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发展简史•秦汉时期小儿推拿的萌芽时期西汉《五十二病方》最早的小儿推拿方法的文字记载。•晋唐宋元时期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首创指针法,捏脊法,颠簸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病6卷,所有卷末附有按摩导引方法。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颅囟经》首次将膏摩应用于小儿保健推拿。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标志着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时期明·陈氏《小儿按摩经》对明代之前小儿推拿成就的总结。明·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继承钱乙的思想,从小儿辩证,病因病机,推拿穴位、手法及治疗均有论述。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首次提到特定穴位如:肚角、鱼肚、耳后、合骨等。注重推拿与病症、时辰的关系并载有多重推拿图谱。对后世影响较大。清代重要推拿专著《厘正按摩要术》以此为蓝本。清·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所创小儿推拿8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胸腹按诊、穴位推拿等,沿用至今。清·熊应雄《小儿推拿广义》主要论述了应用推拿治疗小儿惊风的作用。清·徐谦光《推拿三字经》三字为句,便于记忆通俗易懂,以取穴少,操作次数多为其特点。其他如清·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清·夏云集《保赤推拿法》都对小儿推拿的适应症以及治疗原则作了系统的论述。•近代现代小儿推拿的发展时期青岛《实用小儿推拿》、金义成《小儿推拿学》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小儿推拿临床、原理、手法、穴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及穴位常用推拿手法推法:是在穴位上用拇指挠侧面或食指、中指螺纹面做直线运动,也就是有规律地、轻重均匀地连续直线摩擦称为推法。一般离心为清,向心的方向为补,来回往复为清补,推法用于线状的穴位。揉法:以医者的手指按在操作的穴位上,不离其处而旋转揉动,称为揉法。一般是用拇指或中食两指的掌面揉之,左揉右揉同数,左揉主升,右揉主降。其作用多偏于补,也含有清补的作用。揉法用于点状的穴位。拿法:或并用中指,夹住穴位同事用力,一紧一松,反复增减用力称为拿法。拿法专用于列缺穴,是一种强烈刺激手法。捣法:医者的中指或无名指屈曲,以其屈指关节背面捣在穴位处称为捣法。捣法用于点状穴位。分合法:用医者俩大拇指的外侧同时从穴位处向两旁分推为分法。同时从穴位两旁向穴位处合推称为合法。分合法用于线状穴位。运法:用医者拇指侧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的螺纹面循穴位向一定方向呈整圈回环摩动,或作弧形推动称为运法。常用的穴位:肝经穴:部位: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属线状穴位。手法: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为平肝。其清法是从食指根部之横纹起,一直推到指尖。此穴不能妄用补法。主治:发热、感冒、烦躁不安、头晕头痛。此外,肝气郁结、神志抑郁,也可专用平肝法,功效同于方剂“逍遥散”。脾经穴:部位:拇指外侧,由指尖到指根,属线状穴位。手法:屈指向心推之为补(不屈也可)。屈指离心为清,来回推之为清补。主治:脾虚作泻,先清补大肠以止泻,然后清补脾以加强消化健运,大便燥结伸大指向外推之,以泻其火,再用泻大肠法,燥结可愈,后用补肾法以善其后。肺经穴: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属线状穴位。手法:清法则从无名指根部之横纹起一直推到指尖。补法则从指端一直推到指根。此穴补法少用。主治主治:清肺法常与平肝、清天河水配合应用,个以退热。肺非极虚不宜妄补,若欲补肺,可用补脾法以代之。胃经穴:部位:大鱼际外缘赤白肉际处,自腕横纹到指根根部,属线状穴位。手法:自大鱼际外缘赤白肉际处,从腕横纹推至拇指根部为清法。反之则为补法。清之则气下降,补之则气上升。因胃气的息息下行为顺,一般用清法。主治:清胃热,降胃气,一般呕吐皆可用之。胃气下降而不上逆则吐可痊愈。板门穴:部位:掌面大鱼际正中,属点状穴位。手法:按住大鱼际正中左右旋揉同数。主治:脾胃虚实所致上吐下泻皆可揉之。大肠穴:部位:食指外侧,由指尖到指根,属线状穴位。手法:由食指外侧,从指根到指尖为清,向虎口方向推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主治:清则气下降,补则气上升,清补则和血顺气。泄泻顽疾,用清补法,多推此一穴可愈。四横纹穴:部位: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连掌之纹,属线状穴位。手法:来回推之。主治:开脏腑寒热,治腹胀;揉之,能和气血。小天心穴:部位:从掌中心到腕横纹中央连线,距掌横纹四分之一处,属线状穴位。手法:用捣法,上下左右捣或直捣,随证采用。主治:镇静安神,主治惊风。小横纹穴:部位:小指与掌相连之纹下又一横纹,穴在纹中偏外处,属点状穴位。手法:揉之左右同数。主治:咳嗽。八卦穴:部位:掌心凹下处及掌边高起之边缘,此一环状,即为穴位所在。手法:用运法,顺时针方向为顺运八卦,反之为逆运八卦。主治:五脏之气不调而胸膈痞满,痰火郁结,喘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均可运用八卦法,以宽胸利膈,且能加强中气的运化力量,以消痞化积。天河水穴:部位:自腕横纹中央到肘横纹,属线状穴位。手法:自腕横纹中央推向肘横纹中央止。主治:心经有热不能直接运用泻法,用此穴清心火,退热解表。常与平肝清肺配合。六腑穴:部位:前臂尺侧面,自肘横纹到腕横纹,属线状穴位。手法:将患者左臂顺正,使小指在下,推的部位保持在臂的下侧,自肘横纹到腕横纹推现状穴位。主治:此为凉穴,亦具有壮水制火,滋阴潜阳之功,主治头目牙耳实火之证及虚火上炎之证。外劳宫穴:部位:在掌背中指、无名指两骨中间凹陷处,属点状穴位。手法:左右揉同数,揉时应屈患者手指。主治:此为暖穴,善治下焦寒。凡脏腑风寒冷痛,属寒久不愈,揉不计数,以愈为度。一窝风穴:部位: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中。手法:左右揉同数。主治:下腹寒痛,风寒流涕。二马穴:部位:亦称二人上马,在掌背小指无名指两骨中间偏上凹陷处。手法:左右揉同数。主治:大补肾中水火,治虚火牙痛,眼赤而不痛。一切属肾虚的症候,都可以用此穴补肾为治,也可用此穴以退虚热。阳池穴:部位:在手背一窝风穴上3寸,尺桡骨之间,即为本穴。不是针灸中的阳池。手法:左右揉同数。主治:头部一切疾患,头痛不论寒热虚实皆效。揉不计数,以愈为度。五指节:部位:五指各关节。手法:用指端指甲里外揉、捻、掐之。主治:祛风、镇惊、和血顺气、并消痞积。多用得效。诸穴推毕,都可用此法以和气血。运水入土:部位:由小指端掌面起,沿手掌边缘,经掌横纹、小天心,到大拇指根部止。手法:属复式手法,反之则为运土入水。主治:健脾运胃,润燥通便。小儿常用穴位图手法要求对推拿人员手法最基本的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渗透”的目的。总结小儿推拿疗法是以消除原始致病因素及逆转病理变化为特长,而是从总体上对小儿各种机能状态进行整体性调节,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消除疾病前后的“亚健康”状态,是小儿推拿的优势。谢谢祝宝宝们健康成长
本文标题:66小儿推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1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