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例睡眠障碍的案例分析陈丽媛辽宁师范大学摘要:本文是对一例睡眠障碍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认知疗法,森田疗法,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最终帮助求助者解决这一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睡眠障碍的预防方法。一、一般资料莉莉,女,22岁,未婚,大学三年级学生二、主诉已经有两周没睡过一个好觉了,每天很早就上床,可总是到凌晨两点多才能睡着,早上五点多又醒了,总是做梦,好像一晚上都没有睡觉,早上起来头很重,心情很烦躁,什么都没有兴趣做了,白天很困,有时头疼,可是中午照例睡不着,现在想到要睡觉就很紧张,每天躺在床上告诉自己快点睡吧,快点睡吧,可总也睡不着,也着急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越着急,今晚可能又睡不着了,然后这一晚就真的睡不着了,有时候终于睡着了,又被外面的声音吵醒了,心里非常生气,就再也睡不着了,现在做什么都没兴趣了,感觉学习效率特别低,担心自己的期末考试不能通过,有些焦虑。三、咨询师观察了解的情况莉莉穿着随便,满脸疲惫,不时打哈欠,额头上长出了很多的痘痘,有大大的黑眼圈,和人交谈有些焦虑,不耐烦,有气无力的感觉,咨询师还了解到,莉莉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睡眠质量,莉莉的母亲从小就教育他她说:睡眠好就学习好。莉莉自己也在书上看到说:人几天不吃饭无妨,人几天不睡眠就会意识涣散,无法正常思维,这些说法使莉莉的精神负担很重。家族无精神疾病史,莉莉也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四、评估与诊断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求助者的问题持续两周以上;感到痛苦,自己无法排解,没有道德冲突;社会功能基本完整,能够正常2与人交往和学习;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医,根据郭念峰老师的诊断原则,诊断莉莉的心理问题是是一般心理问题,是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有以下几个特征:1、在失眠者者中,难以入睡是最常见的主诉,其次是维持睡眠困难和早醒,在主诉中,经常两种情况并存出现。如果一个人反复失眠,他就会对失眠越来越恐惧并过分关注其后果,这就形成了失眠的持续存在。2、在就寝时,失眠的人会描述自己感到紧张,焦虑,担心和抑郁,思想像是在赛跑。他们常常过多的考虑如何得到充足的睡眠。清晨,他们总会感到身心疲惫,白天抑郁暴躁。五、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的咨询目标: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缓解求助者的痛苦,减少其焦虑情绪,使之能够正常学习。最终目标和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六、咨询方案的制定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应原理: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1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3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义务:(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1)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2)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1)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2)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3、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咨询收费:每次200元人民币七、咨询过程:咨询阶段大致分为: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4第1次2010年4月20日方法:会谈,获取基本资料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3)确定咨询目标;(4)通过与来访者的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5)对来访者的问题及时反馈,并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第2次:2010年4月27日方法:会谈,认知疗法过程:本次的治疗目标主要是使莉莉不再害怕失眠。(1)指出莉莉的认知偏差,认为睡眠不好就一定会导致学习不好,而事实上,睡眠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学习不起决定作用,一个人偶尔失眠本身对次日的学习,写作,工作,并无重大影响,失眠所造成的重大心理压力,如担心次日的学习,写作,从而产生担忧,焦虑情绪的系统循环放大效应,对第二天学习与工作所造成的暗示性心理压力作用,才会对学习,工作,产生重大影响。(2)使莉莉明白,失眠后第二天的情绪状态对记忆,思维和肌体疲劳感的影响远远比失眠疲劳本身的影响大,要正确对待失眠,消除失眠后的自我消极暗示,那么,偶尔失眠所造成的轻微影响完全可以被淹没在当时的积极地乐观和自信心态中。(3)向莉莉举例,进一步纠正她的认知偏差。河南驻马店农民宋世宽50年不睡觉,身体健康;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编程期间,经常36小时不睡。第3次:2010年5月4日方法:会谈,认知疗法过程:(1)向莉莉介绍人类睡眠的四个阶段,增强其对睡眠认识的科学性。人类睡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生理睡眠。表现的是作为睡眠者不承认自己进入睡眠,可能仍然能够觉察周围的动静。如果有人问你是否醒着,你会说是。5然而脑电图显示你肯定进入睡眠: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均已下降,脑波也不再呈现平稳规则的阿尔法节律。这个阶段只有科学仪器能够证明你已经进入睡眠。这个阶段很容易被惊醒,例如听到有人提及自己的名字等,都会立刻醒来。醒来后,你会说根本没睡着。这段时间大约十分钟左右。第二阶段,梦睡眠阶段。即指第二阶段的呼呼大睡阶段。有些人此时可能还睁着双眼,当你把物体置于眼前时他会惊醒;但记不得他看过此物。这阶段的睡眠者无论其眼睛睁着还是闭着,眼球都来回移动,仿佛在看一场球赛。这个阶段,你的大脑比第一阶段更活跃,脑波的幅度和频率都增大了。这阶段很容易被惊醒,而且醒来也会认为自己没有睡着。这阶段如果没有打扰的的话,可持续20—30分钟,之后进入第三阶段睡眠。第三阶段,深睡眠阶段,此阶段其实也有梦,只是不容易记住,醒来后睁开眼睛或隔两三分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阶段睡眠有人最安稳,也有人不安稳。如果你有睡眠期间改换姿势的习惯,现在将是辗转反侧最厉害的时候。但是,如果你心里边有放不下的事,敏感的事,严重恐惧,忧虑,放心不下的事等,一旦梦到,可能立刻醒来,并且不想再睡。这阶段持续10-20分钟后,进入到四阶段。第四阶段,台尔塔睡眠阶段。此时是无意识的最深的深渊。血压,脉搏,体温降至整个晚上的最低水平。脑波幅度再度增大,频率更慢。脑电图显示台尔塔图像:脑电波一点一点爬上塔顶,然后跌入谷底;再慢慢往上爬。这被称作台尔塔波。这期间表现为眼动,身体动,要弄出很大的声响才能弄醒你。这时你眼球来回移动,有清晰地梦,并且一旦被叫醒,会讲出绝大部分梦境内容。这阶段约为20分钟,然后再返回到第二睡眠阶段,再依次不断地循环往复。(2)通过向莉莉介绍睡眠的四个阶段,使莉莉明白,太急于入睡,往往会打破睡眠的正常规律,自己本身已经进入睡眠状态了,但是由于自己太急于进入深度睡眠而打破了(3)知道莉莉要顺应睡眠规律,急于入睡或期待尽快入睡会会6导致失眠第四次:2010年5月11日方法,会谈法,认知疗法使莉莉了解到,外界的声音,刺激本身对于睡眠来说不起决定作用。要掌握,观心识本的技巧。所谓“观心”即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所谓“识本”即指分清自己某些心理障碍的根源。例如,因为寝室外有一点响动便不能再入睡时,知道是自己过敏性激动和担忧所致,便可以“一念放下”继续入睡,如果总是怨恨“中国大学生素质不高”就会长期处于愤怒和焦虑的情绪中,而导致失眠。第五次:2010年5月17日方法:森田疗法对于睡眠我们主张“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即使发现自己可能失眠或者已经进入失眠状态时,仍然心情坦然,不急不躁,在睡眠时不刻意追求入睡,也不追求睡眠质量,满足生理睡眠,接受自己长时间的不能进入深度睡眠那样一种状态。八、咨询效果评估1、来访者的评价“不再觉得睡觉是一个负担了,即使前一天晚上没有睡好,也不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感觉精力充沛多了,整个人都轻松起来了”。2、咨询师的评估与总结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经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基本摆脱了强迫性思维的困扰,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预防失眠的一些措施:1、睡前不做过度兴奋的事情,忧伤的事等;养成饭后散步和睡前散步的运动习惯。搭伴散步时不纠缠人际纠纷的话题等。睡前不谈论过于严峻的话题等。2、生活方式对睡眠有一定的影响。如白日里喜欢走路。习惯于快速走路,勤劳,爱好体力活动,喜欢体育活动等,适度疲劳有益健康,有益睡眠3、打破恶性循环,避免其发展为习惯性失眠。适当增加当天的体力活动,让身体疲劳一点,便于晚上顺利入睡,必要时可以用一点7药物,帮助打破失眠的循环。1森田疗法,森田疗法是日本学者森田正马先生在1920年创造的心理疗法。它的主要适应症是神经质症。森田疗法的秘诀是“顺其自然”,其含义是顺应自然的接受自己的症状和不良情绪。对症状不能抵抗,自己的行动和态度也不要受症状的干扰,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学习和工作。参考文献:(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二级)》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166-172(2)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234-253
本文标题:案例分析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2197 .html