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课文翻译与学习辅导
文选(第一单元)导论记叙文(杂记文章一)一、文体及文体分类组成文篇和书本的文字作品,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样式和类别。它的形成的由文字作品的用途决定的。某种用途的文字作品长期使用于某种场合,从而形成某种格式,具备某些要求,又从而具备某些表达特点和某种语言风格,于是便产生了某种类型的文体。因此,文体,简单说,就是文字作品的体裁、样式。从广义角度讲,一切文字作品都叫“文章”,这时“文章”和“书面语言”是一致的,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狭义的“文章”指除纯文学的诗歌、辞赋、骈文之外的其它作品。古代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文言文,文体是指广义的文章体裁,包括了文学和非文学作品。对文体的研究和分类,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有各不相同的标准。当代“古代汉语”教材一般倾向于按语言特点分,分为:散文、韵文、骈文。散文和韵文下面又再分。如果把语言特点理解为有无押韵、平仄、排偶等,即语言艺术色彩强弱的话,则可分为散文、诗歌、辞赋和骈文。散文、诗歌是两极,辞赋、骈文是中间形式。具体分类,列表于后:(一)散文1.记叙类:史传: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杂记:记台阁、记山水、记人事、记杂物2.论说类:论、说、辩、议、原、解3.告语类:上告下:诏、策、谕、制、诰、命、令、教下告上:章、表、奏、议、上书、疏、封事平告:书、简、牍4.序跋类:书序赠序5.哀祭碑志类:祭文、诔、哀辞、墓志、墓碑文6.箴铭类:箴、戒、规、铭(二)辞赋、骈文1.辞:楚辞2.赋:古赋(汉):散体大赋、骚体赋、小赋徘赋(六朝)律赋(唐)文赋(宋)3.骈文(三)诗歌1.诗: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近体诗:五言:律、绝、排七言:律、绝、排2.词:小令、中调、长调3.曲:散曲:小令、套散剧曲:套数加“科、白”二、文体对阅读的制约不同文体的作品对阅读具有规定、制约作用,读者必须遵守文体的法则。课程性质不同、文体不同,阅读的目标、思路、方法,乃至创造,都有区别。“古代汉语”课对于整个“文言文”的阅读,目标是:第一,学习、习得古代汉语文,培养读懂古书的能力;第二,发展思维能力;第三,陶冶思想情操。内容不同的读物各自侧重于起“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作用。文章和文学,它们的区别,主要在,第一,内容真实性不同,文章讲求的是客观实在的真实,文学讲求的想象的真实;第二,表达方式不同,文章主要用抽象思维方式和指称性、宣示性的语言,叙述事情、阐明主张、抒发感情、提出要求,总之是通过明确表述直接作用于社会;文学主要用形象思维方式和非指称性启示(暗示)性语言,凭借想象、联想、虚构塑造典型形象,把作者的思想观点、道德评价隐藏在形象画面中,通过含蓄表达感染读者,间接作用于社会。因此,读文章主要在于“致用”,读文学主要在于“审美”。文章和文学,各自的小类不同,语言运用的方式不同,思路展现的方式、组织结构的样式不同,读者的阅读目标、阅读方法有就不同。以下就记叙、论说、辞赋骈文、诗歌的文体特点和阅读策略,在相关部分文选前分别介绍。三、记叙文的阅读教材(上)第一、二单元文选,是记叙文。第一单元是杂记。第二单元是史传。阅读时除致力于扫除语言文字障碍外,注意掌握文体特点。记叙有六要素(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何如,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抓住了这六要素,理清了它们的关系,就基本上掌握了这篇记叙文。阅读记叙文,要掌握:记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你从中吸取什么。如读史传文,读了之后在脑海中还原这段(这部分)历史,能否感受作者的认识评价,能否进行联想,做到“读史以鉴今”、“读史以明智”。能掌握这三点,就达到了阅读目的。精衛填海《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我国最早的地理书,成书约在战国时代。书中多远古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传世的是晋郭璞的注本,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精卫填海》通过叙述精卫鸟的来历,表现并歌颂了以精卫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又北二百里,曰發鳩(jiū)之[1]山,其[2]上多柘(zhè)木;有鳥焉[3]:其狀如烏,文[4]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xiào)。是[5]炎帝之少女[6],名曰女娃。女娃遊[7]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爲[8](wéi,)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9]堙(yīn)於東海。漳水出焉,東[10]流注於河。【译文】又北边二百里远,(有一座山)叫发鸠山,山上有很多柘木;山上还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花脑袋,白色的喙,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很像在叫自己。这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历,溺水而亡,没能回来,于是变成了精卫鸟。它常叼来西山上的木片石块,填到东海里。漳水发源于发鸠山,往东流,注入黄河。【语文卡片】(一)文字:古今字文(纹)(二)词类活用:名作状:东.流(三)句式:判断句:是炎帝之少女。夸父逐日《山海经》【简介】本文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写夸父同太阳赛跑的神话故事没,表现了古代人民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无畏精神。夸父(fǔ)[1]與日逐走[2]。入日[3],渴,欲得飲[4]。飲於河[5]、渭,河渭不足,北[6]飲大澤。未至,道[7]渴而死。棄其杖,化爲鄧林。【译文】夸父跑着追赶太阳,追赶上了,口渴了,想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去喝,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就到北方去喝大湖的水。还没到大湖,路上就渴死了。夸父扔掉了他的手杖,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语文卡片】词类活用:1.动作名:欲得饮.2.名作状: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女媧補天刘安《淮南子》【简介】《淮南子》本名《鸿烈》(鸿,大;烈,明。大明道之言。)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书中保留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女娲补天》这则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恶劣的自然环境,歌颂了远古时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雄伟气魄。往古之時,四極[1]廢[2],九州裂,天不兼[3]覆,地不周[4]載[5],火爁焱(lànyàn)[6]而不滅,水浩洋[7]而不息。猛獸食顓(zhuān)[8]民,鷙(zhì)[9]鳥攫(jué)老弱。於是[10]女媧(wā)鍊五色石以[11]補蒼天,斷鼇足以立[12]四極,殺黑龍以濟[13]冀州,積蘆灰以止淫[14]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15],冀州平,狡蟲[16]死,顓民生[17]。【译文】远古的时候,支撑天的四根擎天柱倒了,大地崩裂了,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烈火熊熊不灭,洪水泛滥不退,凶猛的飞禽走兽捕食善良的百姓,抓走了年老和瘦弱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熔炼了五色石来补天,砍断了海龟的脚来支撑起天,杀死了黑龙来拯救冀州,堆积起芦灰来阻挡洪水。苍天补好了,擎天柱立起来了,洪水干涸了,冀州安宁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了。【语文卡片】词类活用:使动以立.四极【艺术特色】语言简洁,故事情节完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蝜蝂傳柳宗元【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文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作品体裁多样。《蝜蝂传》通过对小虫蝜蝂拟人化的描写,讽刺和批判了贪得无厌、追逐名利的人。蝜蝂者,善[1]負[2]小蟲也。行遇物,輒(zhé)[3]持取,卬[4]其首負之。背愈重,雖[5]困劇[6]不止也。其背甚澀[7],物積因[8]不散(sàn),卒[9]躓仆(zhìpū)[10]不能起。人或[11]憐之,爲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12]其力不已[13],至墜地死。(段意:写蝜蝂的习性。)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1],以厚[2]其室,不知爲己累[3]也,唯恐其不積[4]。及其怠而躓也,黜(chù)棄之,遷徙之,亦以[5]病[6]矣。苟能起,又不艾(yì)[7],日思高[8]其位,大[9]其祿,而貪取滋[10]甚[11],以近于危墜[12],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段意:讽刺像蝜蝂一样“贪得无厌”的人。)【译文】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昂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已经受到惩处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爬高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语文卡片】(一)用字现象:通假:以(已);艾(乂)古今:卬(昂)(二)词类活用:形作使动:厚.其室;高.其位;大.其禄。(三)句式:判断句1.蝜蝂者,善负小虫也。2.其名人也。【艺术特色】因物肖形,讽刺幽默。桃花源記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晋代伟大的诗人、散文家。《桃花源记》通过对一个理想社会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消极避世的思想。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1]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2],落英[3]繽紛,漁人甚異之[4]。復前行,欲窮[5]其林。(段意:发现桃花林。)林盡水源,便得[1]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2]有光。便捨[3]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4]。土地平曠,屋舍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5]。阡陌(qiānmò)交通[6],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髪垂髫(tiáo)[7],並怡然自樂。(段意:渔人所见桃花源中景象。)見漁人,乃[1]大驚,問所從來。具[2]答之。便要[3](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4]。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5]邑人來此絕境[6],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7]何世,乃[8]不知有漢,無論[9]魏、晉。此人一一爲(wèi)具言所闻[10],皆歎惋。餘人各復延[11]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12]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wèi)[13]外人道也。”(段意:桃花源的人热情款待渔人,并说明居住此地的原因。)既[1]出,得[2]其船,便扶[3]向[4]路,處處誌[5]之。及郡下,詣[6]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7]向所誌,遂[8]迷,不復得路。(段意:桃花源销声匿迹。)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1]往,未果[2],尋[3]病終。後遂無問津[4]者。(段意:刘子骥寻访未成。)【译文】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以打鱼为生的人。沿着山溪划船,忘记走了多远了。忽然看到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远都是桃花,当中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纷纷扬扬。渔人觉得这里景色很奇特,继续往前划,想走到桃花林的尽头。树林的尽头是那条小溪的源头,就在那里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隐隐约约地像透出了光亮。他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狭窄,仅仅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便开阔明朗起来。只见地面平坦宽广,房舍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田间的小道交错相连,鸡鸣犬吠彼此都能听到。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地劳作。男男女女的衣著打扮完全与外边的人一样。黄发高寿的老人、垂发的小孩,都显得十分安定愉快。他们看见渔人,非常吃惊,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全都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个客人,都来向他询问。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朝了。渔人一一把他的所见所闻全都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就告辞
本文标题: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课文翻译与学习辅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0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