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从空间认知视角看“Under”和“下”的语义对比
龙源期刊网从空间认知视角看“Under”和“下”的语义对比作者:陈梦蝶余方敏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基于词汇化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对比语言学角度考察了空间认知视角下“under”和“下”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发现:第一,从认知角度看,“under”和“下”的英汉方所的原型意义基本相同,即“在下方”;第二,基于对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的理解,可以认识到“under”和“下”在不同场景中有多种语义对应关系;第三,两种语言的介词和方位词的语义的不对应关系主要依赖于空间背景的不同。关键词:空间认知介词“under”方位词“下”语义对比空间方所一、引言人类在生理、心理特征及赖以生存的客观外在环境方面的共性与个性决定了各语言在空间认知上存在着异同。基于理论分析,对这些异同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分析,“under”和“下”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原型意义,而在空间概念上的意义延伸略有不同。因此,研究语言符号的空间语义可以揭示语言与认知及客观空间结构与认识心理概念之间的动态关系(文旭、匡芳涛,2004)。综观古今空间语义研究,其显著特征是:普遍意义上的研究较多,譬如对介词“under”的空间映射图的研究,对方位词“上”和“下”的对比研究等。深入系统地研究英汉空间词对比的较少,而介词“under”和方位词“下”的语义对比研究更少。因此,加强这两者的空间语义对比研究十分必要。有关文献显示,以往英语介词和汉语方位词的研究对象集中在“in”“on”“上”,但是有关“under”和“下”的对比研究非常少。通过主题词“英语介词和汉语方位词对比”检索CNKI发现,1982~2013年间(截至2013年3月25日)共有131篇相关研究论文,其中专门研究“under”和“下”的仅2篇,并且都是和“on”和“上”这组词一起研究的。这两篇论文内容浅显,并没有深入探讨。鉴于上述现状,笔者拟在对比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立足权威语料分析,从空间认知角度,聚焦探讨“under”和“下”的英汉语义异同,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空间场景的识解异同,并试图加以认知功能阐释。二、基于语料从认知角度看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来自于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日常生活的经验。认知语义学认为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意义”和“理性”,它们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是与外部识解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语义”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脑概念化过程的产物,人类通过自己的感官认知龙源期刊网周围的客观世界,形成基本的“意象图式”,然后用这些基本的“意象图式”来组织较为抽象的思维,形成语义概念。通过对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的理解,以此作为对比语义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而对本文所要阐明的“under”与“下”的空间语义有一个更好的认知与对比。在人类的空间识解中,空间概念被视为基本的概念结构(Lakoff,1987)。Levinson(1997)认为,空间认知存在绝对坐标体系、相对坐标体系和内在坐标体系三个视角。其中,“自我中心”是空间识解的一个基点。人们在空间认知过程中,首先寻找参照点,确定物体方位,然后识解客观世界的各种方向,诸如:上下、前后、周边、里外等。自我所处的位置加上一定距离的参照点构成了空间认知的原始模式,而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最终转化为观点。Talmy(1975,1983,2000)和Levinson(1996,2003)等学者根据心理学的“格式塔”概念提出:空间场景中目标物为“图形”(Figure),参照物为“背景”(Ground)。人们往往以“背景”为参照点来确定目标物的位置或方向。例如:(1)He(F)isunderthebridge(G)例(1)中,“he”是“图形”(F),“thebridge”是“背景”(G)。背景“thebridge”用来标识图形“he”的空间位置。人们对物体的几何特征的表达往往有所取舍,其特点是物体的某一部分及其特征被保留和突出,而另一些部分及其特征被淡化甚至舍弃。在空间场景识解中,人们保留和凸显的往往是参照物的一些具体的几何特征,而图形(目标物)的几何特征则被忽略,或者被抽象为几何中的点(武和平、魏行,2007)。在对空间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认知语言学家用来分析介词的工具,即“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我们在与日常生活的互相作用中产生的简明、基本的认知结构,它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Lakoff)。人的经验和知识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由此,在对英语介词和汉语方位词的研究上,将根据Ungerer提出的“射体”(trajeetor)和“界标”(1andmark)来解释其空间语义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射体”和“界标”只是在运用意象图式分析某个介词时就具体情况而定义的概念,当被分析的对象发生变化时,它们的具体涵义也发生了变化。例如:(2)Theytalkunderatree例(2)中“射体”(they)指关系结构中的客体或显著部分,而“界标”(tree)则指在该结构中与“射体”有一定关系的其他实体。在语义范畴中,其义项成员并没有具备同等的地位,而是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要对特定的方所词进行语义对比研究,就要全面分析语义的义项。我们对英汉介词和方位词的语义对比研究,也是从最直接的语义意义开始分析。龙源期刊网三、“under”和汉语方位“下”的空间语义对比大多数的认知研究表明(Lakoff,1987)介词的义项组成了一个高度有理据的系统。介词语义由中心图式产生,并形成语义辐射网络,这一语义扩展过程是系统的、普遍的。意象图式是一种心理图式,是一种不断出现在日常身体经验的简单结构。Lakoff和Johnson(1987)已总结了一些意象图式,如“方向图式”“边缘中心图式”“容器图式”等等。空间介词的基本图式产生了它的原型义。意象图式由“身体”“陆标”和“路径”组成,当突出了基本图式中的某个(些)组成成分,但仍未脱离基本图式的基本框架,就形成了图式变体,图式变体就产生了空间意义。基于这些研究,在空间域到抽象域,介词“under”的空间意义也从原型义得以延伸: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under”的基本意义为“在某物(正)下方或低于某物的位置和低于某物的表面,被某物遮盖”。“under”同样用于三个抽象概念,用来表示“较差的状态”“数量较小”和“社会地位的低下”;“下”的原型意义及延伸:“下”作为介词,在概念最初的形成阶段只是纯空间概念。它的原型语义位置是“在下的,下面”。“下”的意义很多,但主要被用来构造四个抽象概念,分别为:“状态”“时间”“社会等级”和“数量”。相关的隐喻义分别为:“处于较差状态”为“下”,“数量较小”为“下”,“时间较迟”为“下”,“社会地位低”为“下”(蓝纯,1999)。可见,“under”和“下”的原型意义基本相同,在空间概念上的意义延伸略有不同。从空间认知角度分析发现,当以不同的背景作为参照物时,“under”和“下”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即“静态”和“动态”。在此分析中,可总结出四种“under”和“下”的空间语义关系:静态的接触关系、距离关系、时间数量关系和覆盖包含关系,以及动态的上下移动关系、平移关系和固定附着关系。(一)“under”和“下”的静态空间语义对比1.接触关系在空间关系中,静态的接触关系以射体作为空间结构中的凸显部分,陆标是该结构的背景,且陆标是一个平面,射体是与陆标接触的人或物,两者的关系是接触关系,坐标系统的起源点与陆标的距离是零。例如:(3)Hereisabook0nthedesk,Underthebook,thereisapieceofpaper(4)Underthefeet,thereisastupidinsect(5)那本书下压着一张纸条。(6)枕头下面放着一件衣服。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这种静态的接触关系,上例中的使用面主要是平面,都代表二维空间的“面”范畴。由此可见,在这一种关系上,英语介词“under”和汉语方位词“下”的空间语义是相对应的。从空间认知角度看,这种对应关系以一个确切的物理水平龙源期刊网面为参照,不论英文还是中文,都呈现出空间上的接触关系。比如上例中的书本表面、脚底面、枕头下表面这些物理水平面和纸、昆虫和衣服都一一接触。可见在这一点上,“under”和“下”的空间语义相互对应。2.距离关系距离关系,可以包括“上下关系”和“高低关系”。在这种静态的距离关系中,可以想象射体与陆标之间在垂直高度上有一定的差别,即以陆标为观察图形的参照点,射体比陆标的垂直位置低。此时,射体可以在陆标的正下方,也可以在陆标斜下方的某个位置,也可以跨越界标的两边。汉语统称为“下”,在英语中,则可以用介词“under”来表示射体的空间位置在陆标之下。如:(7)桥下停着一艘船。(8)楼下有一条小狗趴在水泥地上。(9)Thereisabasketballunderthetable(10)Thereisnotmuchclearanceforvehiclespassingunderthisbridge例(7)和例(9)都阐释出了一种物理上的距离关系。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在这种距离关系上的空间语义也是相对应的。在静态的距离关系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距离关系,这不是物理的距离关系,而是人际距离关系。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的空间语义也是基本相似。例如:(11)Heworksunderhisboss。(12)ThereWOUldbenonewtaxesunderhisleadership(13)我的职位在他之下。(14)北方自1954年起就一直处于共产党的统治之下。以上例句中的“under”和“下”都表示人的等级职位之间的距离关系,这是一种人际距离关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这样的语义用法。因此,英语介词“under”和汉语方位词“下”在距离关系上的空间语义也是相互对应的。3.时间数量关系龙源期刊网中文的日常交流中常用到“下次,下回”这样的词。很显然,这里“下”表示的是时间上或次序上的先后。而在英语中,在时间方面介词“under”意义与“下”完全不同,“under”在时间上表示的是“在……期间,在……时代”的意思。所以在时间关系上,英汉介词和方位词的空间语义是不对应的。此外,“等一下,说一下,看一下”等词语在口语中也经常用到,这些词语中的“下”,显然脱离了方位词的范畴,是一种量词化的语义。但在英语中,“under”可以与数字连用,表示空间上另一种高低距离关系。例如:(15)Nobodyunder18isallowedtobuyalcohol(16)Anannualincomeofunder$10,000cannotaffordthelivinginNewYork(17)Ittookusunderanhour例句(15)表示“未满18岁者不得买酒”,句意体现了“他的年龄是低于这个数字的量”。因此在表示数量的时候,英语介词“under”和汉语方位词“下”的空间语义也是不对应的。由此可见,在空间认知角度下,汉语中“下”在时间上以时间先后为衡量标准,即以某个时刻为参照点,在此参照点之后的时间为“下”。英语中“under”在时间上以时间段为衡量标准,即以某个时刻为参照点时,围绕参照点附近前后的时间区域都会考虑在内,表示在这段期间中。另一方面,在阐述数量关系时,汉语中的“下”已经脱离空间方位的范畴,而英文中的“under”仍然存在数据高低的抽象空间距离关系。因此,在此关系上,“下”和“under”的语义不对应。4.覆盖包含关系在英语中,介词“under”可以表示一物体被另一物体覆盖或者包含的关系。比如:(18)Thewr
本文标题:从空间认知视角看“Under”和“下”的语义对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0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