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2)人格界定: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3)人格结构: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间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1,地形学模型1)意识2)前意识3)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他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2,结构模型1)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2)自我3)超我4)人格动力:1,动力的性质,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2,动力的分类1)生的本能,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2)死的本能,代表破坏成分。5)人格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他的理论是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过程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身体快感作为五阶段划分的指标,1,发展阶段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两性期2,发展障碍1)停滞现象2)退化现象6)研究方法:临床观察法,心理治疗技术7)研究主题:1梦心理学,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四种:凝缩,置换,象征,润饰。2焦虑: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是现实本我和超我。3自我防御机制:首次系统的整合防御机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概括防御机制有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及情感的作用。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3,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状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5,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主要防御机制类型:压抑、投射、反向形成、转移代替、合理化、否认、升华。8)理论评价: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1他将潜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他强调本能的作用。3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4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5,注意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个发展阶段中的作用。理论缺陷:首先对于人性消极负面的看法;其次,不少学者批评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过分夸张性在人格形成发展中的决定行动力作用,忽视社会以及文化冲击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后,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严谨性受到质疑。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1人性观:人性观比较积极,认为潜意识也具有积极的力量,包括智慧。对人类的前途并不悲观,相信人是成长的,人类能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宁静的心理状态,他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2.人格界定: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冲突,在荣格的著作里,他将心灵作为人格的专用语。3.人格动力:他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的源泉来自心理能,荣格称其为力比多,他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生命力,包括生殖、生长、其他活动,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能被用于满足更重要。关于心里能,他提出1)等值原则2)平衡原则3)反相原则4.人格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构成,意识处于最底层,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过程,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适应环境,中间层是由一些被遗忘或压抑个体经验构成,主要是一些情节构成,最深层是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心理积淀物。1)意识和自我,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意识自我由意识的直觉、记忆、回想和感觉所组成。2)个体潜意识和情结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原型最重要的有四种1)人格面具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3)阴影4)自性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1)补偿作用,起到一种平衡作用,不会产生不协调特征2)对抗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会产生冲突,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成为生命的本质3)联合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不仅对抗,同时也会相互吸引、联合。5.人格发展:荣格认为人格发展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心理独立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个体个性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或达到一种自我意识,把人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童年阶段(出生到青春期):是在人生的早期,力比多指向于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青年阶段(由青春期到四十岁左右):必须努力开拓他们在生活中的位置。中年阶段(大约四十岁以后)个体更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6.人格成因:1,父母的作用2,教育的作用3,社会影响。7.研究方法:荣格理论依赖的是临床观察法1,语词联想技术2.释梦技术(放大法、绘画疗法)8.研究主题:1,心理分析,在荣格看来,神经症症状是个体的心灵尝试自我调节的一种努力,是来访者在潜意识深处先后获得更完整人格的一种外部表现,而症状往往表现为情结是人格得以发展把情节和人格整合起来。荣格将心理学治疗分为四阶段:宣泄、阐释、教育、个性化。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四阶段则有许多具体技术包括:释梦、移情、反移情分析、主动想象,象征放大技术等。2,梦心理学:1,建立在集体潜意识基础上指出梦的理论取决于其潜意识假设2,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表现形式,梦是潜意识心灵的真实描述。3梦结构:展示、发展、高潮、结束4,自己释梦方法:综合建构法3,人格类型:两种人格倾向:内倾外倾;四中心理机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八种人格类型:2乘49理论评价: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超越,是近现代新伦理学的先锋;将力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或生命力,摆脱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倾向。对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完全超越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的发展。理论缺陷:荣格学说浓重的神秘与宗教色彩、晦涩难懂的行为招致了很多批评。思想陷入了假哲学漩涡中。原型理论是形而上学的,无法验证概念种族遗传观点错误,心灵发展的概念不清。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1人性观: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他所持有的自由意志人性观,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人的意识并非受制于本我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动。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目的。2人格界定:他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3人格动力:早/后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心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做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想上永恒的原动力,追求卓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主导动机,也是人的天性。4人格结构:没有完整人格模型,提出基本概念1)生活风格,划分为四种: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2)创造性自我,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3)社会兴趣三阶段:习性,能力,简洁动力。3问题: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婚姻爱情。4)追求卓越5)自卑与补偿。5人格发展与成因1)父母教养方式2)出生顺序6研究主题:心理补偿与自卑,社会兴趣7理论评价:贡献:理论平实易懂,积极乐观,易被人接受;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看懂人类利他本性和行为倾向;认为意识是中心,充分了解自我实现意义,计划指导个人行为;人行为受社会激励推动,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强调人格独特性和整体性;首创造性自我概念;对当代治疗实践贡献大。缺陷:1原创性基本假说行为难以描述;某些基本观念定义不明确;将复杂观念过度简化,其次,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最后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只论述了家庭环境这一有限的社会环境,过于局限,并未触及社会的本质。新精神分析学派一霍妮(创办了自己的美国精神分析研究会,共出版6部著作)1人性观:对人的本性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发展自己的独特潜能,但人格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当我们积极成长的内在力量受到外界社会力量的阻碍时,病态的行为就有可能出现。2人格结构:把人格看成是一个完整动态的自我,自我,即人本身,自我的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现实自我、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指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的一切存在的总和,真实自我(可能的自我)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理想自我(不可能的自我)是指个体为了逃避内心的冲突寻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个不合理的形象,是纯粹虚构的。理想自我实际上是一种病态自我,他认为它是形成神经症或变态热歌的主要原因。3研究主题: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神经症理论,(神经症需要,神经症人格,人生取向,神经症冲突)心理顺应方式,盲点、间隔区划、合理性、极度的自我控制、外化、武断的正确、犬儒主义。4理论评价:贡献:1它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它是精神分析式的思维从纯粹的强调生理、解剖和个体转移出来,转而关注一个温暖的以及社会和文化硬性的重要性,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道路,也使精神分析治疗更加广泛而有效的满足了现代人适应生活的需要。2他对女性心理的理论的论述更加符合现代的观点,3超越了传统精神分析的窠臼,创立了社会文化学派。缺陷:1创造性不够,他的理论和前人相似,人们认为他照搬了经典精神分析和个体心理学的诸多概念。2过于强调神经症,忽略了正常人格的结构和发展。3理论在内部一致性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强调社会文化对于神经症的作用,却没有指出社会文化作用于人格的具体机制是什么,也没有社会改革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关心个人如何顺应这种文化,未突破弗洛伊德的局限性弗洛姆1.人性观:弗洛姆坚
本文标题: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1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