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作者:叶超陈明星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01期摘要:城乡关系理论演变经历了一个合一分一合的过程:经典理论强调城乡之间的紧密联系,二元结构等理论存在域乡分割和城乡有所偏重的倾向,近年来的研究在思想上逐渐回归传统,城乡关联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在实践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对国外学者提出的“流”和网络结构等理论,我们应该结合不同国家和区域发展阶段予以借鉴。中国城乡关系的研究还应该注重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全球化和现代化快速演进的双重背景这一特征。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关联发展;城市化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034-06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从原始的聚落聚居到现代大都市的巨大变迁。纵观东西方历史,由于与社会稳定和朝代更迭直接相关,城乡关系一直是社会各界最为关心和致力解决的问题。现今,它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而且也是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城乡关系研究文献的庞杂与实际问题的复杂对应而生。因此,有必要分析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历程并提炼其主线;进一步,在界定和理解城乡关系概念的基础上,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城乡关系进行比较,总结在借鉴国外理论时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城乡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城乡关系理论演变的合一分一合城乡关系研究涉及多个学科,根据理论演变的总体特征和影响力,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早期、二元结构范式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3个阶段。虽然在具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存在差别,但是早期和20世纪80年代后的大多数城乡关系理论家都强调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因此,考察城乡关系学说史,一个有趣并重要的特征是:它经历了一个合一分一合的过程。早期的理论家大多强调城乡关联发展。在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发端时期,城乡关系系统性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就已经形成。在经济地理学中,将城乡视为一体而论的传统大概要追溯到杜能(VonThunen,1826)。在区位论的开山之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杜能提出的只存在以工农业产品互换为基础的“孤立国”实际上是一个城乡关系模型,它侧重于探寻城乡之间不同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其理论原理是:运费决定了城乡产业的空间分布。而这个原龙源期刊网理最早被斯密所发现。所以,杜能声称,“在国民经济学上,斯密是我的师表”。我们由此上溯,发现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在他的开创性著作中已经系统性地阐释了城乡发展的自然顺序及其演变,同时揭示了地理、贸易、制度、文化变迁对城乡关系的制约与影响的本质。斯密指出,“设使人为制度不扰乱事物的自然倾向,那就无论在什么政治社会里,城镇财富的增长与规模的扩大,都是乡村耕作及改良事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按照乡村耕作及改良事业发展的比例而增长扩大”。在经济学的创始人那里,城市和乡村是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而且只有遵循自然顺序并保持一定比例的城乡关系才是良性和合理的。虽然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在古典经济(地理)学的早期之后渐渐淡出了“主流”,但一直被一些智慧的学者重视和强调。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摩尔在《乌托邦》里对于城乡一体的构想到欧文、傅立叶等的实践到马克思主义对城乡融合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观,消除城乡对立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要目标之一。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在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上却表现为出奇的一致。在城市规划领域,自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98)指出“城市和乡村必须结合”,并构建城市一乡村磁铁理论以来;1961年,美国著名城市学家芒福德(LewisMumford)在其巨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中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成为强调城乡关系的经典名言。城乡结合研究虽然从未终止,但也一直未能成为“主流”意识。二元结构理论的提出是城乡关系研究的转折点。当阿瑟·刘易斯(ArthurLewis,1954)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说:“本文是按照古典学派的传统写的,作出古典学派的假设,并提出古典学派的问题时,他也许没有意识到,他引发了一场开创发展经济学的革命,并成为最重要的奠基者,但其二元结构理论却成为城市偏向的理论策源地。我们还不应忽视的是,同年他出版了“自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Mill,1848)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以来无人再全面研究经济增长的”专著——《经济增长理论》,试图将意识、制度、知识、资本、人口和资源以及政府行为结合研究,从而为经济增长“勾画一幅蓝图”,但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本巨著所阐释的主要观点之一,即欠发达存在多个含义和多种原因,因而必须将其综合考虑的思想,却很快被淹没在人们对其论文中所提出的从传统部门(农村)向现代部门(城市)过渡只需要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热情之中。于是,复杂的城乡关系被看成了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落后农村与发达城市的二元结构更多地被当作一种现象概括,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而模型本身的含义却被弃置一边。以至于20多年后,刘易斯(1979)抱怨,“模型要么被引申,要么未被充分阐明,这两者都与它本来的含义不同”。这时,发展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已渐趋衰败,而城市代表现代,乡村处于附属地位,只是为城市提供劳动力支持的观点却由于前期的歪曲认识而根深蒂固。虽然MichaelLipton(1977),Krueger(1992)等提出的城市利益集团、发展战略导致城市偏向的理论对此进行了批判,但是城乡分割和城市偏向的现状却很难改变。从197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关系研究发生了某种“回归”,而且自1980年代后其影响逐渐扩大。这也许是由于更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问题的缘故。一些地理学家率先挑战了城乡分割和偏重的倾向(Preston,1975;Unwin,1989等)。其后,一些分析发展中国家城乡龙源期刊网联系的理论相继被提出。其中代表性的有麦基(McGee,1989)的“desakota”模型,道格拉斯(Douglass,1998a,1998b)的区域网络模型,塔科里(Tacoli,1998)的“城乡连续体”和肯尼斯·林奇(KennethLynch,2005)的“城乡动力学”等理论。他们的理论也被国内学者借鉴和宣传。近年来学术界对城乡关联发展的强调,我们可以举一个细节例证。在此时期国外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文献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细微差别是概念表述并不唯一,尽管所用词汇不一,但更多表述带有价值判断,直接强调城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比如rural-urbanlinkage,rural-urbaninteraction,rllral-urhanpartnership等;而较少选用客观描述的relation和relationship(关系)等词。这一简单的概念使用倾向,一方面反映出城乡关联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另一方面暗示了学者们与以往的城乡分割和城市中心论认识的决裂。正如联合国人居署研究城乡关系问题的专家Tacoli(1998)等认为的,“许多发展理论和实践关注城市或乡村问题而忽略两者之间的联系,为描述城乡关系,区别城市和乡村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将空间和部门上紧密联系的两者一分为二看待的做法是武断的。”经过一个曲折的循环之后,城乡关系理论渐渐回归城乡紧密联系看待的传统。城乡关联发展在学者们的共同倡导下,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政策制定者的重视。2城乡关联发展已经成为共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4年世界人居日献辞中指出,不要将‘城市’和‘农村’看作是相互隔离的实体,而应将它们视为经济和社会整体中的组成部分;城市与农村在许多方面都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尽管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需要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但是最终可持续发展不会也不应该完全偏重于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城市对于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也让我们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去寻求一条整体发展之路”。这代表了近年来的一种主流认识。与以前具有城市偏向和城乡分割的认识和策略相比较,“统筹”和“协调”城乡发展已经被高层认识。上述认识并没有局限在一些国家的一些高端人士,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联合国人居署1999年在肯尼亚召开了关于城乡协调的讨论会,探讨并启动“城乡发展计划”(RUDA);第17届理事会第17/10条建议,“考虑到城乡地区间的密切配合,在执行联合国人居计划时必须重视城乡的相互依赖关系”(Oucho,2005)。其后主要侧重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与消除贫困、空间开发、地区发展、可持续生计等问题,并实施了相关计划。发达国家,如欧盟各国开展了城乡关联发展的空间规划(Kunz,2000;Bengs,2004),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实施了加强城乡合作和联系的计划(Ndegwa,2004)。发展中国家,如非洲、亚洲的许多国家也相继开展了城乡关联发展的研究和规划。中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拉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城乡统筹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既是出于对国内形势变化的判断,也受这种国际知龙源期刊网识环境变化的影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乡关系问题不但成为国内学术界、舆论界以及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热点,而且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尽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乡协调和空间规划上阶段、路径、重点、环境等不一样,但是城乡关联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在强调城乡关联发展的众多研究计划和行动纲领中,城乡关系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是一个焦点。3城乡关系的界定和理解Ndegwa(2004)认为,“了解城乡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背景、机制,以及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对于政策制定者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这对于研究者尤为重要。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迈斯纳(1982)所说,“中国正如其他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一样,没有什么社会问题比先进城市和落后农村之间存在着差别的问题更紧迫了。这一差别,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表现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还表现在观察问题的态度上(它对于公共政策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含义)”。这实际上提示我们,城乡关系不仅是一个经济结构转变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所以著名的区域和城市规划者Frledmann(2006)认为一个跨学科的方法对于研究中国城市化是必需的,可以从人口、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物理(建筑)、管理等7个方面人手。我们当前的研究中,侧重于人口、经济、物理,社会和管理有所涉及,文化、生态环境是比较薄弱的,而且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也比较少。由于这种涉及多学科研究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定义和理解城乡关系是一个艰难的工作;这也导致不同的观察者在城乡关系认识上的分歧和混乱。尽管存在困难,我们仍试图给出的一个定义是:“城乡关系”是城市和乡村这两种客观实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人的活动形成和维系。当我们居住在城市或乡村,以这两者之一的生活方式去看待它们之间的联系时,个人经历、经验、信息成为重要的判断依据。这种判断往往是先入为主的。不论我们关注的是“农民工”、“打工妹”等在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聚落(如“城中村”,城乡边缘区等),还是统计上的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和水平的差距等,这些我们都能通过一些具体的人或事将抽象的城市与乡村的概念联系起来,因而这种关系是能够感知的。Bengs(2000)认为,“城乡关系的存在意味着有些地方被称为‘城市’,有些地方被称为‘乡村’;它们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决定它们的联系;但是,‘城市’和‘乡村’不是人类活动和兴趣之外的独立实体,‘城市’和‘乡村’的性质是由人定义的;因此,定义城乡关系主要在于明确它的主要特征”。城乡关系首先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我们居于其中、能够感受的、由于人的活动变化所产生的联系,是对具体对象及其活动的抽象。与人的生活、认识活动变化密切相关,这一点说明城乡关
本文标题: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0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