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理科学导论1第二章、地理空间地理科学导论2地域分异规律区位理论行为地理理论区域理论地缘理论地理科学导论31、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形成机制地带性差异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匀,产生了沿纬向分布的热量带。热量分布的地带性,影响着水分的分布,各个地带不同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又形成不同的气候特征。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下,气候也是按地带分布的。气候影响植物,而植物与动物又有密切关系,因此,不同的气候带就有不同的植物带和相应的动物界。地理科学导论41、纬度地带性地理科学导论51、纬度地带性地理科学导论62、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形成机制(海——陆地带性)产生经向地带性的具体因素主要是由于海洋和大陆两大体系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响,从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与内陆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在本质上,这种差异可以归结到干湿差异而影响其他因素分异。地理科学导论73、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是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陆上产生了水平自然地带。(1)赤道雨林地带(2)热带季雨林地带(3)热带稀季雨林地带(4)热带荒漠地带(5)亚热带荒漠草原地带(6)亚热带森林地带(7)温带荒漠地带(8)温带草原地带(9)热带阔叶林地带(10)寒温带针叶林地带(11)苔原地带(12)冰原地带地理科学导论8地理科学导论93、陆地自然带地理科学导论103、陆地自然带地理科学导论113、陆地自然带地理科学导论123、陆地自然带地理科学导论133、陆地自然带地理科学导论144、海洋自然带北极带北温带北热带赤道带南热带南温带南极带地理科学导论155、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按垂直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异。地理科学导论165、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谱的几个重要界限(1)基带:垂直带谱的起始带(山地下部第一带)称为基带。(2)树线:森林上限是垂直地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而界线以上则无林带,发育着灌木和草甸。(3)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线。(4)顶带:是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带。它是垂直地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地理科学导论175、垂直地带性地理科学导论185、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特征(1)带幅窄,递变急剧;(2)带间联系密切;(3)水热对比特殊;(4)节律变化同步;(5)微域差异显著。地理科学导论19地域分异规律区位理论行为地理理论区域理论地缘理论地理科学导论20区位的概念及区位理论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区位理论: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地理科学导论21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区位理论从18世纪下半叶早期区位理论思想的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了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从它的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期)、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期)、近代理论时期(20世纪20年代—40年代)以及现代理论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地理科学导论22区位理论的特点空间性:是事物的空间的位置意义,它回答“在什么地点”的问题。结构性:表示事物与周边事物的关系,注重事物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成本效益关系。环境性:回答“环境条件如何”的问题。文化性:是区位是人类的文化行为的结果,表示人类对事物空间的设计。地理科学导论231、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地理科学导论241、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P=V—(E+T)P: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V:农产品的市场价格;E:农业生产成本;T: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地理科学导论251、农业区位理论地理科学导论262、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假设条件:1、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分布在特定地点,并假设该地点为已知。3、工业产品的消费地点和范围为已知,且需求量不变。4、劳动力供给亦为已知,劳动力不能流动,且在工资率固定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是充裕的。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6、仅就同一产品讨论其生产与销售问题。地理科学导论272、工业区位理论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假定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下,仅就运输与工业区位之间的关系而言。韦伯对工业用原料进行分类:(1)遍布性原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料,此类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2)限制性原料,指只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原料。它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地理科学导论282、工业区位理论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原料指数: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一般使用遍布性原料的指数为0,纯原料的指数为1,失重性原料的指数大于1,限地性原料加遍布性原料,其指数都可能大于1。地理科学导论292、工业区位理论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劳工成本: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用。在具体选择工厂区位时,韦伯使用了单位原料或单位产品等运费点的连线即等费用线的方法加以分析。同时,还考虑了劳工成本指数(即每单位产品之平均工资成本)与所需运输的(原料和成品)总重量的比值即劳工系数的影响。地理科学导论302、工业区位理论集聚与分散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集聚因素是指促使工业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因素,又可分为一般集聚因素和特殊集聚因素。它们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对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1)生产或技术集聚,又称纯集聚。a.由工厂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b.同一工业部门中,企业间的协作,使各企业的生产在地域上集中,且分工序列化。(2)社会集聚,又称“偶然集聚”,是由于企业外部因素引起。a.由于大城市吸引,交通便利以及矿产资源丰富使工业集中;b.一个企业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相邻的位置,获得额外利益。地理科学导论312、工业区位理论集聚与分散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地理科学导论322、工业区位理论集聚与分散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分散因素:分散因素”与“集中因素”相反,指不利于工业集中到一定区位的因素。因此,一些工厂宁愿离开工业集聚区,搬到或新建在工厂较少的地点去。但前提条件要看集聚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大还是房地产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大,即取决于集中与分散的比较利益大小。地理科学导论33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1)中心地:指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不是一般泛指的城镇或居民点。(2)中心地职能:由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就称为中心地职能。(3)中心性:中心性或者中心度,可理解为一个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程度。(4)需求门槛:需求门槛是指某中心地能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力和服务水平。(5)商品销售范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取决于他们准备为之付出的实际价格。地理科学导论343、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假设条件。(1)研究的区域是一块均质的平原,其上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完全一致。(2)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等级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和距离成正比。(3)厂商和消费者都是经济人。(4)平原上货物可以完全自由地向各方向流动,不受任何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限制。地理科学导论353、中心地理论六边形市场区地理科学导论363、中心地理论市场等级序列中心地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门槛、利润和服务范围,是与中心地规模、人口分布密度、居民收入水平及商品与服务的种类密切相关的。不同规模的中心地,其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也是不同的。它们在空间地域上的这些差异,经过互相作用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就将形成规律有序的中心地——市场等级体系。地理科学导论37地域分异规律区位理论行为地理理论区域理论地缘理论地理科学导论381、环境认知环境知觉:是人们在对环境外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于大脑后的认识,是人们对地理环境实记再现的一种形态。地理物象:是地理环境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是人们对周围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或了解,并经过稳定性思维而得到的具体形象。认知地图:是以地理物象为基础,人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图像。地理科学导论39格尔德的环境认知体系地理科学导论402、行为矩阵地理科学导论413、空间偏好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对环境认识的客观性。(1)乡土偏好:a、偏好家乡;b、追求环境条件好的地方;c、追求经济条件好收入高的地区;d、历史传统影响。(2)显示空间偏好:是指人对突出明显的空间构造的偏好。这与空间的规模、知名度、信誉、声望、引人注目程度等因素有关。地理科学导论424、时间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1973年提出,他认为地理过程除了空间维还有时间,地理过程由三大系列组成,即空间尺度(国家、地区、城市)、时间尺度(年、季、月、日等)、对象主体尺度(组织、集团、个人等)。地理科学导论43地域分异规律区位理论行为地理理论区域理论地缘理论地理科学导论44区域的概念:人类社会经济的空间形式。区域的体征:(1)区域空间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2)区域是连续的,是一个连续的面,区域空间研究着眼于区域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相临区域的关系。(3)区域具有演化特征,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区域有自身的发展演化过程。地理科学导论451、区域发展理论1、经济发展过程的内在机理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缪尔达尔认为,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是由于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演变造成的。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各种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最初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引申变化,而后者的变化又会反过来推动前者的变化,使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因果积累关系包括最初的变化、强化的引申变动以及上线累积过程三个阶段,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守衡或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不是简单的循环流动,而是具有积累效应的。地理科学导论461、区域发展理论1、经济发展过程的内在机理乘数原理:经济增长中投资对收入增加的扩大作用。即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数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加速原理:是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变动,投资的变动幅度大于收入变动的幅度。地理科学导论471、区域发展理论2、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内涵)绝对利益理论:每个国家都有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生产成本降低,通过产品交换,对有关国家都有利。比较利益理论: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在多种产品中选择劣势最小的产品进行生产;而所有产品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应选择优势最大的产品进行生产,相互进行贸易。地理科学导论481、区域发展理论2、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内涵)要素替代理论:生产要素之间具有可替代性。最终采取那种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取决于总体上的成本、价格比较。技术差距理论:能
本文标题:第二章、地理空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9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