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顾城诗歌鉴赏《远和近》《一代人》《感觉》顾城简介顾城,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并于“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他是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代表作品:《一代人》、《远和近》、长篇小说《英儿》(与谢烨合著)、诗集《白昼的月亮》等。需要注意的是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他为什么戴帽子?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间污染了他思想,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纯净的渴望。写作背景这首诗同样是顾城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几年后所作。在文革期间,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斗争与怀疑,人们每天都惶惶不可终日,人际关系被严重地扭曲,给无数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这一首诗就以独特的角度表现了人与人之间非正常的关系与隔阂。《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这首诗的中心词是远和近,诗中一个“很”字让这种距离变得极端,它比“太”的程度要轻,要缓和,似乎有改观回旋的余地,但要消灭它也需付出相当的努力。情感的拉近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有时甚至不是两厢情愿的,它需要恰合的气氛,愉悦的心情,无畏的勇气,长久的坚持特别是明哲的智慧,不然,距离近了,会有碰撞摩擦的可能,把握火候,把握温度,把握距离才是中庸的情谊长存之道。1、請指出“你”“我”“云”三个意象含义。2、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象征意义:“你、我”: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这首诗的特点:1、《远和近》,是一首非常抽象的诗,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①“你”和“我”是什么关系,丝毫没有交代,只写了“我”对“你”的主观心理感受。在“我”的感觉中,“你看我时”,你仿佛和我相距“很远”;“你看云时”,你仿佛和我离得“很近”。这是一种错觉。造成错觉的原因诗人隐去了,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引诱读者去想象,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②两人的现实距离是很近的,但是心理距离却很远。“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意思是你对那些自然物那么亲近,对人却很冷漠,使“我”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就暗示出二人之间在心灵上的隔膜。这种隔膜怎么产生的呢?诗人没有明确地写,好比只摆出谜面,而不亮出谜底,这也是造成诗意朦胧的因素之一,这才使这首诗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2、写作特点顾城的《远和近》是一首表现特定心理的审美情趣而有些朦胧的诗,表达含蓄、精炼,而内容深刻。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生物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和向往。《远和近》主旨:诗不仅表达情感,也可传达经验,《远和近》传达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种经验。诗似乎是纯理性的,十分冷静,但细细品味,其中暗暗催动着一股热流:呼唤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写作背景这是顾城在1979年4月写的诗,此时中国的“十年浩劫”(1966年5月——1976年10月)刚刚结束,而那些经历了文革洗礼的一代人几乎把整个青春浪费在了文革上。那是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迷惘的时代。这一首诗就表达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与战胜黑暗的决心。诗歌鉴赏Q:“黑夜”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A:“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重寓意:一方面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另一方面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判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作者情感及创作意图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一代人》干脆的语言,执着的追求意向同样显示了一种性格,它汇集了思维与表现、形式和内容、标题与诗体之间在大小、深浅、形象抽象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深沉而潇洒地突出了当代人的精神意象,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18个字。这首诗不是对黑暗的绝望,是对光明的向往,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宣言;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象、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象,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象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一代人》主旨:《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感觉》分析: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动乱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感觉》分析: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感觉》主旨:《感觉》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本文标题:顾城诗三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8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