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十章护理职业防护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护理职业伤害的因素第三节护理职业防护的原则与措施第四节临床高危科室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2教学目标:1、理解职业暴露的概念2、了解医务人员的主要六大职业危害以及防护措施3、熟悉针刺伤和直接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处理流程教学重难点:1、医护人员六大职业危害以及防护2、针刺伤和直接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处理流程3职业防护安全是近来医务人员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护理人员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职业暴露的危险大,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着许多职业感染机会,要有职业安全防范意识,采取防范措施,减少职业危害。前言4感性认识•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病毒,形象地说,在一个标点符号里足以容下2.3亿个病毒。•感染HIV只需1.4毫微升血液,HBV只需0.4毫微升血液。•每毫升血液中含HBV病毒就有一亿个感染剂量5你的世界•每年有数百万病人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和各种侵入性手术治疗。•也许你就是这项技术的执行者。随着各项技术的执行,无形中也增加了由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每年你所接触的大量病人以及你数以百次可能的被血液感染的潜在危险,其严重后果是什么?你想过吗?6•每30秒钟,在你和你的同行中便会发生一次职业暴露。•每30秒钟,便有一名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扎伤。•每30秒钟一次也就是每年将有近百万次针头扎伤事故发生。•自有医护工作以来,医护人员就不经意地暴露在这些病原菌地威胁之下。你的世界7以史为鉴(国外)•有记载的医源性感染•1924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白喉•1949年,人第一例报道医务员感染肝炎•1984年,美国首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HIV•1987年,Italy首例ICU护士感染HIV•1992年,美国Linda被留置针扎伤HIV•2019年,报道感染HIV+HCV•2019年,报道实验室感染HIV+HCV8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1、护理职业防护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理人员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2、护理职业暴露指护理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93、普及性预防指在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时,无论是病人或医务人员的血液和深层体液,无论是阳性或阴性,都应作为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加以防护。4、标准预防假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第一节概述10二、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1、提供护士职业生命质量2、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3、营造轻松和谐工作氛围11三、护理职业防护的进展1、研究角度多样化2、研究规模和方法不断改进3、重视心理社会性因素和心理健康4、防护立法增多,强调落实12第二节护理职业伤害的因素及防护措施•在医院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多种损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运动功能性职业伤害暴力攻击伤害13一、生物性因素生物因素主要包括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以及流感和支原体病毒等。医务人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易受到职业伤害。14你知道病人是否感染?—冰山图不要认为只有在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个体才具有传染性。很可能,一个被感染的人看上去和健康人一样。10-15%AIDS明确诊断85-90%AIDS感染者未被诊断15职业暴露特点★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HIV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辨别,却具有传染性;★艾滋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病人常到各科就医,就诊时不易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医务人员面对更多的是潜在的传染源。★多发生在非传染科室。1617(一)谁有职业暴露感染HIV危险•容易感染的人员:•检验人员、护士、医生、外科技师、•透析医师、停尸房工作人员,医疗垃圾处置人员等在医院工作的所有群体。18(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因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洗手手是致病菌最常见的传播方式!20手部卫生清洁经常疏忽的地方–拇指–手指之间–指尖–手腕拇指211,2,3,4,5,6,7,8,9,10,11,12,13,14,15正确的洗手方法:要持续15秒钟!!22•注意清洁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部位。•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等饰物的部位。•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手洗净后一定要用一次性纸巾、干手器、干净的毛巾、或手绢等擦干双手,毛巾、手绢应勤换,否则容易导致“再次污染”。洗手注意事项23(1)检查治疗中,医护人员必须保持配戴口罩;(2)当口罩潮湿了或污染了,立即更换;(3)一次性口罩使用不超过4小时;(4)治疗过程中不可以用手套触摸口罩;(5)离开诊室前,必须脱下口罩,不可以悬挂于颈脖上;(6)先洗手戴口罩后戴手套;先脱手套洗手后再摘口罩。(7)使用后的口罩属于“医疗废物”口罩使用(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24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一副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一副手套也不能用于不同的患者,操作中如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25其他防护工具的使用:1.医务人员在操作前要评估被体液污染的危险程度,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具2.急诊科、外科等科室在处理大出血的患者时,疑是或已患传染病的患者考虑穿防护服,气管插管和吸痰时则应戴护目镜和面罩;3.妇产科护理人员辅助接生时应穿防水围裙,避免羊水喷溅造成的污染等。(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26当发生职业暴露后你如何处理?②挤出血液并用肥皂水及清洗冲洗×③科室内有备肥皂水吗?①自行用消毒液消毒即可?27因为:肥皂水属于碱性液,能中和毒素PH试纸:碱性显示绿色,酸性显示红色为何职业暴露后要用肥皂水处理?28二、物理性危险因素对护理人员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包括放射线、各种辐射、噪音(电话铃声、机器声、病人的呻吟及仪器移动的声音)、粉尘、锐气伤、负重等。29职业暴露的方式•针刺58.4%•皮损22.7%•黏膜污染11.2%•割伤7.7%302019年7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中国卫生部网)病名发病数死亡数艾滋病5930768甲型肝炎33122乙型肝炎10500756丙型肝炎144489淋病96390梅毒3618075930768331221050075614448996390361807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艾滋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梅毒发病数死亡数3132治疗病人结束后,用肥皂洗手。使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接触传染性病人或物品后,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检查有口腔病损的病人有机会接触血液、唾液,应戴手套。手套用完后应丢弃。治疗每个病人后使用新的口罩。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不戴手饰,不留长指甲。禁止在诊室饮食。工作时穿工作服,戴手套、防护镜、口罩,治疗时避免接触无关区域。33标准预防措施36将输液导管与无针系统连接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整个过程中应从容不迫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可寻求帮助洗手、带手套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不要直接传递37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应用重新盖帽装置尖锐物收集箱应放在使用处禁止双手重新盖帽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38注意!!!•无论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千万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把用过的注射器放到专门的容器中,统一处理。•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39溅污或浸泡所致的污染,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帽子、口罩、手术衣;流动的净水充分冲洗污染部位。如受伤部位是眼睛,用无菌纱布饱醮生理盐水擦拭或用不带针头的针筒冲洗,或使用洗眼器冲洗眼睛40•镇静•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流动净水充分冲洗;•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并包扎伤口。锐器伤41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2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42•HBV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中大量存在,每毫升血液中有近1亿个病毒颗粒,如果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并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基本上不会被感染,而普通人群对HBV易感。•没有经过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者,若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针头刺伤或割伤一次,其感染的几率是6%~30%,若该患者HBeAg阳性(乙肝二对半的第三项),则感染的机会增加至27%~43%。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43•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注射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通过主动免疫使身体产生抗体。新参加工作的医务人员,在进行常规体检的同时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若以上三项指标均阴性。一般经过3次疫苗注射后,大部分人(90%~95%)都可以产生免疫力。乙型肝炎预防44•发生意外伤害后,源患者和伤者都应及时验血•30分钟内报告科内主任或护士长、负责人•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院感科根据伤者情况进预防用药及指导伤者定期血清学追踪•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45医务人员暴露于污染血后操作程序医务人员暴露于污染血后医务人员: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接种后无反应HBsAb<10mIu/ml接种过乙肝疫苗HBsAb>10mIu/ml病源:HBsAg(+)HBsAg(-)HBsAg(+)HBsAg(-)医务人员:24小时内立即接种HBIG0.06ml/kg完成乙肝疫苗接种24小时内立即接种HBIG0.06ml/kg定期追踪定期追踪完成乙肝疫苗接种(0、1、6月)定期追踪病人如有黄疸一月后复种HBIG定期追踪47•注意: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应以24小时内(最好不超过7天)接受注射。乙型肝炎暴露48•1、临床使用中的消毒剂:甲醛、含氯消毒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粘膜对人体造成伤害,长期接触可引起视力下降、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头痛、心悸、失眠等。化学性因素(一)化学消毒对人的影响49•2、各种化疗药物和抗生素医务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这些药物在配制过程中挥发入空气内的微粒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可致白细胞(WBC)计数减少、脱发、月经异常、疲劳、皮肤过敏,重者可致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过敏性休克、猝死等。化学性因素50•3、各种毒性垃圾血压计、体温计、荧光灯等损坏破碎后漏出的水银,占医院卫生材料绝大部分的一次性PVC产品等等,均可造成人体的慢性中毒和其他危害。化学性因素51•4、各种废气、污染气体医院工作环境复杂,各种废气、污染气体对医务人员均可构成职业威胁。有报道显示,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的污染环境,有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化学性因素52化学性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治疗护理过程中接触到的粉尘可引起呼吸道的损伤;•病室空调、床头传呼器、蒸汽开热水桶、净化设备、消毒机等的噪声可引起医务人员易疲劳、烦躁、头痛、头晕等;•X线、同位素、紫外线等可致人体WBC计数下降、抵抗力降低、电光性眼炎等;54•治疗护理过程中接触到的粉尘时必须戴口罩;•各类仪器发出的声音尽量调低,减少呼叫铃呼叫率,实行床边工作制;•紫外线灯照射时戴防护眼镜;55•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不得紫外线光源直接照
本文标题:护理职业防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0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