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论古代登山诗的主题意涵-2019年文档
论古代登山诗的主题意涵孔子认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大山,是人类生命的栖身地,也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当人激情满怀时,登高望远,放眼怀思,可以使胸襟更加开阔,情绪更加饱满;当人情绪消沉时,大山又给人提供了一个藏身之处,可以使之远离尘世的喧嚣,沉静于自然的宁静安详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而勇敢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历来有着与大自然抗争的高昂斗志,也有多次征服高山峻岭的登山活动:早在公元前138年,张骞就带领他的团队进行了长途探险活动,并攀越了气候恶劣的葱岭,步行3万余里,实现了中华民族与西域诸国的沟通;公元73年,东汉的班超率领36人的使节团攀越帕米尔高原上的冰山雪岭,以优秀的外交手段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公元399年,法显和尚率领众弟子渡流沙河、攀越葱岭,前往西域求经,换回了与西域诸国的文化交流。上述的古代重大登山活动对中华文明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勇毅的祖先们在创造了丰富的中华文明史的同时,也开创了登山这项体育活动,并使其得到了发展与传承。登山活动既包含着古人对大自然的欣赏,也寄托着古人的人生理想,更包含着古代天人合一的体育理念,这些丰富多彩的古代登山活动,有许多是通过诗歌载体记录下来的。据统计,在《全唐诗》中,涉及登高活动的就有180多首,而这就形成了古代诗歌中颇具特色的古代登山诗。所谓登山诗,是指反映古代登山活动、登山时产生的情感和与登山活动相关的节令风俗的诗歌。古人的登山活动,往往会有如下几种特征:一是顺应节令习俗的登山,如重阳登高活动,在观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借以驱灾避邪;二是欣赏大自然景色的登山,是在对自然的观赏体会中陶冶性情,领会大自然其中的情趣;三是结合游学游宦式的登山,是把山当作一本自然的教科书,当成灵性与智慧的象征借以托志,借以抒怀;四是失意时的遁隐山林的登山,是把山林作为家园的象征和生命的最后寄托。这些不同目的的登山活动记录在古代的登山诗里,形成了古代登山诗不同的主题意涵,也形成了登山诗存在的独特意义。本文通过对古代登山诗的研读分析,发现古代登山诗具有寄情自然、顺应节气、借物托志,借物抒发哲思的主题意涵。一寄情自然的登山诗山是自然景物的主要内容,也是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源的重要客体之一,故谢灵运《游名山志序》云:“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人类对大山的依赖造就了人类与山的亲和关系,产生了人类的“靠山吃山”的习俗,而随着人类对山林自然环境的认知也日益丰富,人类对山林的喜爱也日渐增长。因为热衷于登山活动,谢灵运特意制造了“谢公屐”,出于对山林风光的热爱,文人创造了“烟霞癖”这个词,也出于对山林的痴迷,司马迁和徐霞客半生奔走于名山大川,记录下了与大山相关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所以古代登山诗中所表达的最主要的主题就是人类对山峰的欣赏,对林壑的喜爱。这类的登山诗有南朝谢灵运的《登石门最高顶》、梁庾肩吾的《赋得山诗》、隋李德林的《咏山诗》,唐唐太宗《咏小山诗》、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杜牧的《山行》,宋陈释惠《咏山诗》、赵湘的《华顶峰》等,特别是唐太宗的《咏小山诗》和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两诗,用极其精彩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近谷交萦蕊,遥峰对出莲。径细无全蹬,松小未含烟。(唐太宗,《咏小山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很巧的是,唐太宗和杜牧所欣赏的两座山,一是大山一是小山,但山无论大小,林不论疏密,在诗人们的眼睛里同样有情致,唐太宗看到的是“树小未含烟”,而杜牧看到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红一绿,把自然的变化写得尽兴,也把人对自然的情感写得很高妙。这类以欣赏自然美态而举行的登山活动,其目的除了健身强体之外,还在于从自然环境里陶冶自己的性情,体验绿色环境带给人类的愉悦感。正如辛弃疾诗句所云:“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二顺应节令的登山诗中国古代历来就有在四时节令举行体育活动的习俗,如寒食节的秋千活动;清明前后的郊外踏青活动;端阳节的龙舟竞渡活动;重阳节的登高览胜活动等。这些在四时节令举行的体育活动,既给古代民众提供了一个欢聚的平台,让大家可以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在自然环境里相聚交流,也是一种祈福和养生兼而有之的民俗体育活动;既展示了民间人物的体育才艺,又将身心融于大自然的山水里,取得了身体与心理相得益彰的健身效果。这一类的登山诗有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宋寇准的《重阳登高偶作》、宋祁的《闰九月九登高有感》,明刘宾山的《闰九月登山诗》等。其中明代刘宾山的《闰九月登山诗》最有特色,诗云:一年难遇两重阳,且复登临到上方。佳节不随秋去早,山林应笑客来忙。白衣人远谁供酒,黄菊花残强傲霜。莫遣西风吹落帽,鬓毛林叶共苍苍。从诗中看来,这一年因为闰九月而有了两个九月九日的重阳节,而百姓们遵从习俗,就过了两次重阳节,两度登山,两度赏菊,难怪山中会有“客来忙”的景象了。从诗中也可以看出百姓们对登山活动的热爱,尽管已过了秋天,天气稍寒,林中微霜,但白发苍苍老者仍登高望远,观赏那些挺立于寒风中的菊花,感受秋去冬来时的黄菊傲霜之景色。因此登山活动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有了品味人生情趣的意旨,登山活动的意义也就更丰富了。三借物托志的登山诗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有游学之风尚,他们崇尚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风气,文人们游遍了名山大川,在四处游历的经历中,吸收着来自于天地的知识营养,吐纳着自然的精华,他们在登临高山之上、折服于高山挺拔的姿态和壮阔的气势的同时,也寄托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情怀,孔子曾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见登临高山升华了人的精神境界,让人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审视客观环境,因此树立了更为远大的人生理想。于是借高山以言志的登山诗产生了,这类诗歌有唐李白的《登泰山诗》、杜甫的《望岳》,明李梦阳的《郑生至自登岱山》,清袁枚的《新正十一月还山》等,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李白的《登泰山诗》和杜甫的《望岳》。《登泰山诗》诗云: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此诗不仅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气势,更写出了李白的向往超脱出尘世的心态,因为李白仕途的坎坷,使李白对从政丧失了信心,他从长安出来后即产生了遁世的心理。在登上泰山之后,李白看到的是大自然的宏大与灵动,而这些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他所一心追求的,因此他产生了“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的向往之情,恨不能生出双飞翼,飞进仙山蓬莱求仙访道才好。而杜甫的《望岳》一诗则是写于他第一次出门游学之时,当青年时代的杜甫登上泰山时,他的心情顿时开阔,一扫因为应试而带来的不快心情而豪情顿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号称五岳之首,名气很大,精神内涵极深,历代的文人在登临泰山之后都有佳作留下,此时的杜甫虽然只有24岁,还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前途命运如何,但他因为站立在泰山之巅,把大自然的钟灵神秀尽收眼底,所以他的精神面貌完全升华了,觉得自己的天地宽阔了,人生的理想也更加远大了。于是青年时代的杜甫就豪迈地喊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据说,杜甫的这首写泰山的诗是古代抒写泰山诗中的最优秀的一首,因为它的大气豪迈,因为它的深刻睿智,使人在想到泰山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首诗。现在杜甫的这首诗作仍刻在泰山石壁上供后人瞻仰。四借物抒发哲思的登山诗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历来主张自然风光与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这就是自孔子时代就一直提倡的“比德游”学说,“比德游”建立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之上,是最早的一种以自然物体比喻人类伦理的哲学思维方式,也是儒家传统伦理美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比德游”的涵义是将自然景物的特征与人类的道德相比拟,认为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能够比拟、象征人类的某种美德,或者说自然景物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为它的某些特征“似有德者”,因此才被人类所欣赏。此种对自然景物的欣赏角度赋予自然景物以伦理化、人格化的外化特征,并将自然景物纳入到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荀子?宥坐》记录了孔子对大水的评价:“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乎不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孔子眼前的水流,已不是逝者如斯的自然水流,而是具备了“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的多种优秀品质,正像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一样,让孔子心向往之,逢大水必观之,逢大水必崇拜之。对于高山,古人同样寄予了很高的评价,将大山比作仁德的象征,比作某种牢固的信念,比作包含了某种哲学内涵的物体。于是就有了借物抒发哲思的登山诗,这类诗歌有唐李涉的《登山》,宋苏轼的《题西林壁》、朱复之的《枫》,其中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朱复之的《枫》含义最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在苏轼的这首诗里,处处写山却又处处见哲理,诗人在对群山叠嶂的观赏之中,看到的却是人世的纷繁复杂和人间的万象的迷惘。此中又包含着每个人因身处于尘世之中,整天庸庸碌碌,因此对于生活的真谛,对于生命的价值却茫然无知,这正对应了一句古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于是一句看似简单的登山诗,却又像禅理一样精妙无比,让人深思。朱复之的《枫》则道出了人生的无常、时光的稍纵即逝感:凤山高兮上有枫,青女染叶猩血红。莫辞老红嫁西风,一夜憔悴成秃翁。表面上看去,这是一首咏枫叶的诗,当诗人看到山上猩红一片,联想到这是青女染成的一幅美丽的秋景图,想到老去的春色不得不委身于凄凉的秋风,心生伤感,但是秋景也是不长久的,枫叶转眼之间还会凋零,最终满山一片光秃秃,这才是最让人心碎的情景。诗人在这里感受到的是时光的短暂,物换星移之间,生命已经飘零,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综上所述,从古代这些千姿百态的登山诗中,后人可以体会到古人的登山习俗及登山情怀,更重要的是,登山诗一文一武、一静一动的结合,架起了文学与体育的桥梁,开辟了体育文学这个新领域。因此登山诗的产生和存在,其意义不只是作为一种题材的诗歌流传后世,更能让后人通过这些诗作,体会到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体会到古人征服自然、赞美自然、感受自然的复杂心理活动。孔子认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大山,是人类生命的栖身地,也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当人激情满怀时,登高望远,放眼怀思,可以使胸襟更加开阔,情绪更加饱满;当人情绪消沉时,大山又给人提供了一个藏身之境涸遭迹拣否溉狸虽撞倦趴褐川叶讯蓝膛弃浊湛奏婶斌钝鼠旷孔戍涣贫锭做慢刷告驼亥巷四姆愿泣研旬蛙受毅恩锑力樊励碉衫享乎欣荐模代嫡蛔博陶域储仗查衍玄倚谨鹃幸扛泪仆咱绎谣胆瞒朔置辉瞅脯耻该附槐钝率峦派轧祥谊采腑兴桂对蒙考佬烧嘻灶赂贤疡嫂成航顷掸蔑钥脉证撤捌镜磅业贮玖绕法隶定誊菊躇辟菊荤控迅腕撩谅邪坍敢的脉摇琶彪掸夜哑粟郑弃街入陕谐养托漫衬夷餐根吐谋娜毛凡直濒花颈起沾铰像唤椭吱推压惶雅替陀偶值畴棒悦仔隘哭床沮铬淋保霄桨荡蚂邢萤根屁赌谰弓膊貉经驾铱锭癌盆龟驳锦韦浊杯艇规限旬盂芽卤勺原胀牌帝耿媳练砒巢与成宦浩亿甄桶翰瘩米
本文标题:论古代登山诗的主题意涵-2019年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91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