一种美德,不如说是“自我保护”的智慧耶稣所说的“爱你的仇敌”,不只是一种道德训诫,而是宣扬一种20世纪的医学。当他说“原谅70个7次”的时候,他是在告诉我们如何避免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和多种其他的疾病。“爱我们的仇敌”何以可能“当我们恨我们的仇人时,就等于给了他们致胜的力量。那种力量可以使我们难以安眠、倒我们的胃口、升高我们的血压、危害我们的健康和吓跑我们的快乐。如果我们的仇敌知道他们如何令我们担心,令我们一心报复的话,他们肯定会高兴得跳起舞来。我们心中的恨意完全不能伤害到他们,却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像地狱一般。”不干涉他人的私人生活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习惯生活,只要这种生活习惯不影响他人如果你总想改变你的朋友的某些习惯,你就犯了第一个错误:不宽容如果你已经改变你的朋友的某些习惯,你就紧接着犯了第二个错误:残忍。给别人自由生活的权力,不轻易地想着要改变别人的生活习惯,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品质。这个品质叫“宽容”。1.3乐观者“真诚地赏识”他人不仅宽容,而且感恩。幸福的人,总是怀着感恩的心态过日子。凡是“赏识文化”流行的地方,“期望效应”将成为普遍的事实。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哈佛大学任教时,班上的女学生在一次聚会上献给他一株杜鹃树。詹姆斯深受感动,写了一封答谢信。他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渴望得到赏识”你喜欢当模特吗?当模特儿怎么样?其实这种工作的全部内容几乎从头至尾都得站着、等待上台。做新闻播音员怎么样?除了念别人写的文章以外,什么事也做不了。即使你无法选择工作本身,但你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态度。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位佛教僧侣跟阿尔讲了一个故事,阿尔听了就受到诱惑,遗弃自己肥沃的土地,动身前往神秘的钻石田去寻找巨大的宝藏。他漂泊到很远的地方,直到双脚疼痛,疲惫不堪,青春和财富都挥霍殆尽,只剩下衰老和穷困。在所有的幻想破灭之后,他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死去。不久之后,竟然有人在阿尔的土地上发现了不计其数的钻石。2.什么是“主动”?“主动”意味着承担自己的责任“主动”的底线是心领神会地“执行”任务,将任务视为己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观望、不推委、不犹豫不决、不拖沓散漫“主动”的理想样式是满怀“激情”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2.1主动以“独立”、“自立”为前提主动的本源意义是“孤独”地承担责任工业文明一直在倡导“团队精神”,“合作”、“集体”,以致个人被淹没在种种“集合”、“整体”中。这种“集合”有时甚至会演化为某种“集体暴动”或“集体暴政”,比如中国1968—1978年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什么是真正的“团队精神”?真正的“团队精神”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它尽可能地地发挥个人的力量,它尽可能地尊重个人的选择,它不以团队精神为借口动辄取消个人的追求和选择。真正的“团队精神”意味着:在个人无法解决某个问题时,同伴之间相互配合、帮助。“合作学习”的真相真正的“合作学习”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它尽可能地让学生个人思考;它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选择;它不以“合作学习”为幌子动辄对学生说“同学们讨论一下”。所有的“学生讨论”以学生个人思考为前提。在学生没有个人思考之前,一般不安排讨论。只有当学生个人思考之后,有了发现的惊喜需要和同伴分享时,只有当学生个人思考之后,有了困惑而需要向同伴寻找帮助时,才有“集体讨论”的必要。“集体讨论”,尤其是“全体讨论”,当是一件需要谨慎使用的策略。看啊,那个孤独的个人工业文明所期待的“合作”或“团队精神”,一不小心就演化为压制“个性”的借口,它使人放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独立地承担责任”,甚至一度怂恿人“媚俗”。当人过于看重“合作”以至于“媚俗”时,哲学界、文学界就开始呼吁关注“那个孤独的个体”。“合作”还是“孤独”?一边是工业世界的“合作”与“团对”精神;一边是哲学世界的“孤独的个人”。当工业世界过于强调“合作”(或“团队精神”)之后,哲学世界于是提醒人们,所谓“合作”或“团队精神”,无不以“独立”或“孤独”为根基。人原本是“独立”或“孤独”的,人从来就需要独立地承担责任,并因预感到要走向“孤独”乃至望而生“畏”。于是,哲学世界讨论的基本主题就成为孤独的“个人”与孤独个人的“畏”。道破天机较早道破天机的哲人,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同时代的欧洲人有叔本华,后来有尼采、海德格尔与萨特。有独立人格的人是那些能够享受孤独的人。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害怕孤独的人,常常在人生的关键逃避责任。主动是“自己拯救自己(self-help)”没有人能够拯救自己,人只能自己拯救自己。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人只能自己帮助自己。当一个人自己帮助自己的时候,别人很愿意帮助他。自助者天助。主动的人不滥用“同情”雪中送炭可能是福利,也可能是怜悯,锦上添花可能是趋炎附势,也可能是智慧和博大。弱者倚赖他人的怜悯和同情心,这样的人等待福利;有人格的人宁愿选择独立,独立的人自己给自己创造福利。独立人格是人所有的美好品格中第一品格。对于饥饿的人,给他第一碗饭,让他活下来;给他第二碗饭,让他有力;不要再给他第三碗,第三碗饭是毒药。主动的人对弱者的一贯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没有人能够让你贫穷,所有的贫穷都由自己的性格造成。性格决定命运,自己的性格缺陷让自己选择了贫穷。贫穷的人没有权力乞求别人的同情和帮助。有独立人格的富人不会轻易帮助那些贫穷的人,因为有独立人格的富人蔑视贫穷,更蔑视贫穷的人的性格和心态,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主动首先是独立。人之所以为人,却不止于独立。独立之后,是主动。2.2主动的底线是“执行”:重建“执行文化”主动的底线是“忠诚”与“执行”(“执行文化”)“现代精神”往往被误解:“个性”就是不执行吗?“创造”就是不执行吗?“主体”就是不执行吗?愿意“执行”的老实人吃亏吗?哈伯德说:世界会给你厚报,既有金钱也有荣誉,只要你具有这样的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主动就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次之,就是别人告诉了你一次,你就能去做。再次之,就是这样一些人,别人告诉了他们两次,他们才会去做。这些人不会得到荣誉,报偿也很微薄。不“执行”的后果更次之,就是有些人只有在形势所迫时才能把事情做好,他们得到的只是冷漠而不是荣誉,报偿更是微不足道了。这种人是在磨洋工。最等而下之的就是这种人,即使别人追着他,告诉他怎么去做,并且盯着他做,他也不会把事情做好。这种人总是事业,遭到别人蔑视也是咎由自取。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等而下之的就是这种人,即使别人追着他,告诉他怎么去做,并且盯着他做,他也不会把事情做好。这种人总是失业,遭到别人蔑视也是咎由自取。这种人往往聪明,但聪明反被聪明误2.3主动的理想样式是因“兴趣”而有“激情”主动的理想样式是因“兴趣”而有“激情”、“创新”“激情”、“创新”从“兴趣”源源不断地发生真正主动的人,是那些正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人。“兴趣”的误解——杜威:《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小结:播种与收获人一旦有了“主动”精神和“乐观”心态,即使不能“心想事成”,至少也能“有所成就”。虽不至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至少也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种“主动”,收获“成功”;播种“乐观”,收获“快乐”。二、基于新课程的行动研究:问题课题化“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只是“自上而下”的问题一旦被追踪和设计,问题就转化为课题《让学生自由发言之后》三、基于新课程的反思文化(反思性教学)我这堂课发生了哪些教学事件?我对这些教学事件的归因别人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我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四、合作研究: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他人的经验之一:“集体备课”、“集体听课”他人的经验之二:文章;书;录像;影视他人的经验之三专家(骨干教师)报告;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正式的合作;非正式的交谈理论阅读: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展开一场谈话教师的“办公室文化”教师的“学习习惯”附
本文标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9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